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挖掘贫困地区的新闻资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如何发现挖掘贫困地区的新闻资源
王方杰
刚刚过去的2002年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驻站记者,我在《人民日报》发稿177篇,在人民网、《市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稿500多篇(与《人民日报》发稿有重复),相当于完成了自己8年的额定任务。尽管很多稿子整体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提高余地,但不少领导、同人却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在新闻资源并不丰厚的甘肃,一年能写出这么多的稿子,实属不易。”
都说大西北贫穷,新闻资源少,我是如何发现、挖掘贫困地区的新闻资源的呢?
努力训练“新闻眼”
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在新闻资源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新闻的多少,并不和经济发达程度完全成正比。只要你有一双“新闻眼”,即使是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发现不少新闻。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最应该培养的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高出一筹的思想功力,是对客观局势和实际生活的深刻把握能力。作为地方驻站记者,其思想功力和见解越高,就越能抓住一个地方的特色,越能发现新闻,提高稿子的见报率。
我刚调入人民日报几个月,就到甘肃驻站。论思想功力,和报社的老记者相差万里。论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当时面临着人地两生的双重挑战。为了培养自己的“新闻眼”,我只能以勤补拙。在编辑部值班的几个月内,我把近几年人民日报的索引本翻阅了一遍,把人民网、新华网上对甘肃的报道和介绍查阅了一遍,同时做了大量的储存和摘录。到了甘肃之后,每天查阅当地报纸、地方志以及相关的省情介绍,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一年来翻阅查看了数百万字资料,力图最大限度、最快地进入角色。
甘肃是一个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有一半是贫困县。因为干旱少雨,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部分地区的沙漠化现象仍在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思想解放程度还亟待改善和提高。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是落后的,但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好戏连台,亮点频闪。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我力求以全国的发展为参照系数,以甘肃的变化为载体,以当地特色为突破口,来选择新闻由头和素材。这样做的结果,使我发现:即使是在甘肃这样的地方,也到处是新闻资源。甘肃省的新成就、新气象和新变化,甘肃干部群众在应对一系列困惑和挑战中做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
努力凸显地方特色
地方因特色而吸引人,新闻因特色而获得生命。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荔枝、龙眼、无花果,西部有阳关三叠、关西大汉,葡萄、百合、哈密瓜。扬长避短,找准地方特色,不仅是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要诀,也是一个新闻记者立足的基点。
2002年,浙江省出口创汇160多亿美元,在全国排第一。甘肃省出口创汇终于结束了连续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增长,数量是多少呢?5.4亿美元。如果写甘肃在外汇出口上如何与沿海一较短长的新闻,就显得非常可笑。
但换一个角度,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我注意到,甘肃有个连城铝业集团,2000年出口创汇还是零,2001年一下就达到7000万美元;到了2002年,达到1.25亿美元,占了甘肃全省创汇的1/4,这就是新闻了。别说是在地处偏远的西北,即便是在沿海地区,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这样的跨越,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进行深入的采访挖掘,这里就应该有新闻。
当然,这还不是甘肃的特色。甘肃最根本的特色是严酷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欠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干部群众为改变这种状况所做的各种努力和成果。这些方面的任何突破和改变,都是新闻。
甘肃干旱少雨,到处是荒山秃岭,童山濯濯。在兰州南山——皋兰山上,种活一棵2米高的针叶林木,造价在5000到8000元。而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点就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上的重大举措或项目,也是甘肃新闻的地方特色。
再比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燃料结构,兰州大气污染严重,曾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民群众对治理大气污染有着极大的期盼和呼声。这方面如果有任何大的进展,就构成了极具特色的西部报道,这个话题我至少写了10篇,并且都被编辑部选用了。
努力在深入上下功夫
新闻的功夫在深入上,新闻出彩也出在深入上。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更深地了解政策法规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经验、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摸准时代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写出深度报道和反响强烈的新闻作品。
深入,首先要体现在深入实际上。甘肃有14个地、州、市,在一年之内,我的足迹踏遍了11个地、州、市,行程数万公里。不仅采访了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采访了部队、学校、农村等基层单位,平均每天写稿1条多。
深入,体现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上,从而让自己对新闻事件具有更好的把握能力。我采写的《脱贫攻坚再现党员先进性》一稿,获得了2002年度人民日报驻地记者特别新闻奖。这篇稿子讲的是定西县太平村党员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永葆党员先进性的故事。当初,让我感到为难的是:党员带头致富,是否和党一贯主张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相冲突?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党员带头致富,但富不为己,而是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太平村党员的做法,是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的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深入,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多方位思索、观照和报道的客观公正上。所谓深入,就是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在采写深度报道、批评报道时,只有采访当事双方和多方,听取更广泛的意见,才能使报道做到深入和有针对性。
深入,还体现在对专家、权威人士的“思想库”的借用上。记者不是专家,但可以借用专家的脑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庶几可获得高人一筹的视野和眼界。几乎我写的所有深度报道,都取巧于借用专家的脑袋。在驻站之初,我就通过网络,通过有关部门,建立了自己多层次、多方面的“思想库”。关于退耕还林、关于沙漠化治理、关于交通建设、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关于扶贫方略……我都分门别类,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专家的意见和背景资料。在采访具体新闻事件时,我也尽可能听取专家的意见和看法。比如《黄河边只能卖黄河啤酒》的报道,《兰州出租车挑战政府定价》的报道,我因为写进了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述实和甘肃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赵国文的意见,就使整个报道跳出了就事论事、零敲碎打的格局,增加了厚重感、普遍性和指导性。
(作者系人民日报内参部主任,时任人民日报社驻甘肃记者站采编部主任,多次获中国新闻奖)
附:
取下神像挂地图
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 记者王方杰)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在当地人觉得最神圣的中堂位置,却有20多户农家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外出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俩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们学会了修理钟表家电的全套技术,到沿海贩了一阵手表零件,瞅准农村黑白电视销售的空档,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1989年春节,拥有10万元家产的李满仓,在全村第一个用地图换下了自己敬了几十年的全神图。
李满仓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彻夜难眠。几天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神像和地图的“交接”仪式。从此,广州、大连、北京、新疆,到处都出现了三五结伴的东黑河人。地图把东黑河与外面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东黑河人的腿也越来越长。每到农闲时节,80%以上的青壮劳力都会拿着一张地图走出去,做木工,搞建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或红砖青瓦的楼房,挣来了儿女的学费,赡养了自己的老人。
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了几年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不离一本地图册。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在他家的《中国政区图》上,有三分之一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画上了各种记号。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东黑河到底在哪里了。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画上几道。”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新乡、北京、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4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城市,好像儿子就在身边。
东黑河周围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地图。
(原载《中国青年报》1994年4月26日,本文获1994年中国新闻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