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念慈磨坊]
第2节第2章磨坊的来历
众人继续上路,八阿公便给白明讲那座磨坊的来历——
很久以前,邻近各庄都是用碓来舂米的,直到建了这座磨坊。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的孤儿流浪到夏家庄,在一间废弃的破屋里住下来。给地主家舂米的大婶见他可怜,每天故意在碓里留下一点米,让他“捡”去。再不够,他就上四周的庄上去要。这一带的乡民都很淳朴,都未曾亏待过他,家里殷实的,还把旧衣被送给他。
转眼到了十七岁那年,不知是别人点化呢还是他自己明白过来了,有天夜里突然上那大婶家里去,跪谢大恩,说天明就要走了。那位大婶见留他不住,便把家里仅有的十枚铜钱拿给他做盘缠。
许多年以后,那个孤儿突然回到夏家庄寻找恩人。原来,他经商发了财,要接那位大婶去当娘奉事,养老送终。可惜那位大婶这时已经故去。于是他捐了一笔款子,建起这座磨坊,又请人题了“念慈”二字在上边。想必他是感念那位大婶和村人,在他落难时给了他慈母般的恩惠吧。
白明听后很受感动,半天不说话。一想到百余年来,自己的“家乡”似乎一点变化都没有,那种震撼,却是巨大的!
八阿公见他不说话,以为他只是被感动了,便不去惊动他。
拐过一个山坳,宽敞的山谷里呈现一带村落,那就是夏家庄。六叔他们在前边点起炮仗,庄里立时呼啦啦拥出一群男女青年,来接一行人的担子包裹。
一个高大结实的小伙子看了白明几眼,笑着朝他走过来。“我叫夏志强!”小伙子握住白明的手,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自己,一边对白梅她们笑了笑,算是招呼。白明忙报上姓名。白梅随后告诉他,这是五姑妈的侄子,当兵刚回来。又向夏志强介绍白明。夏志强欣赏地听着,随即又与白明握了一次手,接过他的担子,拉着他去拜见五姑父五姑妈。
好几位年轻女孩看到白明和夏志强并肩走过去,眼光都被拉直了,肆无忌惮地横拦在他俩前面,以期引起白明的注意,可是,白明只顾和夏志强说话,一直逼到了她们跟前,她们只好往两边退开,嘴上不忘高声评论,互相撺掇对方去接近白明。可惜,环境和气氛都不太合适,终归没有人出头。
见到白明,老两口喜不自胜,拉着他半天舍不得放手。五姑妈的三个儿子则站在一旁木讷地笑着,看着白明。白梅忙拉着白明与三位表兄相认。
寿宴上,夏志强与白明同坐一席,寒暄几句后,话题自然就落到磨坊上来了。夏志强歉意地说米没碾熟,谷子太多,都是磨坊水量不够的缘故。这立刻引起了白明的共鸣,两个人的话一下子多起来。
白明感叹说,小城落后,没想到白家庄竟然落后到出乎意料。夏志强听后显然有些激动:“外边的人跑到白家庄夏家庄来,都赞叹说——啊,你们这儿真美哪!我说,美有屁用!不能吃不能喝。夏家庄呢离公社还不远,有钱的话到供销社买个东西也不过两三里地,你们白家庄呢,买个针头线脑还得跑上十多里,上个学,一半时间花在路上!老一辈都说,你们白家庄几十年的变化就是,修了一座小石桥!还要找呢,就是树少了,房子破旧了。”
说得太好了!白明感到夏志强说到自己心坎上了。
得改变才好!两个人都想。
到底从哪里开始呢?他们一下子都想到了磨坊!随即一致决定,从筹钱买柴油碾米机开始。
夏志强看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他有个战友前不久写信告诉他,说城里要建一批大楼了,开春就动工。从郊外运砖到工地,一块砖可以挣一分钱,走得快一个小时就可以运一趟,一天下来挣四块钱没问题。随即感慨地说他邀庄上的人一起去,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去!白明一听兴奋地说,我跟你去!夏志强霍地站起来握住白明的手,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同志!于是两个人凑到一起耳语了半天。夏志强提示他,到队上打一个出去搞副业的证明,然后找大队盖上章,到城里再找派出所搞一张临时居住证,就可以了。
经受了一个多月的劳动锻炼,白明对自己已有了的信心。夏志强说他在部队上是当炮兵的,八十斤一发的炮弹每天要练习装填三四百次,有的是力气!聊着聊着,两个年轻人很是兴奋:仿佛碾米机已唾手可得。白明出主意说,还可以自己做一辆板车,那可以省力,还可以挣得更多。夏志强听了两眼放光:他部队上就用板车,他仔细研究过板车的构造的。随后跑去找来纸笔,详细地画出各部分的构造图给白明看。白明从小就跟外祖父在木工厂里混,打造一辆板车不在话下,于是自告奋勇说板车就由他来负责。夏志强说自己离马路近,材料由他去准备,过了年就动工,到时搭供销社的货车去城里,买到轮子再组装。
商量妥当后,两人连干了三杯,夏志强随后兴冲冲地告辞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