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张煌言率部来到新都,接受当地清军投降。正当双方谈妥条件,亲兵忽然来到张煌言身旁,附耳低语数句。张煌言听罢,脸色大变,旋又恢复正常,迅速处理好受降事宜,接着召集部将议事。
众人到齐后,张煌言严肃地说道:“延平王大军兵败南京!”徐允岩惊道:“若是延平王撤出长江,则我军会成为孤军,必然四面受敌,进退失据。清虏集中兵力围剿,我军则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葛明劝道:“张大人,我军当趁清虏尚未调兵,迅速撤至江上,与延平王大军汇合,顺江退回海上。”
张煌言耐心说道:“延平王大军只不过是偶然受挫,未必会匆忙撤回船上;既使回到船上,也未必着急扬帆出海,可能会退守镇江。再说我军打下这些州县甚是不易,父老乡亲久盼王师。若是我军轻易退出,则会失去民心。”当即决定率部返回芜湖,封锁郑军南京兵败的消息,严加戒备,防止各地出现不稳。
过了五日,两江总督郎廷佐派人送来书信,招降张煌言,被他严词拒绝。郑军兵败的消息随之传来,太平守将首先投降清军,张煌言派兵迅速夺回太平,生擒叛将,并将其斩杀。可是原本归顺大明的其余州县纷纷降清,形势急转直下。清军得知郑成功退出长江后,开始全力围剿张煌言的军队,派出水师把守长江要塞,堵住其退路,以为他若不投降,则只有束手就擒。长江上清军战船密布,水路截断,上下游音信阻绝。
张煌言见局势日益恶化,派人四处打探,迟迟得不到郑成功的消息,焦急万分,遂派万云龙及其五个弟子挟带帛书,由陆上小道往东寻访郑成功大军。书中写道:“兵家胜负何常,今日所恃者民心耳。况上游诸郡邑,俱为我守。若能益百艘相助,天下事尚有可图也。倘遽舍之而去,如百万生灵何?”
又过些时日,清军调兵遣将,水路并进,准备攻打芜湖。消息传来后,明军将士们惶恐不安。徐允岩急急找到张煌言,劝道:“张大人,我军若是据城与清虏死拼,清虏破城后必然屠城。不若弃城去往别处,既使城中百姓免于受累,又可保全我军力量。”张煌言点头道:“我正有此意,准备撤至船上,集中兵力突破清虏的江上封锁,再沿江东下。只是从池州调集的兵马尚未过来,故此没有采取行动。”
忽有探子来报:“张大人,清虏千余艘战船已过安庆,正向下游驶来。”徐允岩着急道:“清虏肯定要攻打池州,城中只有三百多人马,恐怕寡不敌众。”张煌言坚定地说道:“我军立即赶赴池州支援!”当即率军登船,沿江西行,至繁昌县界,正好碰到撤回的池州兵马,两军合兵一处。
张煌言见池州人马未受损失,心下大喜,立即与部将商议下一步的行进方向。徐允岩道:“延平王兵败南京的消息尚未传到江西、湖广,我军应乘船直趋鄱阳湖,号召当地义勇,共谋光复大业。若是能平定江西,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练兵积粮,再回师攻取安庆、池州、徽州、宁国四郡,则如同秋风之扫落叶。”长江下游被清军封锁,退路已断绝,众将想不出别的办法,皆赞同此策。张煌言当机立断,决定沿长江西行。
八月初七日,张煌言率军到达铜陵。由于海舟与沙船参差而行,行进速度不一样,以至前后失序。前队沙船将至乌沙峡,而后队海舟尚远在繁昌的三山,相距数十里。张煌言急忙让前队沙船停下,等候后队海舟跟上来。
待海舟陆续到来时,忽见清军一百多条战船顺流而下,气势汹汹地杀来。张煌言当即下令调整沙船队形,准备施放铳炮。待清军进入射程,明军铳炮齐放,击沉清军战船两艘。清军立即发炮还击,击沉一艘明军沙船。双方皆不敢大意,稳住阵势,互相发炮。炮声接连不断,硝烟弥漫在江面上。激战至天色变黑,双方罢兵停战,各自将船只停泊在江岸边。
半夜时,清军趁黑夜驾船向下游行去,因害怕明军拦截,开炮壮胆。炮声骤然响起,声如惊雷。明军将士们懵然惊起,误以为清军前来劫营,以至惊慌失措。有些士兵不待将领下令,慌张解缆起碇,驾船逃跑,船队瞬时惊散。有的船顺流漂回芜湖,有的船向北潜入焦湖,还有的船向上游行去。张煌言急忙让亲兵传令,可是黑夜中禁止不住,只能扼腕痛惜。过了一炷香时间,清军船队已不见踪影,明军只剩下三十多艘海船和沙船。
眼见到江西抗清已无可能,张煌言不得不另做打算。徐允岩道:“我军走散将士多逃往焦湖,不若沉海舟于江中,改乘沙船,由小港汊驶入无为州,再直奔焦湖,招聚散亡的将士,以图再举。”葛明道:“若是舍弃海舟,则无巨舰火炮之利。不若主力游于江上,再遣人乘沙船到焦湖招集散兵,汇集到江中,共谋大计。”张煌言正犹豫间,忽有义士前来献计,急忙请他上船商议。
来人是魏耕,浙江归安人。清军侵入江南后,他曾邀集诸生数百人起义,攻克湖州城。后来清军攻入城中,他便逃走江湖,联络各地义士豪杰,密图抗清复明。他曾与山阴抗清志士密谋进袭南京之策,赴厦门上书郑成功,建议由长江直捣南京。郑成功北入长江后,他往来奔走,收集清军情报,向郑军建言献策。郑成功败退入海后,他放心不下张煌言,急忙奔来求见。
“张大人准备向何处去?”魏耕开门见山地问道。张煌言道:“焦湖。”魏耕急忙劝道:“焦湖入冬则干涸,不可驻军,张大人切不可前往。”张煌言问道:“以先生之见,我军该当如何?”魏耕道:“霍山、英山在庐江府西南,深入大别山腹地,地近河南与湖广,山险林密,最是适宜屯兵。清虏南下以来,时有义师据山筑寨抗清。在下认识山寨头领,愿去劝说他们迎接大人。”
张煌言大喜道:“英、霍山寨地势险要,据之招揽义士,既可进军江南,亦可窥视中原。若是天下有变,则可出山号召天下,完成兴复大业。”遂听从魏耕建议,烧毁船只登陆,士卒愿从者尚有数百人。
队伍行至桐城县黄金堋时,有安庆府清兵近百人列阵阻挡。张煌言把仅有的十多匹战马集中起来,挑选勇士,以葛明为先锋,急驰入清军阵中。长江之役大败,葛明与士兵们皆是满腹怒火,此刻与清军厮杀,人人奋不顾身,杀得清兵们逃入山中,夺得战马二十多匹。张煌言遂率军由奇岭进入山中,环顾四周,皆是危峰峭壁。
部下将士大多来自江浙,素来不习惯走山路。行走数日,将士们脚上长了水泡,因而步履艰难。再加上携带辎重,日行不过三十里。张煌言下令焚弃辎重,轻装行军。可是将士们多日跋山涉水,大多疲惫不堪,行进依然缓慢。张煌言心知此行凶多吉少,不忍抛弃这些忠诚相随的将士,只得领众人缓缓而行。
徐允岩手持雨伞,脚穿草鞋,艰难地跟着队伍行进。因他体弱力微,双足长了重茧,走路更加费力。张煌言见状,心中甚是不忍,急忙跳下马,说道:“徐兄弟骑马吧!”徐允岩谢绝道:“张大人是全军的主心骨,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在下岂能为了自己,而误了全军。”张煌言自思前途未卜,便劝道:“徐兄弟不必随军行走,可藏匿于山中,再寻机返乡,不然徒死无益。”取了些银钱交给徐允岩,让他间关返回浙东。 月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