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今译】
治国者看似无为无事,政治看似浑浊不清,其实人民生活安定,内心淳朴。治国者有为有事,一国的政治看上去条理分明,其实人民不堪束缚,内心反而狡诈。所以说灾祸里,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里面,则可能隐藏着灾祸。这种祸福交互存在的循环,是没有一定准则的,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呢?本是正直的东西随时可能突然间变作了虚假;本是善良的东西突然间变作了邪恶。长期以来,世人都看不透这个这道理,每每总是各执己见,作为是非的标准,结果陷进回环往复的循环中,无法自拔。而圣人则因为已经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表现得方正但不迂腐,锐利但不伤害别人,直率但不放肆,光亮而不炫耀。
【解析】
祸福相依
本章中,老子先是谈到一个现象,表面看上去浑浊不清的政治,结果可能人民生活很安定,民心很淳朴;表面上看上去条理分明的政治,结果可能人民生活并不幸福。由此现象,老子便推出了一个结论,许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情,其实未必是好事;有些事看上去是坏事,其实也未必是坏事。这便是老子所说的“祸福相依”的智慧,具体而言,便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显然,这是一种大智慧。实际上,老子的这种观点乃是老子辩证法观点的一个侧面,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曾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并且,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如“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而“福”和“祸”这一对相反的命题,显然也不会例外,两者本身同样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得到福的同时,也可能埋下了祸患的种子;而遭遇祸患的同时,未必没有埋下福德的种子。
春秋时期,鲁国的阳虎专权作乱,鲁国国君一次突然发难,命令国人紧闭城门捉拿他。声称抓到他者得重赏,胆敢私下放走他者杀无赦。于是各个城门被人把守起来,阳虎东窜西逃,当来到最后一个城门前,发现仍没有办法逃出去。阳虎绝望,便拔出剑来,准备自刎。守门人看到了他的举动,便制止了他,并对他说:“何必如此灰心呢,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啊,我放你出去吧!”阳虎这才得以逃出了城。就在他出城后,却回身刺伤了这个守门人。守门人愤怒地说:“我本来和你非亲非故,只是因为同情你才放了你,为此我已经犯了死罪。你不但不感激我,反而刺伤我,这真是天降灾祸于我啊!”后来,鲁国国君发现阳虎逃走,便调查这件事情。最后也没有调出结果,于是断言,阳虎又不会飞,反正肯定是从哪个城门跑的。于是下令,凡是未受伤的守门人全都抓起来治罪,而受伤的则给以重赏。结果,这个放走阳虎的守门人因为身上负伤而得到了重赏。
这则故事便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依的道理,在故事中,守门人放走了阳虎反而被其刺伤,不仅是犯下了死罪,而且还十分倒霉。但是,结果他不仅没有被处死,反而被重赏。而被阳虎刺伤这件本来令他感到倒霉和愤怒的事情,恰恰成了他受重赏的原因。可以看到,无论是灾祸,还是好事,都并非如同一眼看上去的那样。好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祸事,祸事背后可能隐藏着好事。实际上,这绝非仅仅存在于那些看似有些偶然性的故事中,可以说,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女孩子漂亮,是好事吧,但是,其未必不是坏事。历史上的那些美貌女子,比如西施、貂蝉、杨贵妃、陈圆圆,往往或是像一个物件一样被有权势者争来夺去,身不由己,或是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早早殒命,最后还落得骂名。即使不说这些绝色女子,现实中平凡的美貌女子,恐怕美貌给她们带来的也未必全是好事。另外,我们知道,一个人取得成功肯定是令人高兴的好事了。但是,其却未必不是坏事。而反过来,逆境也未必全是灾祸,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学名著《历史研究》中在对古今各个文明体进行研究之后,便得出一个结论:文明的产生和进步都产生自对于来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换句话说,正是对于逆境的应对造就了人类早期的各个文明体,而后来的文明进步与演变的动力也同样是出于对逆境的应对。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认为正是由于世界的气候产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原本的原始人身处逆境之中,他们为应对环境挑战,取得生存,才逐渐聚居为早期的族群、部落。而后,同样是出于应对环境挑战或来自邻近部族的战争,人类建立起早期的文明。这些来自环境或者其他部族的战争威胁,使得早期的文明体时时处于被消灭的危险之中,正是这种逆境逼着早期的文明体向前发展,最终才演化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并且,汤因比还在书中举了反例,如因纽特人,这个族群所生存的环境(北极)几千年来少有大的变化,他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完全地适应了。正是因为没有了逆境的挑战,所以这种人的文明便停滞了,几千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没有变化,文明也没有多大发展。
总之,通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要仅仅看到短暂的现实,而要学会用一种更为全面的、动态的目光去看问题,能够看到事情表面背后隐藏的趋势或者苗头。也不要看到好事就高兴得忘乎所以,遇到坏事便万念俱灰,失去方寸。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把握这个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灾祸背后的福气,而且还能够施加影响,使得灾祸变为福瑞。
【从政之道】
刘备低调成大事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鼎足三立的三个枭雄中,刘备的基础条件是最差的。他长期没有自己的地盘,寄人篱下,还多次处于危险之中,险些丢掉性命。他也之所以最终能够成就一番霸业,除了他志向高远之外,还有他隐忍、低调的性格,这种性格便是老子所说的“光而不耀”。
刘备本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景帝的直系子孙,可说是血统显贵。但是刘备并没有因此自恃高贵,而是始终低调,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业。起先,因家道中落而沦为平民的刘备以卖草鞋为生,后结识关羽、张飞,并在桃园结义。然后三人招兵买马,因镇压汉末黄巾起义立功,刘备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才算走上仕途。后来天下大乱,刘备带领着一支多时几千人少时只有几百人的部队辗转各地,一直没有自己的地盘,先后依附徐州牧陶谦、吕布、曹操、刘表、刘璋等人,直到最后得了荆州、益州,才算是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关于刘备的“光而不耀”的做人格调,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事例得以体现。
一个是“三顾茅庐”。刘备当初听说诸葛亮的名声之后,便率关羽、张飞二人前去拜见。第一次时,诸葛亮外出,三人扑空。一段时间后,刘备又率二人前来,这次竟然又没见着人。直到第三次,刘备才碰上诸葛亮在家。而这次,因为诸葛亮在午睡,刘备竟不让仆人通报,直到诸葛亮睡醒,才拜见。刘备请教天下形势,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然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佐,但是诸葛亮拒绝了。这个时候,贵为皇叔的刘备竟然抽泣起来,这才感动了诸葛亮,答应随其出山。
还有,在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凭借一人之力从乱军之中救出刘备的独子刘禅,然后交给刘备。没想到刘备竟然一把将刘禅摔在地上,声称:“为了你,差点损失我一员大将!”此故事也体现出刘备的“光而不耀”的格调。因为对于刘备来说,独子刘禅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赵云拼死救出他,也是值得的。但刘备却将他扔掉,似乎根本无足轻重,这里表现的便是不以自己为尊。当然,民间有另外的看法,所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即使是如此,刘备也得具备不以自我为尊的做人习惯,不然,这样的戏恐怕也演不出来。
刘备之所以能够与占据了“天时”的曹操和占据了“地利”的孙权鼎足而立,成就一番霸业,正是因为其这种“光而不耀”的做人智慧,成就了其“人和”。 道德经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