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取得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制高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取得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制高点

  王楚

  《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1985年5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后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同行们常常问:“此稿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样选角度?”“通讯的气势与记者的思路有何联系?”,等等。我回答八个字:“调整思路,大张大合。”

  武汉是综合经济改革的试点城市,改革工作已进行了一年多,采访从何下手?记流水账,洋洋万字恐怕也难以收篇;写横断面,角度选不好,很难如实地反映出武汉市经济改革的壮阔场面;主题若选择不当,记者去采访,收集资料,也是人走麦地,无处下脚。

  对武汉市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我在3月已发了一篇题为《走一步看一步》的蔬菜改革报道。再做连续报道,立足点应放在哪里?环顾当时兄弟报纸、通讯社,对武汉市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报道,大都集中在三方面:一、“两通”——交通、流通;二、市委市政府决策者如何领导改革;三、改革带来的新气象。这三点,随着报道地点向外延伸,影响力也相对减弱、消失。作为人民日报驻地方记者对武汉市经济改革的宣传,“必须站在北京(首都)看武汉,站在全国看武汉”。也就是说,要使报道的辐射力、覆盖面尽可能更大一些。

  “当记者要替决策人思考,要掌握决策人的思考”,这是新闻界的一条成功经验。党报记者报道重大题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总理此时在想什么?”“省委书记在想什么?”“省长此时在想什么?”也就是说,记者本人假如是总理,此刻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假如是一省之长,对此问题如何分析?是书记,又如何把握对某一问题的处理分寸。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到总理、书记、省长的思路上,记者取得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制高点,显然是可行的,也容易取得对某一问题思考的最佳效果。

  在动笔写《有胆略的决定》前夕,人民日报总社不断传来信息,不时可见国家领导人同外宾谈话,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从各地报纸的头版,也能品味出各地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的议论和情绪。归结起来,还是要统一到党中央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上。

  武汉市在敞开三镇大门问题上,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但是,市委书记王群、市长吴官正在执行党中央方针上,具有创造性,态度是坚决的。对此,国务院总理也曾称赞武汉市敞开三镇大门的做法“是一个有胆略的决定”。

  敞开城市大门,对外省市开放,对武汉市的经济起飞至关重要。报道选这个角度,无疑能较集中地反映推进武汉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另外,各地一些大城市在敞开本市大门问题上,当时的状况是原地推磨,对本地落后产品仍实行保护政策。同时,敞开大门,对外开放,也是我国搞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奉行的一条决策。“对外商来华投资提供优惠条件”等,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主题选定“开放与自守”,思路调到总理关心的问题;采访紧紧抓住影响、推动大门敞开的关键动作。这时,报道任务就已完成一大半了。

  在通讯的着眼点和写法上,一些同志认为有所突破。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是一些新闻前辈、著名记者和同代人的写作经验,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妨辑录几点以飨诸公:

  “要站在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的高度掂量问题,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写得有深度。”

  “写大人物我们要解放思想,我们不能仰视,如果仰视,必然是把他当神来写。我们不说俯视,至少要平视,平起平坐。如此,则展纸落墨,气势自然不凡。”

  “同一主题,写过一阵后,要创新很难,人家写‘大同’你就写‘小异’,突破小异纵深开掘。这样,小异不小,无为才有为。”

  “现代采访不能采取小商小贩式,现炒现卖,结果必然是小鼻子小眼,要厚积薄发。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立志超越自己。”

  “避己之短,用己之长,以长补短。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

  “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前辈的经验之谈,我奉为座右铭。自然,我远远没有做到。

  (作者曾任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社长,时任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本文选自王楚著《“立体”新闻思维采访与写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附:

  有胆略的决定

  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

  王楚

  武汉三镇——这个“自守”了三十多年的城堡,终于敞开了大门。中央领导称赞:“这是一个有胆略的决定。”

  把城门打开,让外地商品冲击自己的市场,让自己的企业在市场上参加竞争,经风雨、见世面。制定这一决策,对“重镇历来讲守”的江城来说,的确是要有胆略的。

  市委第一书记王群,五十九岁,打仗出身;市长吴官正,四十六岁,学自动化专业的。就是这二位和他们领导的新班子凭着他们的魄力和胆略,使这个城市改革方案、决策,顺利得到实施。

  (一)

  去年5月,武汉市被批准为省会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对此,王群、吴官正心里既喜又忧。喜的是,“从此放开了手脚”;忧的是,“下步从何入手”。他们考虑的是,绝不能辜负中央对武汉的厚望。

  偌大的武汉三镇,日趋“加固的城堡”,使货不能畅其流,路不能畅其通,经济效益差。但是,一提起工业,一些同志总是津津乐道,在全国四十四个工业门类中,武汉已有了四十个;在一百五十六个工业细类中,武汉已占一百四十五个。可报表上清清楚楚地写着:1983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给国家提供的利税,竟为全国平均数的45%。

  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而现状是,“铁路吃不了,航运吃不饱”。人、物要么进不来,要么进来了又难以出去。吸引力、辐射力日益缩小。昔日唇齿相依的九省,如今逐渐与武汉脱钩,纷纷自找伙伴。有识之士曾多次上书,大声疾呼:如此下去,“九省通衢”将会落个“东西南北空”。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种褒贬都含的俗语,也成了一些人炫耀的资本。全国第二次质量评比,一两重的“棉花糖”,被推上了银牌的高座,一扫武汉在金银牌榜上无名的愁容,于是,“么样唦,湖北佬还是厉害哟”,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殊不知,两把重的“棉花糖”怎能与大武汉共上天平称呢?!

  王群和吴官正坐不住了。吴官正想到了自己的“智囊团”“思想库”。

  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是一个高水平的“智囊团”,三十二名委员和八个专业咨询组的八十六名成员,几乎囊括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个门类。其中不少是享有盛名的经济专家。其下,则是由大学、科研、学会、民主党派等七路大军共二百六十二家咨询单位形成的智囊网络。就是这个“智囊团”,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依据。

  把武汉建设成一个网络型、高效益、多功能的中心城市,必须走开放之路,这是各家的共同见地。“智囊”集团军提供的大量科学论据和分析,使吴官正板上有眼了。

  6月,市长吴官正举行新闻发布会,真诚地向国内外宣布: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一律欢迎来武汉做生意;提供二十四万平方米的场地,供国内外客商开发、投资、做生意。

  (二)

  “枪一响就不怕了。”市委第一书记王群说:“怕就怕在战斗未打响那一阵。”

  的确,让三镇大门洞开,决策者有了勇气,还有一个怎么让全市各界通力合作去迎接挑战的问题。

  当广州市要求来武汉展销他们的轻纺产品时,有关部门就向市委领导表态:“坚决反对”。理由是,武汉市轻纺产品竞争不过广州。明知本地产品缺乏竞争能力,还让外地产品打进武汉市场,抢走本地生意,万一自己的企业被淘汰,成千上万人的工资、奖金,岂不……有的干部竭力给决策者吹风:“保护措施这个传统不能丢。”

  武汉自行车二厂采取跨地区,择优选取外地零部件,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武汉自行车零件一厂就向系统内十多个单位散发传单,声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并发出最后通牒,将本厂内与二厂有亲属关系的职工,全部辞退,让他们去向二厂要工作。

  真是水不急,鱼不跳。城门还未打开,城里已是风雨满巷。

  “敞开三镇大门,岂不是引狼入室?”

  “从来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问他们吃的还是不是武汉的粮,为何胳膊肘往外拐。”

  “让外商来汉办厂、设店,岂不是拱手把武汉交给了洋人。辱国之举,辱国之举!”有的人还真的动了感情。

  王群、吴官正心里很清楚,要使武汉腾飞,必须走敞开三镇之路,“引客入室”,是为了“放虎出城”。实行保护落后的措施,只能使本市产品永远落后。何况,落后产品,过了今天,过不了明天。武汉是华中的武汉,是全国的武汉。要站在北京看武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企业在家门口竞争,万一真垮了怎么办?”有人直接质问市领导。

  “垮了活该。”王群和吴官正口径一致,回答得干脆利落。

  说是这么说,要是企业真垮了,职工张着嘴,市委、市政府还能不管饭?王群多次给企业领导做工作,鼓励他们在竞争中振兴:“看准了的事,该拿出勇气冲锋了。”

  市政府作出决定,欢迎广州来汉展销,并要求热情接待;聘请联邦德国专家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支持武汉自行车二厂从二十六个省市的二百七十七家企业中,择优选取外地零部件,使“黄鹤牌”自行车由B级车上升到A级车。

  (三)

  武汉三镇敞开城门,万商云集,千帆进江,百货竞流,各业争雄。真是放开一步天地宽。截至今年4月30日,外省市在汉办厂办店四百六十多家,外地、本地合资、本地独资兴办的厂店一万一千五百多家,十一个月来,平均每天有三十六家厂店开业。省外进武汉和经过武汉输往各地的日用消费品品种超过五万三千个,金额占武汉市总成交额的40%以上;同时,武汉市地方轻工产品一万多种,也源源不断流向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

  长期被无形绳索紧紧捆缚的武汉,一旦放开了“手脚”,大有不知所措之感。昔日封闭的城堡,变成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一些企业像鸭子走旱路,东张西望,但很快找到了水域和泉源。市场开放,打开了武汉本地企业狭隘的眼界,企业纷纷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开发经营型转化。武汉手表一度因外地手表涌进而被困,库存达十五万只。全厂从厂长到工人,精诚团结,深入本省农村和大西南,建立了五百多个销售点。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研制出新式坤表和“武当”表,又夺回了市场。

  面对激烈的竞争,除个别工厂被挤垮以外,有转向、有合并,更多的是跌倒了又就地爬起来,在竞争中提高了应变能力,为生存需要,走上了专业化协作的联合道路。去年以来,全市工交系统就有一千五百六十五个企业,与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组建了各种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网二百五十三个。

  武汉市改革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市委、市政府把权力同智力有机结合起来,以智力为依靠,实行科学决策,发挥“外脑”“群脑”“智囊”的作用,他们这种魄力和胆略的产生,不是令人十分可信和深思的吗?!

  (原载《人民日报》1985年5月11日,本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