夜阑寂寥沙洲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夜阑寂寥沙洲冷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①。时见幽人独往来②,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场风暴刚刚过去,侥幸逃过一劫的苏轼惊魂甫定,心有余悸。定慧院是苏轼在贬所黄州的第一处寓所。在这首词里,写了一人一鸟。上片写孤鸿见幽人,下片写幽人见孤鸿。只有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处境才能明白,词中人即飞鸿,飞鸿即人。
在那场后来被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李定、舒亶等新党御史摘取苏轼一封谢恩表和众多诗词中的语句,以诽谤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灾祸起于《湖州谢上表》。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时,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这本是官样文章,可苏轼一向疾恶如仇,遇有不平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表中出现了这样的牢骚:“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意思是说:我自知生不逢时,无缘跟你们这些新进的政治暴发户共事;朝廷大概是看我年纪大了,在下面也兴不起什么风浪,才派我去管管小民。于是,他“讥讽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一干宵小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意图置这位常令他们如芒在背的舆论领袖于死地。苏轼一贯反对新法,但此时新党炙手可热,原来的反对派都已退居各地、默不作声,唯有苏轼仍然不时发出反对之声,屡屡在诗文中对所见新法的弊端表达不满。众人装睡,一人独醒,醒着便是罪过。
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面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的官差,苏轼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藏在屋里不敢出来。经同僚劝说出来之后,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向官差自言:“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在押送进京的途中,他甚至想过跳水自杀,由于担心把灾祸转移给弟弟才作罢。到了京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审判。
事已至此,苏轼的诗词、文章、书信统统成了罪证。其中有些确属讥刺时政,有些则是政敌无中生有、穿凿附会。苏轼的文字向来广为世人传诵,他巧妙而犀利的讥讽很容易变成众口相传的笑话,所以那些人才会对他如此嫉恨。他们甚至劝宋神宗违背“与士大夫共天下”“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训,处死苏轼而后快。
这件大案牵涉了苏轼的三十九位亲友,一时风雨凄凄、人心惶惶。幸好宋神宗尚存爱才之心,以及正义之士的救援,苏轼才逃过一死。最后皇帝下诏,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苏轼脱了死罪,无疑令他的政敌十分失望。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把恐惧打入了苏轼的意识。黄州之前的苏轼,就像一只唧鸣不已的黄鹂,动听的歌喉为它引来无数赞赏,也无形中招来嫉妒和愤恨。哗啦一声电闪雷鸣,暴风雨洗刷出这世界原本的残酷面目。等待命运判决时的无助和风吹雨淋的切肤之痛,终于让他懂得了隐藏和沉默才是求全之道。
写作此词时,已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但惊悸如蛇,始终缠绕不休。
“缺月挂疏桐”,残缺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一句白描将人带入静谧幽深的夜里。既然漏已断、人已静,为何还有一个人在月下树影里独自徘徊?他是心思太重,夜不能寐,还是闲来无事,闲游遣闷?让人不禁联想到苏轼几年后又一次夜里漫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两个闲人在无名之地的“无聊”散步,竟被写得如此潇洒、隽雅,诗意盎然。读这篇小文,就像眼前有一条溪水涓涓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美,仅此而已。但自作聪明的解说家总要从中读出点什么深刻的意思,比如有人说“‘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苏轼不得志不假,但他若每首诗词都要对此怨念一遍,那该是怎样一个无趣的伪苏轼?
苏轼在承天寺夜游时还有张怀民相伴,在定慧院夜游时却只有孤鸿与自己为朋。与《承天寺夜游》相比,这首词少了几分闲适,多了几分孤寂、凄苦。这暴露出苏轼目前还没有学会与黄州安然相处。
“惊起却回头”,孤鸿被谁惊起?不会是“幽人”,而此时众人又早已沉睡,还会有谁呢?应该是被自己刚才做的梦惊吓到了。回头望什么?自然是噩梦发生的地方。它之前大概没有料到,风平浪静的树枝上藏着一颗惊雷。
“有恨无人省”,它又有什么恨渴望被人知道呢?难道它也曾因鸣叫得罪鸟王?难道它也是初来黄州“亲友绝交”“郡中无一人识者”?难道它也是祸不单行“疾病连年”?
可是这只被噩梦惊醒的孤鸿在焦灼中来回飞动,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枝丫来栖息。但它竟挑三拣四,拣尽所有的寒枝也不肯栖落,最后宁肯决绝地在冰冷的沙洲上独自飞行,也不愿降低格调,与众多凡鸟沆瀣为伍。“良禽择木而栖”,斯良禽也!
在监狱中度过的四个月让苏轼惊吓不已,但与牢狱之祸相比,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放弃自己的品格。事实上,出狱当天,“以诗得罪”的他就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贬谪黄州可以打消苏轼“致君尧舜”的念头,让他成为不羁的塞上野马,但他绝不会与靠投机取巧赢得君王宠爱的小人为徒。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黄州的艰苦丝毫无损苏轼的高洁,只是把他的生命和诗词推向了另一个轨道。
注释
①漏:古代用壶漏滴水作计时工具。漏断:漏壶中的水已滴尽,指夜已深。
②幽人:幽隐之人。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