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气”往往是灵气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呆气”往往是灵气我们常说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篇,书中记录了一段纪蔎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的精彩论述。
纪蔎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10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蔎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10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10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10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斗鸡身上的“呆”正是专注和凝神的最高层次。蒲松龄说过:“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如果身上时常显露出呆气,他就离成功不太远了。“呆气”有时候恰恰是一股过人的灵气,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身上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熊十力是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所以住所求安静,常常是一个院子只他一个人住。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里,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50年代初期他住在银锭桥,夫人在上海,想到北京来住一个时期,顺便逛逛,他不答应。他的学生知道此事,婉转地说,师母来也好,这里可以有人照应,他毫不思索地说:“别说了,我说不成就是不成。”熊师母终于没有来。后来他移住上海,仍然是孤身住在外边。
不注意日常外表,熊十力也是第一位。衣服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袜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屋里木板床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旧的。没有书柜,书放在破旧的书架上。只有两个箱子,一个是柳条编的,几乎朽烂了;另一个铁皮的,旧且不说,底和盖竟毫无联系。他回上海之前把这铁箱送了学生,学生返途嫌笨重,扔了。
享用是这样不在意,可是说起学问,熊十力就走向另一极端,过于认真。他自信心很强,简直近于顽固,在学术上绝不对任何人让步。40年代晚期,冯文炳住在红楼后面,这位先生本来是搞新文学的,后来迷上哲学,尤其是佛学。熊十力是黄冈人,冯是黄梅人,他们都治佛学,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便有二道桥(熊先生30年代的一个寓所,在地安门内稍东)互不相让,以至于动手的故事。有一次学生去找熊十力,听见他又在和冯文炳争论,熊先生说自己的意见最对,凡是不同的都是错误的。冯先生答:“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对方争起来互不相让,学生只好忍着笑走了。
这场争论确实好笑,有点像小孩吵架,特认真,双方争执不下,还多少有点不讲理。也许人常说知识分子身上带点“呆气”,这就是了。
但是似乎“呆”有“呆”的好处,生活里没有繁杂的生活琐事,没有纷乱的人情世故,只有学术与信仰,如此单纯而精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
我们不妨问自己,能够达到呆若木鸡的境界吗?如果不能,那我们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能,那就是离成功不远了。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