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非感知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感知与非感知
已经存在的一切就是已感知,存在就是在感知,如果感知运动终止,存在就不再存在。存在只对于感知有意义,离开感知运动和感知对象,存在毫无意义,就不会出现存在现象。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有,有和无必须有对象,对此对象有,对它对象则无,对于有的对象,双方在感知中互动;对于无的对象,其间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无的对象来说,不是发现和未发现即认识和未认识的问题,是不存在也不会存在。我们不断从无中感知到有,这些有都是符合感知规则的感知运动,是可能存在的呈现,所以无不等于不存在,无可能是暂时的不存在,也可能是永远的不存在,永远不存在即不可能存在的准确定义是非感知。
感知的存在状态为有,非感知的存在状态却不是无。非感知是感知的限度和边界,它不占有任何时间或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专为感知设置的,非感知是感知的相反状态,而不是另一种感知状态。人非常容易犯的错误是:有是独立的自在,与观测者(认识者)无关,有是无对象的有,即对谁都有。人对无的理解也是错误的,认为无是无穷无尽的还没有被认识到的有,有是从无中来的。其实有不是从无中而来,是从感知中来,无则是有可能被感知的有,已有的和未有的事物必须通过感知发生关联,它们自身不发生关联。事实上,在已有之中,事物之间的关联是由于感知运动,物质与物质间的差异和互动反应也是由人的感知引起的,存在的前提、中心和终结都在于人的感知。
感知无处不在,感知就是存在。人与事物的关系并非是人感知到事物的存在,是事物与人都在感知中存在,并且只在感知中存在,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存在场景和存在的可能,事物和人都是感和运动的产物,人与事物只有一种感知关系,这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逻辑都不同,人与物的关系是唯物与唯心之外的第三种关系。
物质由于感知的限制出现在感知动中,感知的规则和感知主体的因素决定了物质的属性,比如水和火是由于感知的规则差异还有人的感知意识介入物质后的感知态,人对不同物质的感知态作出命名,并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感知态的物质进行成份分析并进行数据化的把握,这些物质呈现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与人的感知方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们在人的感知方式下显现水与火的属性,但在其他的感知方式下将呈现出其他的属性,物质属性受感知规则和感知主体的方式方法的影响,物态是两种影响的结果。科学实验证明物质分解到最后就是能量的运动,是谁造成物质的能量运动?就是感知差造就的,感知差是感知规则形成的,所以,物质的根本来源就是感知运动。
物质在未进入感知运动前是一种离散的能量态,一旦发生感知运动就成为有序的能量态,感知规则就如进行一种频率选择,感知的频率数值决定相关对象呈现出何种属性,于是,各种物质就在各种频率中出现了,而各个物质间再发生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相关关系。如此,感知运动创造了存在,并为人创造出人类感知的世界。
人们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是:感知运动始于哪里?感知规则和感知规律从何而来?从感知逻辑推断:感知运动的规则与规律来源于非感知,并且只能来源于非感知。如果说感知让人难以理解,非感知就更让人无法想象了。首先,非感知并不是认识不到或无法去认识,非感知是感知的界限,如果感知处处都在,那么非感知也处处均在,因为感知的存在就是由于有非感知作限制,事实上,一切存在都是限制的产物,无限制就不会有存在。是非感知让感知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活动,非感知的使命就是限制感知。人是感知体,所以人被非感知限制着也是保护着,感知运动随感知体作移动,而非感知就如同螺壳保护着螺的身体,因为一旦进入非感知状态,存在就不再存在了。
所以,非感知成了感知的起源和终点,也就是存在的根本界限,这不是指存在的状态变化,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区别。因此说,非感知才是一切存在和生命真正的来源。那么,非感知是什么?非感知在哪里?这里,正是人的逻辑思维的终止处,因为它们是非感知,所以不能被感知,思维和逻辑到非感知为止。这就是人从未找到的宇宙的起点和存在的端点,一切从非感知开始,一切就有了根据。而非感知是什么?逻辑告诉我们,它永不会出现在感知以内,非感知永不可能用感知来解释。人会因为这个逻辑关系而愤怒,因为人已经被唯物观的思维逻辑惯坏了,人一直在找最先的最先,最远的更远……事物的无限逻辑构成了人的无理思维,而无理思维又成为了事物存在的无理状态,这种由无限导致的无理伤害了人的有限性,所以人一直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非感知就是一条越不过去的界限,人终于可以心安了,一切从非感知开始,让我们存在于有限的感知中吧,感知才是人真正的唯一的家园,人从此不再三心二意的妄想无限的存在,守住感知,维护好感知世界,有限的存在让人从此有理有据,天经地义的幸福生活,再不去妄想感知以外。 《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