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_分节阅读_第54节
D-
再说邮票也不像粮油票证、工业票证那样关系到国计民生。
甚至就眼下的国情来说,邮票的价值增高,不但没有危害性,反而还有利于邮票的发行。
因此这种投机炒作几乎从不会受到官方的干预。
政府要管,那也就是治理一下公共秩序,管管由此引发的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的事件而已。
甚至还可以在此披露一点。
即使“运动”中,许多过去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被认为是“封、资、修的货色”而停止销售。
集邮被看作是属于“资产阶级情趣的活动”遭到批判。
那京城相当一部分邮票藏家的私下交换与购买,也从未中断。
只不过是民不举官不究,上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儿罢了。
所以邮票既然具有这样种种有利的综合因素。
“运动”才刚一结束,京城的民间邮票交易便如死灰复燃一样,最先得到了恢复,是自热而然的事儿。
而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京城集邮者们心目中的“圣地”了。
这就是1955 年1 月,邮电部在故宫东翼的东华门77号成立的国家集邮总公司了。
从建国起,这里就是民间藏家私下交易最频繁的场所。
“运动”中曾一度关门,1978年7月又重新开始营业。
而当此地重张时,集邮爱好者们的热情就像井喷一般的爆发。
每当新邮发行的当日,集邮公司的营业柜台前就挤满了人,会引发抢购新邮的热潮。
柜台里面除了摆放一些新近发行的邮票以外,还会同时摆放些“运动”前和“运动”时期就已经发行的邮票。
这些邮票一样会勾起集邮者的购买欲望。
也许是集邮热忱被压制得太久的原因,人们哪怕走出集邮公司的大门,也长久不愿意离开。他们会集结在集邮公司门口,三三两两,低声密语,彼此交换着关于邮票的所有信息。
这些人之间有知识份子,有工人,也有干部和学生,还有一些社会闲散人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来自京城的四面八方。
但是到了此地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集邮爱好者。
至于这些人聚集在邮票公司门口,无非有两个目的。
一是交换信息,增长邮票知识。
二是互换邮票,丰富自我的收藏。
他们当中有些是相识已久的集邮同好,也有些是新认识的朋友,
但是每个人的集邮水准肯定是良莠不齐的,每个人的收入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有些人为了丰富收藏急于购进一些邮票。
另一些人由于机缘巧合,手上会有一些富余的邮票。
偏偏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时期,人们是耻于谈钱的,而是把集邮视为单纯的文化活动。
用邮票交换邮票还说得过去。
但如果一手交钱一手货,那就会被别人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唯利是图”、“庸俗市侩”的标签。
实际上,去年宁卫民不用为生计发愁之后。
为了买猴票,他就接长不短的到国家集邮总公司这儿溜达过不少次。
他最早六月份过来“朝圣”的时候,集邮总公司门口的自发市场,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大多数集邮者们交易还相当纯粹。
交流的潜规则,是来集邮公司要带着两本“机动”邮册。
一本插着显示鉴赏水平的邮票,另一本插着可以与别人交换或转让的邮票。
真的是只换票,不卖票。
他只不过是好奇的询问了几种票的价钱,就处处横遭冷遇,没什么人愿意理睬他。
但是正因为用邮票交换邮票的局限性很大。
越来越难以满足集邮者们急于提高集邮水平的愿望。
尤其没法满足一些比较富裕的人渴望拥有珍奇邮票的愿望。
所以后来就开始从这些集邮爱好者当中,游离出来一部分人。
他们专门囤积一部分集邮者特别需要的邮票,也善于琢磨集邮者的心理。
做些低价来高价走,赚取差价的小生意。
当然,这样的人在邮市里名声就坏了,直接落下一个蔑称,那就是“邮票贩子”
真正的集邮者们最为抵触这样的投机钻营行为,会被认为是在搞剥削,是不劳而获,同时还把集邮精神给玷污了。
但是什么东西都不是单一的属性,偏偏集邮者有时候还离不开这些“邮票贩子”。
因为“邮票贩子”确实能够让邮票的流动变得更有效率,也能让集邮者更方便的互通有无。
这就充分地说明,这些“邮票贩子”其实才是真正可以壮大市场的中坚力量。
所以当宁卫民把集邮总公司的猴票都包圆之后,离开这里仅仅两个月。
等到翻过年来,他再回来时,便发现这里已经彻底大变样了。
总公司门口的人一下多了好几倍,那不正规的小市场简直繁荣极了。
尤其到了礼拜天,简直人如潮涌,摩肩接踵,犹如农贸市场一般。
有很多“邮票贩子”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像过去那样,仅仅抱着个集邮册在人海中穿来穿去,寻觅交易的机会了。
有些人是索性铺上报纸,摆个地摊,当起了守株待兔的农夫。
那几本集邮册一翻开,花花绿绿的邮票便会映入视线,由不得集邮者不垂涎欲滴马上掏钱。
而面对如此的情景,别人或许很无所谓,只关注里面的交易内容。
可对宁卫民而言却不一样啊。
说白了,就跟当初康术德重新看到鬼市一样,是绝对激动不已啊。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前世的老本行就是吃邮票、当邮商啊。
他还记得前世的那个冬天,寒风呼啸,尘土飞扬。
马甸邮票交易市场里只有摊主儿们在苦苦煎熬。
那时靠邮市里贩卖胶带谋生的他认定,这个地方是自己的人生苦旅。
他还记得前世那个春季,春光盎然,鸟鸣花香。
彼时的马甸邮币市场如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数不胜数的大包小包,数不胜数的人,一沓沓数不胜数的钞票。
已经开始做黄牛,跟着别人学着揽客的他认定,邮票是自己的人生转折。
他还记得那一年的秋季,钱币行情全面疯涨。
停在市场门口的高档豪车一眼望不见尽头,就像在开国际车展。
奔驰、宝马、奥迪一字排开,猎豹、宾利、法拉利、玛莎拉蒂也应有尽有。
那段时间,大批热钱没头苍蝇一样的涌入,马甸邮市犹如一台巨型的永不停歇的提款机。
因为天天能瞅得见自己银行卡里面的存款数字在近乎疯狂地窜升。
大赚了一百二十万的他又认定,邮票是自己的人生华彩。
就是这样,没钱时吃清汤挂面,富有时整鲍鱼龙虾。
他真的算是比较幸运的人。
在邮市里,仅用五年时间扒开了人生迷雾,找到了自我的事业方向。
他从卖胶带的小贩、马路游击队、邮票行商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有自己产业的坐商。
是邮票和邮市,让他真正脱胎换骨,脱离了贫穷,成为了薄有资产的小老板。
所以他热爱邮票这个行业,那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骨子里天生的dna作祟。
没有人比他对这样混乱嘈杂的环境更想念,更如鱼得水。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再大的邮商也是从这样小鱼小虾“邮票贩子”成长起来的。
更没有比他了解,我们的共和国未来将会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邮票集散地。
无论是集邮爱好者的人数,还是投身邮票职业的人数。
无论是邮票经营场所的规模,还是邮票交易的规模,都高踞世界第一,傲视群雄。
而他,不但即将见证这整个过程的演变发生,还会成为这个市场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
所以别看1981年起始,就在古玩字画上大有斩获。
可与之相比,更让宁卫民倍感幸福的是,邮票总公司门口的小市场,已经颇具雏形了,就快要成为真正自由交易的邮票市场了。
这里才是可以让他尽兴施展一身所能的大舞台。
是他开始书写人生传奇的第一步。
《国潮1980》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高精尖
一月份的京城,可以洒水成冰,正是寒冬腊月的时节。
而且这日子越是靠近年节吧,那小风越是嗖嗖的,跟小刀子儿似的往人衣服里钻。
再加上京城的冬日几乎永远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就跟散不开似的,总不见太阳。
邮票总公司门口的树木,又都是光秃秃的,随着风摇头晃脑,几乎片刻不停歇。
这就更让天寒地冻的京城平白更冷了几分。
但偏偏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
哪怕在“小市场”里的邮票贩子们都冻得缩手缩脚,站一会儿就得蹦跶几下。
他宁卫民却像一点也不知寒冷似的。
在各个摆着邮册的地摊儿上,不紧不慢地挨个儿转悠,留下他那一探究竟的身影。
“哥们儿,有票想出吗?高价收!”
“兄弟,你是要买还是想卖,咱谈谈好吗?”
“齐白石小型张,齐白石小型张,两块六转让,只此一张啊!”
“风筝梅花鹿加荷花,中国古代科学家,谁没有,您找我来补啊!”
“哥儿们,有前年的奔马吗?去年西游记呢?嗨……嗨……别走呀,要有咱谈谈啊,高价求购啊!”
其实为什么宁卫民这么大的兴致啊?他就真不知道冷吗?
嗨,不为别的,主要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他确实真的是在享受。
他也体味到了康术德在“鬼市”所说的那种,“闻着这里的买卖味儿就不想走了”的感觉了。
而另一方面呢,他其实也是在拿专业目光扫货,观察行市。
并且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好事儿。
敢情当下的行情,是新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最走俏。
仅有少数的人,才会关注“老”一点的纪念邮票和“运动”时期的邮票。
对清代邮票、民国邮票和解放区邮票,大多数人都不太有兴趣。
所以乍一上手,宁卫民就是奔着高精尖去的。
他仔仔细细地翻看那些邮票贩子的邮册,兹要见到老邮票就果断拿下来,绝不放过。
说实话,这时候买货可真是难得的一种享受,就跟遍地捡钱似的。
因为好邮票几乎随处可见,而且许多品种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用京城的话说叫做“卤大”。
这不,才连着翻了十几本儿邮册。
宁卫民就从中发现了一张阔边儿大龙,三张光齿小龙票。
六张日版蟠龙票,四张伦敦有水印蟠龙票。
还有一整套的“文10主席最新指示”和两套的“文1战无不胜的红色思想万岁”邮票。
另外还有这两个“文”字系列的三十多张散票,以及二十几张解放区的散票。
是真不白来这一趟啊。
尤其因为这年头的邮票贩子还不专业,价格谈得也相当便宜。
要知道,初期的邮票贩子分两种人。
一种是没工作的,真正的闲散人员,成天都泡在这儿。
另一种是在工厂或机关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抽冷子跑来干第二职业。
可无论是没工作的还是有工作的,想单纯靠倒卖邮票发大财的想法,那是绝对没有的。
贪心的主儿,无非是想靠干这个赚两个烟酒钱,最多下下馆子打打牙祭。
更多的人,其实只是想把自己手里多余的邮票卖出去。
然后用获得的收益再去买自己喜欢或者缺少的邮票。
这就叫“以邮养邮”。
说起来,其实就跟喜欢养鱼的古四儿,想靠卖鱼赚点饲料钱的想法类似。
而以此时工资收入水平还很低,国人发了工资首先要考虑吃喝穿用的社会环境而言。
这些人每天戳在这里,真要能赚上个块儿八毛的,就已经很满意了。
这既可以叫做没见过世面,也可以说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另外,毕竟这个不正规的小市场才刚刚形成,眼下又是信息闭塞的年代。
即使是邮票贩子们,邮票知识也不够丰富,而且都没什么做生意的经验。
这又和宁卫民怎么能比呀?
他是谁啊?
那是职业邮商!
在信息时代倒腾了十三年邮票的行家!
不但见过的邮票可海了去了,对邮票行当的发展史全盘了解。
他对这行里的人心算计,阴谋诡计同样熟稔无比。
无论学识还是见识,甚至是手段和资金级别,都是足以碾压这帮业余的小鱼小虾。
绝不是吹,宁卫民轻而易举的一招儿,就够这帮邮票贩子受的。
什么招儿啊?
投石问路。
说白了,就是宁卫民想买什么邮票,他不直接说买。
而是指着看上的这张票,先问人家卖价儿。
道理很简单,邮票贩子以为他有货想卖,给他开出的收购价儿就不可能高啊。
听见价儿了,宁卫民再反口,要买对方手里的票。
那人家不就等于就被自己刚才说的价儿给套住了嘛。
这时候再要高价已经开不了口了,没理由说不过去啊。
嘿,所以就这手儿,别看简单,可管用极了。
宁卫民是问谁,谁傻眼。
因为一瞬间,没经验的人,脑子根本反应不过来,顺口回答出乎本能。
等到哑然的时候,后悔也晚了,必须在丢面子和少赚钱之间做个选择了。
所以最终,哪怕是大龙票这么有名的票种,但凡集邮的人都知道很珍贵。
可宁卫民还是只花了一百二,就拿下来了。
那两张小龙票和蟠龙票就更便宜啦。
邮票贩子本身就把小龙票错当成了蟠龙票,而且那人也不知道日版蟠龙票是错版票。
宁卫民便以两元一张的均价,就都给吃下来了。
至于其他的“文1”、“文10”系列和解放区票。
散票平均一下就是三毛一张,成套的差不多都以五元一套拿下。
总之,宁卫民是不眨眼的买啊,这心里都快乐开花了。
虽然表面上看,除了龙票是真能叫上价儿的珍稀品种,获得中外认可,能保持长盛不衰。
他买下的其余票种,到了2020年经过充分的价值挖掘,也不过价值数万而已。
这么一看,似乎他所投资邮票升值空间只有数千上万倍,占的便宜并不是很大。
如果跟他花钱买字画的几十万上百万涨幅一比较,更好像是吃了大亏,冒了一回傻气似的。
可账真的是不能这么算的。
《国潮1980》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生肖王
关键问题恰恰在于,邮票涨一百倍能跟字画涨一百倍等同吗?
真要是谁这么做算术题,那才真是冒了傻气,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因为完全就忘了时间周期的问题啊。
投资回报率当然是和时间密不可分的。
像字画古玩、家具玉石这些东西,升值曲线是连续性的,常年都向上攀爬。
邮票可恰恰相反,那可是剧烈的锯齿形运动,是最接近股市的图形。
正因为具备资金需求量少,入门门槛低,交易便利,对发行邮票有益这些因素。
邮市才会在我国在股票市场出来之前,成为唯一几度上天的疯狂市场。
别的不说,1985年,1991年,邮市两度演绎凤舞九天行情的时候。
其他的收藏品种只能够趴地上仰望。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八九十年代,二十年间,唯有邮票是一骑绝尘的千里马。
没有任何其他品种可以睥睨,与之有可比性。
而邮票品种的大部分涨幅,也差不多都是2000年之前完成的。
至于其他的投资品种都是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依次崛起。
先字画,后瓷器,再翡翠和印石,才轮到红木家具和玉器,以至于更多的杂项。
差不多在2000年之后这些品种才能迎头赶上,完成超越邮票,取而代之成为主流投资品种的认为。
那么宁卫民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时间差,在投机市场打接力赛。
说白了,他卖了邮票再买别的,一点不耽误,甚至这才是更合算的投机步骤。
举个具体例子,要是1991年,他卖了今天五块钱收的一套“文1”票,赚了一万元。
回手再去买涨了一百倍的黄宾虹精品,一千三一张,那还能买七张半呢。
这就等于五块钱变十亿啊!
即便之后不再操作别的品种了,就这么干躺着等升值,那也是两亿倍涨幅。
哪位投资大师比得了?
当然,这样的合适。也只是存在于纯粹理论上。
因为宁卫民也非常明白,无论东西出手,还是购买新的投资标的。
资金量一大,那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到时候能否再找着这么多黄宾虹的画,是不是真迹,全是新问题。
要不他为什么非要字画、邮票两手抓呢?
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两手都过硬了。
既有长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