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关于生死,曾有人问过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面对生命,古来圣贤之辈没有认为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也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合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的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大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之势去的。古语有云:物壮则老,老则不道。“物壮则老”,意思是指一个东西壮成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老了,生命要结束,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所以,真正的生命不在现象上,我们要看透生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才是最高的修养。佛家大师依佛教之总之,言生命之意义,告诉世人,只要看破无常、生死参透,就能随时随地心安理得、顺其自然,也就不会大悲大喜弄得身心俱疲。

  然则,无论生者或死者,都很难做到看破生死,所以人们才脱离不了苦海。

  学僧道岫眼看同参中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不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实在没有资格学禅,便决定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临走时道岫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禅师说:“老师!学僧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领悟都没有,实在辜负您的慈悲。看来我不是学禅的材料,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乡。”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去别的地方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说:“同参的道友一个个都已回归根源,而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缘不合。现在,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说:“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类似小麻雀看见大鹏鸟时那样的羞愧之情。”

  广圄禅师饶有兴趣地问道:“怎么样的算大?怎么样的算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能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那它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大鹏鸟虽然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但它却无法飞越生死;而一个人却可以借助思考和反省,参透生死之道,并获得解脱。

  对我们而言,肉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是惧怕死亡,对死亡过度恐慌。活着为什么会为死亡而恐慌紧张?因为生命如流水一样逝去,无可挽回。

  尘世生命是短暂的,但在禅的视野里,生命是永恒的,生和死只是用来定义肉体生命。认识到这永恒的生命,如天地自然中万有造化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命规律,能让人们从绝望虚无的深黑泥淖中脱离出来,也就是飞越了生死的悬隔。

  这始终存在的生命,继续繁衍生发,它是一个延续,如波浪的不断涌进。生死之间没有一丝空隙,它是连贯畅通的。若能如此达观,一己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生死本无鸿沟,全在于人的设定。需要飞越的不是生死,而是人心中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那道生死鸿沟。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故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与死不过是一种交替现象,天地万物,春生夏荣秋凋冬枯,这都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不可违拗,也无须在意。欧阳修《秋声赋》里写道:“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不过也是这天地间化育的生灵之一,一生一死不过就在一呼一吸的差别。看透了这点,便看破了生死。

  万象纷繁,何须执著,生死不住,即如夜合花,朝开暮合,不如泰然度一世,如此而已。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