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尚龙套装(共7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上一篇我们提到一个词,叫“原生家庭”,是指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时的家庭。
你只要在网站上搜索“原生家庭”,各种惨痛的故事就会出现。那些惨痛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这群人是怎么当父母的?
但仔细分析,其实,很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争吵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避免的。
事实上许多家长和孩子都不沟通,他们选择不说话,也就是情绪抽离。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有大量的家庭都有这么一个状态:消失的父亲、情绪崩溃的母亲和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所以好的家庭关系一定要去沟通,好的家庭一定是父母因为爱才在一起,孩子在父母双方的照料下成长,而不是就一个人默默地成长。把孩子交给电视、iPad长大,不如在与父母完满沟通下成长得幸福。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跟孩子多交流,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话。
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作者和两位学者进行了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多出3200万,而这些词汇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的交流其实很重要,我经常问家长,你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吗?家长说,没有啊,怎么会?但许多家长表达出的可不是这样:你要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只要听话我就给你买这个……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重要。
关于家长应该怎么说话的问题,推荐那本达娜的书,《父母的语言》。
我们先看看两代人的矛盾点是什么。
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想学这个专业,父母告诉你,你学的这个专业可以当饭吃吗?
你的这份工作不稳定啊,考个公务员吧,或者去个大企业吧。
最可怕的矛盾其实只有一句话:这个男生,我不同意。
当然比这个更可怕的就是这么回复的:爸、妈,来不及了。
这些矛盾其实不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家长自己也有矛盾,父母也有矛盾,最糟糕的是自己跟自己也有矛盾,比如那两句最矛盾的话:
你还是个孩子……
你已经长大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学校看到一句话“以学校为家”,一犯错,学校就说:“你拿学校当家呢?”
那为什么两代人会有这么大的矛盾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1990年前后出生的,你的父母应该差不多是“60后”或者“70后”,那个时候,大家都吃不饱,你的爷爷奶奶很可能在那个时候,生下了你的父亲和母亲。你们可以参考一本书——《一百个人的十年》,作者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用两个字可以形容那个年代:饥饿。
直到1977年恢复了高考,一部分人才逐渐明白,人是要吃饭的。
有机会可以看看莫言老师的小说,他的小说写的几乎都是那个年代,满满的一个字——“饿”,他确实能把吃饺子写到淋漓尽致。而那个年代,正是我们父母的青春时期。
但是,我们的青春呢?我们经历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从不担心挨饿,我们只考虑该怎么减肥。我们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我们刚出生,中国加入了WTO,香港、澳门都回归了,北京申奥成功了,教育开始普及了。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不由得感叹:“英国掌握了19世纪的海上霸权,美国掌握了20世纪的经济,21世纪,我们要看中国的了。”
可物质极大丰富的我们,同样面临着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饥饿,不是温饱,而是,我们的情感开始缺失:我们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独处和独生子女的孤单感、寂寞感越来越重,对未来应该如何选择充满着迷茫,自己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更可怕的困扰:我们活得不幸福。
不过你可以问你的父母关于幸福的问题:那个时候他们的物质是匮乏的,但他们很幸福,爬棵树,抓只小鸟,玩个泥巴,就很幸福。
写到这里大家是否意识到,我们这一代和父母那一代的底层逻辑有着多么巨大的差距:他们在乎的是身体上的富足,我们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幸福。
这就是父母经常说的那句话:这事儿能当饭吃吗?
两代人的沟通逻辑从底层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之所以争吵,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父母那一代的逻辑去跟他们沟通。
◆◇ 一、按照父母的逻辑去沟通
我父亲特别喜欢的一位主持人叫窦文涛,后来我问了许多我父母那一代的人,他们都认识这个主持人,而且很多人都喜欢他。但很有趣的是,你去问“90后”或者“95后”这一代,认识他的人却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
所以大家是否发现,大众明星在两代人的认知中都是断层的。那么,你应该怎么跟父母介绍一个特别红的年轻主持人?
对,你可以说,这就是你们那一代的窦文涛。
但前提是你必须了解他们那代人的大众明星,这个就可以成为你们交流的话题了。请记住,大众明星永远可以是交流的入口,同样具备这种魅力的话题还有星座。
我姐姐特别喜欢鹿晗,当然是在他还没公布恋情的时候,我父母也不认识他,那天我就介绍了一段话:爸妈,这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费翔。
费翔当年的火爆就是父母那一代人的青春。
同理,你怎么跟“70后”介绍TFboys,很简单,这就是你们那个年代的小虎队。
先勾起他们的兴趣,接下来再介绍细节有哪些不同。
所以,这就是告诉大家,学习总是没错的。如果你的父母不愿意了解你这一代的价值观,你不妨去了解他们那一代的价值观。交流是相互的,不是非要你的父母主动跟你交流。
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招:用父母的逻辑去和父母沟通。
比如下次你父亲再问,你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
你可以说:爸,这个专业学好了以后能赚好多钱,能当饭吃啊;爸,你不是曾经说过我开心就好吗?我喜欢这个专业啊,选择这个专业可以让我开心啊!
这招叫作用他的话来化解他的攻击。
比如你妈妈问你,你为什么要跟他恋爱啊?
妈,你希望我幸福吗?你妈肯定会说,当然了。因为你妈妈不会说你不能幸福。
那你继续按照她的逻辑说,跟他在一起我会幸福的。
不过你看出来没,说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背景前提,是我能为我的行为负责。
◆◇ 二、告诉父母,你长大了
大家能否明白这么几句话:
“你不能这样做。”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你这样做,代价太大,你承担不了,到时候得由老子来承担。
“你还是个孩子。”
你还未成年呢,现在犯的错,都得由我来承担。
“你又乱花钱。”
这钱都是老子赚的,你就知道花,要花你花自己的钱去。
当人受到限制,多数时候是因为人还没有办法自己为自己负责。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越自律,才越自由。因为自由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可以为自己负责,所以你自然需要自律。你自律控制了身材,找男朋友的自由度就大了;你自律通过了各种考试,找工作的自由度就大了。
那些没有办法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往往是没有自由的。这点你看看监狱就知道,那些违法的人,往往都是无法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所以没有自律,自由也没了。
所以,回到家庭关系,一个自由的个体,一定要基于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基础。
我讲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学生,男孩,工作已经三年了,各方面都挺好,人长得也很帅,就是没有女朋友。为什么呢?因为他每次带女朋友回家,女朋友都受不了他妈妈跟他睡一个房间,有时候还睡一张床。如果女朋友提出,能否单独和他独处,妈妈第二天就跟自己儿子大吼大叫或者生闷气。
这是典型的妈宝男,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妈宝男”这个词国外是没有翻译的,这是我们的特色产物。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男孩子的父母早年离异,妈妈一个人把他拉扯大,确实不容易。这个男孩子问我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接下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这个为核心:跟你的妈妈暗示或者明示,我已经长大了,放手吧。
于是他跟他妈妈沟通,多次深聊后才知道,他妈妈心里一直有一个结:没有我,这个孩子活不下去。
后来他跟妈妈协商,自己租了个房子,住了好几天,过得很好,每周回去一次,妈妈刚开始不舒服,天天打电话。逐渐,妈妈也习惯了,有了自己的生活,还开始了黄昏恋。这样他和妈妈都放手了。
我经常和很多朋友沟通一个话题,叫管理自己的亲密度。
亲密度是需要管理的。不管理彼此的界限就会模糊。父母也是孩子,你一定要时刻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和他们交流,彼此设定界限,具备一定的边界意识,帮助他们适应你的生活状态。同时,你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生活状态。
比如,要严肃地跟他们说:不要看你的日记;不要干涉你找另一半;你工作时不可能时时刻刻接他们电话。但是你会告诉他们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跟他们汇报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你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的电话。
这就是边界后面的爱,这就是自由背后的自律。
◆◇ 三、经济独立,是所有自由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聊聊,所谓“自由的基础”是什么。
简单来说,所有自由的基础,都是经济自由。
有了经济自由,才能有身体的自由,也就是你能选择自己住在哪里,生活在何处;有了身体的自由,才能有最终的灵魂自由。
但现在你看许多人都搞反了,他们花着父母的钱,自己经济都没自由,却去追求身体自由,浪迹天涯;他们没有工作,却一副“佛系”的态度,去追求灵魂自由,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自我追求的迷茫。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可能很快就要毕业了,或者即将就业了,对于刚毕业的同学,我的建议有三点:
第一,如果迷茫,一定要先赚钱。建议你毕业后,离开你的城市或者家乡,去大城市。别觉得赚钱没用,赚钱是年轻时最重要的事情,但要赚正经的钱。那为什么一定要建议你年轻的时候去大城市呢?
大城市能让你变得更好的概率更大。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有能力的同伴,更好的环境,这些配得上更好的你。当然,如果你受不了大城市的快节奏,随时回去也来得及,毕竟你还年轻。
第二,用友情、爱情代替亲情。人的这三种感情要学会平衡,尤其是当你长大了后,要适当地离开亲情。人越长大,越应该多留一些空间给友情和爱情,亲情的比例应该适当调整,否则,人总想守在父母的身旁,就无法长大。
心理学有一个时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就是希腊神话里那个杀父恋母的人,人在成熟到一定时期后,应该完成心理上的与母亲断绝、与父亲隔离的成长,成为独立的自我。
第三,先尽忠再尽孝。所谓“尽忠”,就是先去打拼,做好工作,再回到父母身边(或者把父母接过来),这样的代价是最小的。因为父母现在的身体一定是最年轻、最好的,也最能忍受得了你的折腾;而你现在的精神和身体也是最好的,也最能受得了自己折腾。
所以,抓紧折腾。
别觉得离开父母是一件不孝顺的事情,你天天待在父母身边惹他们生气才叫不孝顺。
《论语》里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出远门,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就好。不是说不让你远游,而是不要让他们担心。
大家是否发现,当你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后,父母跟左邻右舍炫耀的那种自豪感,是不是特别令你开心?我刚离开家时哭得像个鬼一样,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后来我父亲给我说,赶紧好好干吧,干好了再回来。
再比如你在外面读书,偶尔回一次家,父母对你的那种热情度,和你长期在家不出门那种对比,是不是天壤之别?
你第一天回家,父母肯定会说:“来,亲一口,吃什么,妈妈给做;喝什么,爸爸给端。”
第二天就只剩一点微笑了。第三天,“你怎么还在睡觉?碗洗了吗?懒死你算了”;第四天,“赶紧滚蛋”;第五天就恨不得要说:“滚滚滚!”
适当地离开家,想念其实是更好的爱。
◆◇ 四、不要用语言对抗,用行动沟通
先分享一个故事,我有个哥们儿,追女孩子总是失败,后来我就问了他追女孩子的细节:
晚上,姑娘跟他吃完饭去了个小酒吧,他喝了两杯,有点晕,说,你能当我女朋友吗?姑娘脸红地低下了头,说,我再考虑考虑。他万念惧灰,走了。
他给我讲完了这个故事,我第一反应是,大哥,你疯了吗?他说,那我应该怎么做,人家拒绝我了啊!我说,人家语言上拒绝你了,但行为上是答应你的!每一个行动都在说同意,不过是嘴巴说不好而已。
后来我才知道,他每次追姑娘,都发微信,人家只要说再考虑考虑,他就觉得这事儿黄了。他问我,那你说怎么办?我说,正确的做法是走过去,然后握住她的手,什么也别说。爱是说出来的吗?不是,行动出来的。那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去争一些口舌输赢,其实所有的真理都在行动中。你要观察的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学习别人怎么做。
所以,我们看似和父母的矛盾都得通过吵架解决,其实不是,用行动解决更好。
关于和父母沟通的问题,我有三条建议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用语言对抗,要用行动沟通。
比如你妈妈不让你找这个姑娘当女朋友,你说,好的,妈妈。接着你该相处就相处呗,总有一天,你妈妈慢慢接受就好了。
再比如你爸爸不让你考研,你说,好的,爸爸,我不考了。你在外地,你父母也控制不了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干就好了啊,考上了自然就好了。
我的建议是,和父母要多沟通,少吵架。
第二,孝顺的重点不在孝,而在顺。
顺着父母来,比什么都重要。这里的顺,主要是语言方面的顺。就是顺着长辈的意思来,但你该干吗干吗。
和父母千万不要讲理,要讲情。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个世界讲理的地方太多了,讲情的地方却只有一个,所以留作一方净土吧。
第三,有时候该憋着就憋着,因为你不憋着,就会用自己的青春为别人的梦想埋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我的好朋友古典老师讲过一个双赢双输的原则。
假设一开始你按照父母的意愿过一生,父母爽了,你不爽。但接下来,你需要按照这个意愿生活一辈子,这个逻辑就乱了:因为你一直按照父母的意思活,你越来越不爽,你的不爽会转移到你的父母,你越来越不开心,你不开心,父母其实也不会开心,于是你父母也开始不爽了。这就是双输原则,你和父母都开始不爽了。
但如果你爽呢?请看如下这张表:
所以,追求自己的梦想,永远比帮别人完成梦想要幸福得多。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个人叫法涵,父母让他学的是工程师,但他自己喜欢摄影,他在学校里永远不开心,也不可能学得好,学不好就更加不开心,接下来就这样恶性循环。
这个故事是根据一部小说《五点人》改编的,为什么叫“五点人”呢?因为印度的学分满分是10分,五点人就是考试总是考五点几分、不及格的那批学生。说的其实就是法涵这种学生,但大家记得法涵最后去学摄影后的表情吗?还记得父母同意他学摄影时他的眼泪吗?
他们先是哭,后来一直是笑,直到最后,法涵拍照出了名、赚了钱,父母很高兴,他也很幸福,这就是双赢原则的运用。
这个故事很美,直到今天,我都认为《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我青春岁月里看的最美的电影之一。只可惜这样的故事,却很少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回到家,陪父母一起看看这部电影。
◆◇ 五、去影响父母,和他们共同成长
我是一个很爱看电影的人,我也有个习惯,每次都会把感动我的电影推荐给我的父母看。一开始我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现在我喜欢的,他们还是都不喜欢。但在这个过程里,他们能明白,我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了,以及明白,我喜欢的点在哪儿了,他们也会给我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电影。
各位发现了吗,原来世界的知识流向是从上一辈到下一辈。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平等了,你也可能会把你的知识流向长辈。
你可以想想,你的父母有没有总是给你转发过这些东西:
《只用吃这种药,能治好所有的疑难杂症》
《科学证明了,这种药有奇效》
《绿豆治百病》
《食盐可以治疗癌症》
《您已经中了500万,请立刻来领奖》
每次遇到这样的文章,你都嗤之以鼻,而你的父母却深信不疑,你是不是特别想大喊:
骗子,放开我父母,冲着我来!
你觉得你是理性的、聪明的、中立的、冷静的,但接下来,你看到了这样的文章:
《只用这三招,立刻致富》
《从月薪五千到年薪百万,你只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她从零开始,三个月,让公司上市》
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或者半信半疑了呢?
所以,不是谁比谁更聪明、更理性、更冷静,而是这个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盲区。
这是个信息平等的世界,你需要向父母请教生活经验,父母需要向你询问互联网思维。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四点建议:
1.要多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分享给父母
最近看到的好电影,听到的有趣的新闻,思考的新观点,多打电话、发微信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做到信息对称,同时也多问问父母,最近有没有看到什么好玩儿的消息,督促他们也要终身学习。
2.要多问父母一些问题,哪怕你已经有了答案
之前我回到家待了几天,然后要回北京,父亲非要送我去火车站,我说不用,我打车就好,现在约车软件这么方便。我父亲说,约车软件多不安全。我以为他路上有什么话跟我说,就同意了让他送我。
我们在路上一句话都没说,我才忽然意识到,他其实就是想证明,虽然儿子已经很成功了,但他依旧在自己儿子生命中是有用的。我也忽然明白,父亲在表达一个状态:他虽然在变老,但他不服老,他还是对孩子有用的。
想起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父亲总是给我提建议,说你这里写得不好,那里观点不成熟,再后来,我写的故事他只能给我挑错别字了,再再后来,他成了我的读者,第一时间把我的文章转发给他的朋友看。
直到今天,我写完文章还是发给他看,说:“爸,我写得怎么样?”他永远是很吝啬自己的夸奖,说:“给你提几个建议啊!”我说:“好,下次一定改。”
虽然我也不改,但下次依旧是发了文章之后给他看,然后问他,你有什么建议吗?
3.千万不要不耐烦
有一天一位年老的父亲跟孩子说:“孩子,这个是什么?”孩子说:“这个是iPad。”过了五分钟,父亲又问:“这个是什么?”孩子说:“这是iPad。”又过了三分钟,父亲又问:“这是什么?”孩子有些生气,说:“都告诉你三次了,这是iPad,你烦不烦。”刚说到这里,父亲眼睛红了,他说:“小的时候,你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苹果,几分钟后你又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苹果,你一共问了我8次,我回答了8次。”
说到这里,孩子泪流满面。
不要烦自己的父母,更别吝啬自己的重复沟通,因为他们当年就是这么对待你的。
4.沟通才能减少误会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吵架不是一件坏事》。其实对于夫妻、家人、朋友,吵架都不是坏事,坏事是两个人连话都不说了,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吵架。吵架完了别忘了复盘,别忘了安静下来问问彼此:下次,什么话不能再说了啊;下次,什么事情不能再做了啊。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每次争吵,都是对两者感情的反思,都是为了彼此能有更好的关系。
最后,祝大家都能和父母和睦相处,和父母共同进步,这样才是最好的方法。 李尚龙套装(共7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