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4,人生笔记

§写出活生生的人物来

  ——寄语文学青年

  现在,有不少青年拿起笔来搞创作,写小说,写诗歌,写剧本,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歌颂他们献身祖国的业绩,开掘他们闪光的灵魂,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喜可贺、令人鼓舞的好事!

  青年朋友们知道,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反映生活,反映时代。通过什么来反映?要通过人物,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心灵都有一面镜子,作家应该通过人物心灵的这面镜子照出你所处的时代,照出你所生活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灵又是一个巨大的、无限广阔的回音壁,世界上、社会上、生活里的种种事情,没有一个不在人物的心灵里留下痕迹,打上印记,做出反映。只要作家抓住人物的灵魂,你不必故意追求时代气息,它自然就会有时代气息;反之,如果你的人物搞不出来,你在那里拼命地说,“我在为‘四化’服务”、“我在歌颂先进人物”……你说得再好,也不能感染读者。人物立住了,才能在群众中、读者中造成影响。所以说,文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靠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去完成。

  怎样刻画人物形象呢?我想谈五点:

  第一点,给人物以灵魂。

  每一个生活中的活人都有一个灵魂,但是有些小说里的人物是没有灵魂的,活不起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正在演出一出很好的戏——《哪吒闹海》,其中有一个细节给我以很大的感染和启迪:太乙真人站在莲花台上,高呼:“魂兮归来。”然后已经死了的哪吒的灵魂就像一颗流星一样,飞到了太乙真人的手里。作家在创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千万要找到你人物的灵魂。你如果对你的人物喊不出“魂兮归来”,或者你喊出“魂兮归来”,魂来不了,你这个人物就不行。要想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真实可信,必须给他成熟的灵魂。比如《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灵魂,而且是活的灵魂。鲁迅先生是大手笔,他几乎是把民族精神上的小辫子给揪出来,变成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物有的是大典型,有的是小典型,比如我写过一个《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里面有个金厂长,他是一个被时代扭曲了灵魂的人物,他厌恶“拉关系”、“走门子”这一套,但自己又不得不去搞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在选人民代表的时候,他自己都不投自己一票。这种人物有人说有典型性,我认为这是小典型。但即使是这样的小典型,也有他自己的灵魂,人物没有自己的灵魂就活不起来了。

  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作品里,有许多活的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灵魂。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张飞、曹操、刘备等,写得都非常深刻。这些人物形象历世不泯,他们的灵魂一直到现在还活着。再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写了那么多女性,各有特点,都有自己的灵魂,令人叫绝!再比如西方,即使是现在的“抽象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等等,别管什么派吧,实际也在注意写人物。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比较典型的。他就写一个小职员,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一只大甲虫,他恰恰用人变成虫,来体现他写的小职员的灵魂,反映那个社会对人的压抑、压迫,人的人性在逐渐扭曲,在逐渐变化,或者说变异,最后发展到变成了虫子。这就是按照他们这一派的手法赋予了他这个人物一个灵魂。

  人物的灵魂从哪里来呢?你坐在办公室里召唤是召唤不来的,要到生活中才能找到。你走到生活中、走到群众中去吧,那些活生生的真人身上有你作品中需要的灵魂。而且那些灵魂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等他变成你的人物灵魂的时候,这个灵魂就有可能变得非常真实而有典型意义了。它就可以活下来,甚至比真实的人物活得时间还要长。

  第二点,给人物以血肉。

  光有灵魂没有血肉,是不成其为人的。《哪吒闹海》中,哪吒在空中悲鸣,太乙真人给他七片莲花恢复了肉体,哪吒才活起来。要是光有灵魂没有肉体,你的灵魂是没有寄托的。

  要想让人物丰满,生气勃勃,就得给人物以丰满的血肉和生动的肌体。

  所谓给人物以血肉,就是在人物有了灵魂之后,你要赋予这个灵魂什么命运、什么性格,他在他的一系列事件中怎么行动。这就要求作者熟悉生活,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也就是通过种种生活的表面现象把生活的内核挖掘出来。

  在谈到给人物以血肉的问题时,很自然要联系到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我发表《乔厂长上任记》以后,有种种议论,有的人认为这个人是理想化的、不真实的。我认为,理想和现实,是像肉和骨头一样分不开的。因为“四人帮”一段时间把理想与现实搞颠倒了,把真实和虚假搞颠倒了,好像一提理想就是幻想、就是虚幻。不是的,没有一种离开现实的理想,也没有一种没有理想的现实。反映到文学中,你的人物要完全没有理想色彩,他就不真实,就像完全不符合现实一样不真实。塑造理想的人物,作家本人必须在生活中体验到很多的痛苦,广泛地吸收了生活的营养,才能养育他的人物。

  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应该有这个作家自己的特点,或者说这个人物带着自己“家族的特点”。比如天津市有好多家卖酱牛肉,唯独劝业场的最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劝业场的酱牛肉有一锅老汤,非常宝贵。这锅汤加什么作料,加温到什么火候,学问非常大。同样的牛肉,从他这锅汤里出来,味儿就不一样。我想,每一个作者,是不是也应该有这么一锅汤,你的感情、气质、思想、生活经验……所有你内在的东西,都是这样的汤,用这“锅汤”去煮生活,把你生活中所得到的材料、感受,你捕捉的人物形象等等,加上你的“作料”去煮,然后那个“肉”出来的味儿就与别人的不一样。这就是有你自己特点的东西,就能在这样的作品中找到你自己的气质,你自己的灵魂,就能准确地听到你自己心里的声音。初学创作的同志最好在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忘掉自己而去猎奇,去追求新鲜的事情,离奇的情节。要留意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带上你自己的特点而逐渐丰满起来。

  第三点,用细节刻画人物。

  写人物有一个通病:开始,在某年某月出来一个人,这个人是什么浓眉大眼,什么五大三粗,如何精壮;然后说他是什么性格,平铺直叙地把人物性格就铺出来了,然后按照这个性格,下边就写故事……这种写法不是不可以,但是太简单了。

  青年朋友在初学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捕捉人物活动的细节,特别是注意捕捉人物变化的细节。这种很细致、很微妙的变化,你如果准确地捕捉到,就能把人物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我们在平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时,一定要注意那些体现时代气息、体现生活本质、体现人物灵魂的细节。

  第四点,让人物行动起来。

  所谓让人物行动起来,就是要给人物以故事。编写故事的要素很多,但重要的是不要让故事淹没人物。编故事的目的是为写人物服务的。这一点,我们的古典文学中有取之不尽的营养。有些青年作者以为写工业题材的小说,总是不易取得成功。究其不成功的原因,是作者陷到生产过程中去了。读者看小说,看的是人物形象,而不是生产过程。尽管你把生产过程写得很细,人物还是行动不起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就谈不上了。所以,如果搞工业题材文学,一开始就要把立脚点放在文学上,而不要放在工业上;要懂工业,但又要跳出来。高尔基说过,哪里有个性的冲突,哪里就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就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自己体会,所有小说中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都是那种个性闪现异彩的地方;没有个性冲突,在那儿搞事件过程,好像很难成功。

  第五点,凝炼语言。

  语言如果没有个性,就很难把你的人物树立起来。每个作家对语言都是刻意追求,各有特色。这大概很难规定一个什么统一标准。就我自己的体会、我自己正在追求的,有这么几点:第一,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有地方色彩。我追求的是北方的工业城市的语言,有天津味儿,北京味儿,也有石家庄味儿,甚至也有东北味儿,总之是长江以北的工业城市。第二,我追求语言有一种深沉的思想力量。第三,语言的幽默感。第四,语言的机智性。当然,这是我所追求的,要达到,还需要爬高。

  青年朋友们,我随便谈了上述几点,不一定准确,望批评指正。

  ,1984年4月 蒋子龙文集.14,人生笔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