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42章

  新军的待遇这些年有所下滑,但是整体上还是要比普通百姓好不少的,更不要说明廷新军层层架构,军官的数量要多于东南的军队,这些驻扎在济州城的军官和士兵,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随之而来的,畅通的漕运带来了各种商品,也让济州城成为了山东日益繁华的大城市。

  不过山东作为和东南对峙最久的前线地区,比起后方京畿地区的乐观情绪,山东军民的态度就要悲观很多了。

  大明新军又不是没有和东南新军交手过,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就算是调集全部的大军攻打徐州,又要付出多少的伤亡?

  如今李成梁在山东集结了十个镇的兵力。

  这其中包含了李成梁最早练兵的三镇大明新军,如今改名为直属新军三镇,这是李成梁南征北战最精锐的家底。

  接下来是在山东募集的三镇新军,被改名为山东新军三镇,这部分新军无论是装备和训练都要落后直属新军一部分,不过也在长期对峙中积累了一些作战经验。

  最后是李成梁利用国子监的军官团和京畿的士兵,加上从辽东带回来的士兵,加上当年改编的九边旧军,最后重新整编出了四镇京畿新军。

  一镇的编制是五千人,这十镇新军合计五万人,加上各种厢军和助阵的团练,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

  在徐州的前线,苏泽自然是本次作战的总指挥,不过苏泽自然是不可能离开南京亲自指挥作战的,他将前线指挥权交给了陆军大臣林良珺。

  林良珺立刻拜戚继光和俞咨皋为副总指挥,除了熊况的第七旅在草原外,东南这一次也算是精锐尽出。

  第一旅是海军,林默珺带领舰队从南洋返回,她的任务是封锁山东附近的海域,在山东沿海地区寻找薄弱的地区,随时准备投放兵力。

  第二旅到第六旅,经过新一轮扩编后,如今每一個旅都有士兵八千人,五个旅也就是四万人。

  为了最后的战役,苏泽还动员了所有后备役和退役军官,甚至连南京陆军学院的在校学生都拉到了徐州,这些七七八八的武装力量也凑了四万人。

  除此之外,还有从安南、朝鲜、南洋、琉球诸地征调的军队,这些藩属国仆从军加起来也有五万人。

  后勤的人员,总体数量也和明廷的总数差不多,双方都为了这场决战而投入了全部的力量。

  这个总兵力人数,并不是东南没办法动员更多的兵力,而是苏泽认为如果能解决明廷,这些人数是对中原影响最小的作战人数,如果和欧陆拿破仑战争那样,动员上百万人打会战,那就真的要打成一片焦土了。

  这就是单一民族和单一文明国家的优势所在了,欧陆战争之所以每次烈度都这么大,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统一共识,内部矛盾重重,每个国家都是自己的国家叙事。

  但是中华一向有大一统的传统,即使南北对峙对面,大家也都认为自己同根同源,只要决战结束,那大一统就没有任何的难度,统治就能顺利的铺设下去。

  就在双方厉兵秣马的时候,突然一名明廷的使者来到南京。

  大都督府内临时召开的内阁会议中,徐渭对着明廷的书信嗤之以鼻的说道:

  “和谈?李成梁那匹夫真的会愿意和谈吗?这不过是明廷还没有做好准备的障眼法罢了!”

  众人纷纷点头,但是苏泽却说道:

  “明廷这不是真心要和谈,而是打的宣传战。”

  “只要我们拒绝和谈,他们就可以攻击我们‘民为邦本’的立国之本,说我们是虚伪小人,非要发动战争。”

  “而明廷也可以拿着我们的拒绝动员上下,告诉他们没有其他退路。”

  徐渭皱起眉头说道:“确实如此,没想到李成梁竟然还有这份心机。”

  苏泽朗声说道:“既然他们要谈,我们就谈!告诉明廷使者,可以在前线设立地点派遣使者进行和谈,但是和谈纪要和和谈结果要向全体国民公布!”

  .

  第674章 和谈人选

  稍有些政治和军事常识的人,也都能明白明廷和东南的和谈根本就是政治戏码,无论站在谁的角度上看,都是绝对没有可能性的事情。

  在大一统的曙光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东南绝对不会选择和谈,而明廷也绝对不会因为一场谈判就并入东南。

  但是在百姓看来,和谈却是一个民心所向的选择。

  要打仗了。

  除了少数人之外,大部分人都恐惧战争的,南京这座经历过多次战争的东南都城更是如此。

  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更不要说进攻的目标不是倭寇这种侵略者,而是多年前还是同族的同胞。

  所以和谈的选项一出来,东南的报纸上也开始报道和谈的消息,而百姓们更是议论纷纷,也都希望能够通过和谈解决问题。

  今天申时行从衙门回家,竟然听到妻子正在议论“议和”的事情。

  申时行疑惑的问道:

  “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议和的消息?”

  妻子微微一笑问道:“坊间都在传要议和,不用打仗就能统一了,坊间都欢声鼓舞,子弟不用出征了。”

  申时行微微叹息,果然大都督的分析是对的。

  申时行是当朝大臣,他所居住的街道自然也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这条街叫做户部街,居住在这里的至少都是东南官员,以户部官员和军中后勤官员以及工厂大匠为主,这些人的子弟在军中也至少都是军官。

  就连这些人都不想要打仗啊,申时行只能慨叹,明廷这招议和确实厉害。

  明廷动员速度要比东南慢,议和这个幌子可以给他们更多动员的时间。

  而议和更大的作用,就是让战争的问题归咎于东南身上。

  “我大明主动议和,都已经提出了不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方案了,是你们东南穷兵黩武不肯议和,非要发动战争。”

  这些都是明廷控制地区报纸上的主要论调,这种论调甚至也蛊惑了一部分东南的百姓。

  “相公,是不是真的要议和啊?”

  申时行挥挥手说道:“此等军国大事,又怎么能在家中随便议论,你看明天报纸就知道了。”

  妻子露出期待的表情说道:“大都督同意议和了?如果不能不打仗而建立新朝,那真的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申时行知道妻子信佛,果然是大都督洞悉人心,提出了应对方案。

  次日,东南各大报纸上都刊登了消息,大都督府和内阁同意议和,和谈地点设在徐州前线双方都不控制的地区,双方各自派出代表进行和谈。

  同时东南也会将和谈进程一字不改的记录下来,刊发在报纸上。

  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东南还是明廷自然都是群情振奋,时至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意再继续打仗了。

  这個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李成梁的预料。

  “苏贼竟然同意要和谈了?”李成梁听到山蒿先的意见,用和谈来拖延东南。

  在他看来,占据了如此优势的东南是绝对不可能和谈的,可没想到苏泽竟然同意和谈了。

  山蒿先也有些意料之外,他没想到东南竟然会这么做。

  稍微一思考,他说道:“哎,如此看来,东南贼野心甚大,是要做天下之主了。”

  李成梁心中想这不是废话吗?东南的版图已经几乎占据整个中原了,当然是要做天下之主。

  山蒿先却说道:“东南贼和谈也是假的,他们是要将战争的罪行扣在大将军的头上,真是毒计啊!”

  李成梁却不以为意的说道:“大义不大义的不重要,只要能为我们大军拖延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好。这苏贼果然是文人出身,做事情婆婆妈妈,大义有什么重要的,中了先生的缓兵之计。”

  山蒿先却叹了一口气,从这里也看出来格局差距来了。

  苏泽想要的是天下,以及天下大义,山蒿先突然发现,这似乎是苏泽在起兵之前就已经在做的事情了。

  通过修订儒学,一步步的提出自己的主张,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方针。

  从这件事上来看,苏泽从来都没变过。

  而自己的这位大将军也从来没有变过,李成梁如今想的就是通过和谈在拖延时间,思考的都是军事上的事情。

  山蒿先叹了一口气,和谈的想法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如今整个明廷能够去和谈的也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李成梁握住他的手说道:

  “先生,这一次和谈,一定要给我军争取至少半个月的时间,劳烦先生了!”

  山蒿先只能点头。

  东南这边,大都督府和内阁最后选出的和谈代表竟然是内阁首相徐渭。

  对于这个结果,内阁诸位大臣都有些意外,他们纷纷劝道:

  “徐大人这是何必呢?明廷那边不过是为了推演时间,根本不想要和谈,您为什么要以身犯险呢?”

  和谈虽然是在双方都不控制的区域进行,但是这回总和谈总是有风险的,况且徐渭的年纪也不小了。

  在诸大臣看来,这类谈判派遣行人司主司沈一贯这个级别的去谈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让徐渭这样的东南首相去冒险。

  徐渭却说道:

  “这是我思考再三的决定,大都督说的没错,虽然明廷是为了拖延时间,但是我们要让百姓看到,我们东南是有和谈的诚意的,不派遣一重臣去,又怎么能说明我们东南的诚意呢?”

  “所以内阁中最适合去的,也就是我的。”

  徐渭环顾说道:“你们都是我们东南的栋梁,我老了,精力也跟不上了,我本来准备战后就此去首相一职,回乡务农的。”

  众人都是一惊,不过想想东南政务繁重,徐渭确实经常说自己被政务所累,这个想法可能是真的。

  徐渭又说道:“老朽人生前大半,都在争的二字‘出仕’,诸位应该知道,当年我科举不第,最后在胡部堂的麾下出任幕友,协助他在浙江抗倭,后来幸得大都督器重,委以重任。”

  “前半生都想要入明廷,这也算是给前半生念想画一个句号了。”

  .

  第675章 毫无诚意

  徐州,最后一根电报线拉上之后,于宗远亲自查看了整个淮北电报线路,满意的看着这条竣工的电报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淮北电报网线可以说是他最大的投资了。

  苏松之间的电报线已经投入了运营,作为民间线路,苏松电报局的业务并不是特别多。

  苏松铁路公司租用了电报局的业务,用来传递列车晚点到站的消息,方便各地铁路站进行调度。

  使用了电报之后,苏松铁路的晚点率和故障率都低了很多,不过光靠着铁路公司的业务,庞大投资的电报局是无法活下去的。

  还有几家报社租用了电报线路,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财经类为主的报社,他们需要尽快知道上海证券交易中心的行情,通过电报传递这些消息是最快速的。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炒股票和期货的商人们会使用电报,还有一些大宗货物交易的商人会用电报来传递消息。

  总而言之,电报这东西如今还是比较奢侈的通讯方式,普通百姓对于使用这种东西能够传递消息也是将信将疑,苏松两府本身距离也不远,使用信件来传递消息反而是更佳的选择。

  更不要说如今铁路公司也开设的邮政列车,可以使用火车来送信了,苏州府和松江府写信一般也只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日常的联系已经足够用了。

  对于于宗远来说,电报局是他最满意的一笔投资了。

  目前看没有暴富的风险,电报还只在少数商人和报社中使用,知名度低,这点业务需求,想要盈利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于宗远听说其他城市的商人也在建设电报线路,他们建设这些电报线路的想法也和于宗远差不多,电报作为一种能够快速传递消息的工具,在商业上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能够迅速知道一座城市什么商品景气,就能够提前准备好商品送过去贩卖,这样使用电报才能有回本的可能性。

  于宗远果断投资建设了京徐电报线路,这是徐州到南京的电报线,距离上是松江到苏州府电报长度的几倍,投资自然是更大。

  不过于宗远这边刚刚完成了剪彩仪式,他正准备离开徐州的时候,突然见到了几名内阁的官员。

  “什么,要征用我的电报线?”

  内阁中书五房公事孙长青是上一届科举的进士,他在内阁观政后就留在内阁。

  中书五房公事原本是负责收发内阁和各部之间的公文往来,在明廷时期也是个非常要害的职位。

  经过苏泽改制之后,中书五房公事已经变成了内阁大臣的助理官员,负责整个内阁的日常助理工作,因为能够亲近内阁重臣们,也是年轻进士们向往的工作。

  孙长青办事妥当,就被徐渭看中留在身边。

  孙长青并没有因为于宗远商人身份而轻视他,世人都知道这位于二公子和大都督关系匪浅,而且于公子的名声也不同于其他商人,他仗义疏财,经常投资新技术,是东南有名的财神爷。

  “于公子,并不是无偿租用,我们会按照苏松铁路公司租赁的费用支付你们电报公司租赁费的。”

  于宗远大手一挥说到:“谈什么租啊,我的电报免费给你们用!”

  孙长青连忙说道:“这不合规矩啊。”

  于宗远无所谓的说道:“这有什么不合规矩的,我本人乐意就行了!”

  于宗远豪爽的说道:“你们尽管用!”

  等于宗远离开,众人看向孙长青,孙长青叹息说道:“于公子高风亮节,不过大都督也教导我们不能白占便宜,这样吧,以后每次谈判的消息,都附上是通过于公子电报公司传递的这条备注,也算是我们对电报公司打个广告吧。”

  “孙公事,这样做不合规矩吧?”

  “有什么不合规矩的,我们也说的都是实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