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最动人的中国精彩故事背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专题二
“眼力”
在观察、发现、辨别中增强定力
“眼力”不是视力,“眼力”是观察、发现、辨别的功力。
眼明才能心亮。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利益诉求多元多样,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改革发展诸多大事、难事、急事,不统筹便失调失序,不兼顾则“按下葫芦起来瓢”。如此复杂的局面下,不增强“眼力”,就会眼里昏昏,心下茫茫。
“眼力”,首先是观察力。观察力,不是站在城头观风景,而是要睁开锐眼去观察火热实践、斗争风云、国家大局、世界大势。
法官的形象自带画面。提起法官,人们会自然想到法律的庄严,执法者的铁面。然而,人民日报记者郝洪笔下的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展现了一个更高层面上改革先行者的形象:不仅有理性的头脑,更有滚烫的心肠;不仅立足现实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推进上海司法改革,更在苦苦思考探索中国法制的未来。这些年,《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过的好法官不少,但上头版头条,这是第一次。报道刊出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敢啃硬骨头,是新时期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成功的先进人物报道,也可以如同一面旗帜,回答当下社会的追问。这就需要记者跳出行业,胸怀国家大局,放眼时代风云来观察。郝洪说: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积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才能在突发事件中敏锐地发现新闻点,敏锐地抓住事件的时代意义,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
新闻是易碎的。而历经时光之淬炼,人们发现,虽然新闻之花容易凋谢,但思想之果却永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那些站在时代之巅睁大锐眼洞察天下、放出胆量以雄健之笔写就的报道,那些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报道,其生命力总是很久很久。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已奔腾了40年,人民日报记者王楚在20世纪80年代初,报道武汉作为全国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曾采写过三篇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当年全国好新闻奖为此专门增设特等奖,授给《有胆略的决定》一文。
“当记者要替决策人思考,要掌握决策人的思考”,王楚认为《有胆略的决定》能够成功,也就在于“取得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制高点”:
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总理此时在想什么?”“省委书记在想什么?”“省长此时在想什么?”也就是说,记者本人假如是总理,此刻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假如是一省之长,对此问题如何分析?假如是书记,又如何把握对某一问题的处理分寸?
“眼力”是一种发现力。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同样需要发现。
很多人认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新闻也是贫瘠之地。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王方杰,到甘肃驻站第一年,就在《人民日报》发稿177篇,在人民网、《市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稿500多篇(与《人民日报》发稿有重复),相当于完成了自己8年的额定任务。他说:
在新闻资源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新闻的多少,并不和经济发达程度完全成正比。只要你有一双“新闻眼”,即使是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发现不少新闻。
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独特的呼吸;再微渺的细节,也能折射时代的印记。作为社会这艘航船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职责使命。对每一位投身新闻事业、怀抱职业理想的人而言,要想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新闻眼”,只有坚定地行走在生活的大地上。王方杰练就一双慧眼的背后,是“一年来翻阅查看了数百万字资料”,是“甘肃有14个地、州、市,在一年之内,我的足迹踏遍了11个地、州、市,行程数万公里”。
“眼力”更贵在辨别力。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被太上老君投入炼丹炉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出来的。新闻人的火眼金睛,也只能在当下“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练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灾难面前,舆论场最是乌云翻滚、雨横风骤。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有些貌似公允,实则偏颇;有些貌似锐气,实质偏激;有些貌似为民请命,实质有违大局。
辨别力者,就是要分清楚何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主题,何为百姓利益最根本的诉求,从而保持足够的定力和清醒的认识,不跟风,不盲从,辨是非,断美丑。任你乱云飞渡,我自咬定青山。
在“东方之星”客轮沉船事件中,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程远州面对某些媒体人的指责,清醒回应:
灾难与救援是事件的两面,本为一体,怎能割裂来看?救援信息,正是受众最为关心的内容,怎能不报?事故原因尚在调查,怎能随便播报?悲伤早已无以复加,何苦再来渲染?会聚监利的救援官兵和群众,付出了极大努力,难道不应报道?回顾这次报道时他旗帜鲜明地说:
在开放复杂的舆论生态环境中,灾难报道是对党媒工作的一场挑战。党媒更应加强路线自信,必须以舆论的“定盘星”自认,亮出鲜明的价值立场,坚守底线思维。正能量的报道很容易引起反讽和解构,被冠以“洗地”的恶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社会、对事件有益的报道。这正是党媒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强调观察、发现、辨别力,就是强调以什么样的眼光来观察,突出的是政治鉴别力。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拨云见日。“眼力”的背后,是政治定力和政治判断力。
2001年,跨入新世纪第一年,大事要事喜事连连,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上海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但这一年中国新闻奖有一项桂冠,落到了一篇不到500字的地方新闻头上——《广西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灌水事故》。
不同寻常背后,必有不同凡响。一起死亡70多人的特大矿难,竟被由权力、财力和黑恶势力混合的邪恶力量隐瞒了整整17天,但似乎看来的“铁板一块”,最终就是被这条小消息“捅开”的。正如对此作出多次严厉批示的朱镕基总理所言:如没有人民日报记者的揭露,那些死难矿工就很可能永远冤沉水底了!
重重压力,重重威胁,“甚至在南丹入住的个体饭店中目睹了一场血淋淋的凶杀……就在这样的艰难境遇中,我们采写并不断发出一篇又一篇反映事情真相的稿子,忠实地履行党报记者的职责。”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站长郑盛丰说: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面对巨大的艰难、压力和风险,党报记者要有忠于真理、忠于事实、勇往直前的正气、勇气和骨气!要有大是大非面前“我自岿然不动”的政治定力和政治判别力。
如何增强“眼力”?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眼力”广深精微?调查研究是重要方法和路径。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他还深刻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调查研究更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增强眼力的“看家本领”。
没有文字材料,群众不愿多说,当地人大多讲藏语,人民日报记者张志锋采写《一碗拉面“拉”活一个贫困县》,经历了“一次真正从零开始的调查”:“平时写稿,哪怕三五百字,都要找文字材料,甚至有了材料依赖症。我问自己:假如没有材料,还会写稿吗?”而历经化隆、海东、西宁、武汉、厦门、北京……从县里到省会,从省内到省外一个多月相对集中的采访,记不清多少次聊到深夜,“动笔时,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回放,争先恐后涌出键盘、跳上屏幕”。品尝着深入调查后的苦尽甘来,他欣然而叹:
我背着空空的箩筐,不经意打开一个矿口,到处金光闪闪……那种曾经模糊的“当记者的感觉”,一刹那在心里野蛮疯长,弥漫每一处毛细血管。
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尝“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正是媒体的职责。
通过调查研究,增强“眼力”,不仅可以克服材料依赖症,发掘第一手信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对争议新闻、疑点事件的探寻、核实、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从“一地鸡毛”的纷繁中,梳理出缜密的思路,让事实说话。
家门口400米有小学,孩子却划片到2公里外的学校,就近入学为何“舍近求远”?市民一纸诉状把教育局告上法庭,却被驳回。人民日报记者申琳抓住这个个案一步步呈现在就近入学、教育公平问题上各方的观点以及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就近入学 怎么近》一稿由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刊出后不仅社会反响强烈,而且受批评的教育部门也做了很好的表态,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欢迎人民日报继续关注南京的就近入学与教育改革,教育局也将建立更畅通的渠道跟媒体就敏感问题沟通。
“理性,是调查性报道应有的品质。”申琳回顾报道采写过程时说:
让各方观点都呈现、把问题讲明白、找到现实的解决路径,这篇报道追求的,是对就近入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积极面对。
“不断接近事实真相和问题实质。”只有保持对真相和实质的不断追问,我们的调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揭开盖子、捅破窗户纸。
当今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又泥沙俱下。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做一名与时代同行的新闻人,必须增强“眼力”,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眼界,通过实际工作的锤炼而眼力渐长、观察渐精、辨别渐明,不断走向成熟。
练就这样的“眼力”,才可能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在全局的天平上衡量其新闻价值。
练就这样的“眼力”,才可能由小见大,知微见著,触类旁通,敏锐发现尚处在朦胧状态、带本质性的事物。
练就这样的“眼力”,才可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把纷繁复杂的事物高度概括、提炼,以有限篇幅写出足以振聋发聩的全局性报道。
时代呼唤这样的大手笔。
时代呼唤这样的好眼力。
改革是最动人的中国精彩故事背景
郝洪
2014年12月10日傍晚6点多,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猝死的消息震动法律界,微博、微信上,悼念邹碧华的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悼念连绵不绝。人民网舆情监测显示,当晚,有关邹碧华的新闻就达到128篇,自媒体悼念超过1100条,人们一致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这个人物一定有故事!”得知消息,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和我讨论如何采写邹碧华。我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与邹碧华相熟的律师、法官,得到几乎一致的回复,邹碧华是一位“才华横溢、品行高洁”的法官。
这多少令人吃惊,回想此前对邹碧华几次有限的采访,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才华横溢,敢于谈问题,没有官气,容易沟通,但没想到他具有如此人格魅力,在审判实务、改革创新方面成就斐然,得到法律界广泛认同。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司法系统,什么样的人能当得起这样高的评价?我有了急迫了解他、书写他的冲动。
12月11日、12日,根据网上悼念文字的线索,我寻找邹碧华生前的同事、朋友、大学同学采访,除了面对面约访,电话、微信、邮件等各种采访手段都用上。经过几番交涉,上海高院为此举办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到邹碧华在不同时期的同事一起接受媒体采访。座谈会后,我又联系了邹碧华两个重要工作岗位上海长宁法院和上海高院司改办,继续追访。
当时,邹碧华的副手、上海高院司改办副主任张新特别忙,既要处理邹碧华后事,又要负责法院司法改革的日常工作,为了采访到邹碧华去世前几天的工作细节,我几度约访张新,最终,经过一个下午的等待,抓住晚餐时间采访了他。
这是一次伴着泪水的采访,我们前后采访了近20位与邹碧华相识的人物,受访者谈起和邹碧华相处的点滴,止不住泪水涟涟,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邹碧华的形象逐渐清晰。
采访同时,李泓冰也反复和我在微信上讨论稿子的写作。
此时,网络报道、纪念文章已经很多,上海一些都市报也迅速推出人物通讯,大多数报道集中在“好人,好法官”。我们如何写?是突出他的为人善良,还是写他的敢于担当之勇?
这个时代,基层好法官不少,但身为上海司法改革操盘手之一的邹碧华,他为改革殚精竭虑,不怕得罪人,不惧各方压力,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一个法官的社会角色定位,思考中国法制未来,这样的干部不多。回顾半年来上海司法改革的艰难推进历程,以及此前基层采访,年轻法官对此一轮司法改革的担忧,我们越发感受到这位冲锋在司法改革第一线的勇士的价值——他的最大的“好”便是在他勇于改革,勇于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
邹碧华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的故事,不正是当下中国最精彩的故事?最终,我们决定按“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要求,写一篇2000字人物通讯,并配发短评。
2000字,浓缩一个人的精彩一生,这的确是很大的挑战。用怎样的线索串起这些精彩故事?在整理采访录音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说他工作强度大、太累了,他是累倒在司法改革岗位上的。邹碧华身体很好,平时也注意锻炼,他的办公室里还有锻炼腹肌的健身器材,每天晚上坚持半小时的快步走,也没有心脏病史。什么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能让一个具有三级运动员证书的法官骤然离世?
我再次约他生前的副手、上海高院司改办副主任张新,仔细梳理他逝前三天的日常工作,还原他逝前三天的生命轨迹。12月14日,邹碧华追悼会举行,我一早赶到现场,又补充采访了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法官、民众,增加了一些现场材料。李泓冰还撰写“今日谈”《勇于担当的“邹碧华精神”》配发,让报道主题更加鲜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各地各岗位的领导干部如何有勇有谋、敢于触及既得利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深水区,干部如何敢为、善为?这些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邹碧华这个人物恰如一面旗帜,回答了当下社会的追问。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从改革大局着眼拍板:这个人物不错,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要发好,可以发头版头条!12月17日,《担当,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上海法官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三天》及评论《勇于担当的“邹碧华精神”》这组稿件,站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2015年1月,中央领导对邹碧华事迹作了重要批示,高度肯定邹碧华是一心为民的好法官,勇于担当的好干部,这个诞生于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典型人物走向了全国。
通过对邹碧华的报道,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才能在突发事件中敏锐发现新闻点,敏锐抓住事件的时代意义,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附:
担当,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
上海法官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三天
郝洪
47岁的邹碧华,最牵挂的事,是备受瞩目的上海司法改革。12月10日,他忙碌如常,上午参加上海司法改革座谈会,匆匆吃过午饭,便驱车前往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徐汇区法院。突然,他一阵胸痛胸闷,司机立刻赶往医院……
然而,这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再没醒来。
网上网下,哀思如潮。两天里,10万多网友留言讨论“邹碧华现象”;深圳律师在足球赛前举旗默哀:“邹碧华法官的离世,是法院系统、律师界、法律人共同的损失。”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他以一个法官的身份赢得整个法律界的尊敬!如此哀荣,实属罕见。”
12月14日上午10时,上海龙华殡仪馆一号大厅,人们送别“燃灯者邹碧华”,预计1200人参加的葬礼,来了近2000人,白花远远不够用。“碧血忠魂潜心法治鞠躬尽瘁,华星秋月璀璨人生风范长存”,挽联下,人们眼噙热泪……
一位法官叹息:“这世间真有楷模,让我辈有所皈依……”
记者追寻邹碧华生命的最后3天,试图还原这位改革者的所思所为。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
12月8日,周一,7时30分,邹碧华准点出门。当天,分管司法改革的他,要主持召开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专题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如何科学合理计算法官工作量及质效。”上海高院司改办副主任张新回忆,“邹院长让我们将上海4家试点法院所有法官5年来人均办案量梳理一遍,单看办案数量不行,还要计算案件质效。”
这是为细化法官员额制改革方案做准备。法官要压缩到33%,很难。邹碧华曾对最高法院法官何帆说,“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科学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邹碧华深知,“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该担当时必担当。”
6年前,邹碧华任长宁区法院院长,让时任法院信访办主任滕道荣抓信访改革,每月做投诉率分析。“这不是得罪人吗?”滕道荣有顾虑。邹碧华说:“我们的产品是司法公正,产品质量出问题,总得找原因,怕什么?”
他对朋友说,“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
9日上午,高院党组会议;下午,司法改革座谈会。“邹碧华从下午2点一直讲到5点。”张新说。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上海成为司法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相关改革方案全国瞩目。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邹碧华深感重任在肩、时不我待。
谈到司法改革,邹碧华总是充满激情。周日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论坛、半个月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他积极介绍上海司改进程,谈司法公开,谈审判流程信息化……
“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张新说,“他确实累了,调整了作息,晚上1点就睡下,比平时提前了一小时。”
当年在长宁区,邹碧华做了件“前卫”的事儿——压缩会议室,给每个法官一间独立办公室,为了“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长宁区法院曾俊怡法官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法官分类管理,他那时已有思考。”
“希望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9日,11时45分,邹碧华在朋友圈转发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这最后的留言勾起许多律师的伤感。
“2010年,他推动在上海长宁区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傅平律师说,“他还写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阐述法官、律师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
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是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
晚上,邹碧华给儿子打电话祝贺他21岁生日,谈及自己21岁北大毕业到上海找工作,“除了你妈妈(北大同学)谁都不认识,住在纺大学生公寓,一家家单位投简历……”儿子次日发朋友圈,“爸爸还说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下次有机会要和我细说,没想到却成了永别。”
儿子还拍了家中书房: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
“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
10日,邹碧华的生命在17时20分定格。
15时,长宁区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发了条短信给邹碧华,感谢他对自己参加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的指点。
然而,他永远等不到回复了。
11月14日,邹碧华为小顾鼓劲。“他说起,母亲一句‘你要做个有良心的法官’激励了他一辈子,2006年,他入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演讲题目就是《做有良知的法官》。”
在心里说“谢谢”的,还有邹碧华指导的研究生夏关根:“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从不抱怨?他说,一个人有了信念、信仰,就不会觉得委屈。”
邹碧华的信念是什么?
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他说:“很多人都抱怨司法不完善,在抱怨别人时,可能自己写的那个判决书也不那么完美。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
评论:
勇于担当的“邹碧华精神”
李泓冰
全面深化改革,要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共识,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有勇有谋,更需要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的担当精神。
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全是“硬骨头”,不再是人人击掌叫好的普惠改革。不管在哪个领域,改革者遭遇的挑战,必是一场触动既得利益的深层变革。
唯有敢于担当,才能无私无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
邹碧华倒在司法改革第一线,令人痛惜。他生命的最后一瞬大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担当精神,听到他的改革信念:“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在已成舆论焦点的政法系统,在权与法胶着较量的领域,在司法改革艰难推进的此刻,甚至在法官与律师尖锐冲突的现实中,作为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邹碧华却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弥足珍贵。人们对“燃灯者”邹碧华的高度评价,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改革共识。
利益多元,挑战频出,改革除了靠中央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进,还要依靠众多默默无闻的“邹碧华”,在改革一线大胆创新、担当责任,逐一破解改革的具体难题,这是中国改革的希望所在。
(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7日)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多次获中国新闻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