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宴会礼仪“会应酬”帮你打通交际圈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章
宴会礼仪“会应酬”帮你打通交际圈
与意大利前副总理Francesco Rutelli(弗朗西斯科·鲁泰利)、Fendi家族小女儿Ilaria Venturini Fendi(伊拉娅·芬迪)
1 蝙蝠侠光临剑桥
在掌握了餐桌礼仪和着装礼仪之后,下一步就可以进入社交场合进行真正的实战了。
晚宴在西方文化中有很重要的社交意义。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宴会是剑桥大学举办的晚宴,这也是我真正了解英式礼仪的开始。当时在场所有人都穿得很有仪式感,穿晚礼服、系黑色领结,如果你是教授的话,还得穿院士袍,就像个法官一样。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哇,蝙蝠侠来了!
晚宴开始时有一个人敲锣,然后大家才能进入主会场。宾客进入大厅之后不能直接落座,而是先要集体站着用拉丁文祷告。当天一共有三道菜,第三道是甜品,到这时候,主办方会要求每个人都换一下座位,侍应生会给你一个新的座位号,统一把位置打乱后再入座,这时你可能就会坐到另外一张桌子上去。主办方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能够和不同的人进行更多的交流,这个构思还蛮特别的。
我当时内心特别紧张,虽然之前也参加过一些晚宴,但是这么有仪式感的还是第一次。宴会结束的时候,每张桌子会摆上好几个特别大的银盆,还有一个银壶,壶中的玫瑰花水会倒在盘子里,每个人都会用餐巾蘸一点水来擦擦嘴角,再蘸一蘸来擦掉手上的油污。当然这不是真的让你做清洁,而是英国正统晚宴中的一个象征性仪式。
身体仪态
这些姿势你需要掌握:两种正确的姿势包括:皇家式和传统叉腿式。
如何在椅子或沙发上落座和起身
使用腿部肌肉来落座和起身,保持双膝并拢。
如何优雅地进出车辆
如何上车
上车时保持膝盖和腿部在一起,双腿和脚应一起移动,避免分开。双脚先进入,然后才是腿。下巴上扬,以保持姿势的优雅。注意“转体”时不要碰到车身,同时幅度不应该太大。
如何下车
扭转身体向外,先出脚,然后是膝盖。站立起来时可以利落一点儿,手可以扶住车门或车窗,避免跌倒。
如何下楼梯
保持下巴上扬身体适当朝向楼梯把手,会让下楼的姿势更加优雅。
把手只作为引导,不用于抓握,轻轻扶住即可,不要太过用力抓握。
保持思维高度集中,这是避免跌倒的关键,万一跌倒可就将之前打造的优雅形象毁于一旦了。
如何站立
保证身体直立,避免耷拉身体,会显得没精神。
一脚适当置于另一脚前,重心放在后脚上,可以让背部挺得更直,同时也让身体不会过于僵直。
扭转骨盆适当向前,可以让身体的侧面线条更加优雅。记得收腹,这是让身体看起来更有型的关键之所在。扭转肩膀向后及向下,使肩膀看起来尽可能放松舒适,而不是呈现高耸的紧张状态。
避免斜倚墙壁站立,或使用支撑物支持身体,会让你看起来像是体力不支或者身体不适。
避免手插兜,或放在臀部口袋以及在胸前交叉,除非你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小朋友”。
如何行走
优雅地行走应当看似毫不费力,一切自如。为此,你必须调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行走中保持舒适也很重要,并保持正确的姿态,减小两腿间的步距,将一脚置于另一脚前,然后轻轻滑过地板,并向前迈步,避免步伐机械化。
扭转双肩向后并向下,让自己看起来是放松状态。
保持自我状态,你不是模特,没必要走猫步,但是独特的走路气场会让你加分不少。
晚宴过程中,我身旁有个人跟我聊天,聊了很久我也没听懂他到底说了什么,当时就觉得自己的英文特别差劲,一种自卑感瞬间涌了上来。但他后来突然提到了牛顿和苹果树,我才知道他原来是个物理学家,跟我聊的都是宇宙黑洞之类的问题,怪不得听不懂,这些别说是英文,就算说中文我也无能为力啊!这才稍稍为自己找到些心理平衡。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在社交场合你可能会和旁边的人没什么太多共同语言,但也应该表现出对所聊的话题有兴趣,保持积极的聆听状态,这也是礼貌的一部分。
传统总是容易丢掉,现在很多地方的晚宴已经很随意了,大家可以随意走动,也可以大声说话,但往往传统的才是最优雅的,也是最有底蕴的。
每个人都会有越来越多这样那样的社交需求,但不能因为自己很宅就不愿去面对社交,这样是会被社会淘汰的。就好比现在手机已经发展到了智能手机时代,你却还拿着一个大哥大,想找个地方修都没有。所以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你当然可以不热衷,但最起码应该去了解一下有关社交的流程和礼节,应该懂得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在信息时代,你掌握的有价值信息越多,你个人的价值也就越高。
承礼学院在意大利上课时举办了一场晚宴,地点就是电影《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和大家握手那个场景的取景地——“罗马皇宫”。当天一共来了三十多位客人,包括十几名学员和意大利当地的朋友,都是级别和身份很高的人。那天现场布置得很漂亮,也安排了歌剧表演,非常隆重。但是在上菜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按照礼仪,上菜应该是先给女主人上,然后再按照座位次序的重要度依次上。但当时的服务员有些疏忽,上菜顺序有些混乱,给我身边的一位嘉宾上完菜,却跳过了他身旁的人。我当时并没好意思直接说,以为他自己能意识到。可当他上到第三道菜还上错时,我就有些忍无可忍,于是悄悄告诉他:“请麻烦您按照顺序来。”
第二天当我们去开收据时,我的助手跟餐厅的负责人提了一个建议:“我们这次请的都是很重要的人,但是你们服务的细节出现了很严重的错误,这不应该是在你们这里发生的,希望以后注意。”对方很虚心地接受了:“对不起,请包涵,这次也给你打个折好了,非常抱歉。”结果他居然给我们便宜了一千多欧元,这可是非常大的一个折扣了。后来我还把这件事儿开玩笑地讲给被上错菜的那个朋友:“要是以后每次上错菜都打折,那还真是件挺划算的事儿呢,你就多牺牲一下吧。”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人其实是非常注重宴会礼节的,所以如何作为主人组织一场宴会或作为客人参加一场宴会,都是很有门道的。
握手
原则
应该由年长者、职位高者、主人或者女士先伸出手。年轻者、职位低者、客人或男人应该待对方先伸出手后再握。
方式
传统式:握手时应该用虎口相对,手掌伸开垂直。不应该用左手握手或者戴着手套。不要用双手握手,特别是握异性的手。
政治家式:右手相握后再用左手搭在上面,在普通社交场合不太适用。
当代式:可以手指弯曲握住对方,但要注意握手时不应该力道太大,微微用力既可表达尊重又不失礼貌。
行礼
鞠躬
请尽量保持身体下倾至45度以上,以保持尊重。鞠躬时应该眼睛看向地板,而不是随意观望。特别是表示道歉时,请保持身体弯曲一段时间再抬起,而不是弯下腰后立刻就抬起,会让人感觉没有诚意。
2 会写请柬的主人才是合格的主人
去年罗斯柴尔德先生跟夫人来中国的时候,我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
当时我决定请他们吃烤鸭,因为这更能体现北京文化。我请了专业做烤鸭的团队来家里服务,还请了花艺设计师来布置现场,在吃饭的间隙,还有古筝、琵琶、二胡三重奏的表演。对外国朋友来说,这样的安排会让他们觉得有特色,也很有文化。晚饭之后罗斯柴尔德先生的评价是:从来没在一个家宴里吃得这么舒服,中国人真的特别懂得待客礼仪。当时我的心里话是:其实这都是从你们那儿偷师回来的呀!
当然,对于想要实战练习礼仪之道的年轻人来说,聚会的场面无大小,用心就是最好,还是那句话:真诚第一,尊重彼此。比如,邀请朋友来家里玩,只要是用心准备的,哪怕是自己炸一些简单的薯条和鸡翅都没问题。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松,他对生活很讲究,我每次去他家吃的虽然只是普通家常菜,但他也会亲自把菜一道一道地准备好,甚至连面包都自己烤,有这样的朋友真的会觉得生活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正式宴请或活动前,主办方都会发请帖给客人,而且最好是提前一到两个月。如今越来越流行电子请帖,我很提倡这种做法,既环保又省事,对方接收速度也更快。
请帖可以做两个不同的模板,一个用来邀请很亲密的朋友,另一个用来做正式一点的商务宴请,这样以后只需要改动一些字和细节就能直接使用。请柬上一定要写清楚的内容是:时间、地点、着装要求。这些细节都很重要,特别是时间和地点,这是宴会能够顺利举行的前提。
这样写请柬
×××先生和夫人:
我们诚挚地邀请你们参加我们于11月28日(星期六)在××餐厅(地点:××酒店B1楼)举行的宴会。
Time:八点半
Address:××市××路××号
Dress code:Black tie
R.S.V.P.
×××(联系人姓名)
Tel:
E-mail:
如果是邀请很熟的朋友,我会先打电话问一下对方有没有时间,如果有时间就直接把请帖发过去。如果是一些不那么熟的朋友,我就会通过写邮件来邀请,因为电话里可能人家会不好意思回绝你。非常正式的宴会要提前两三个月开始邀请,特别是对于外国人。要是中国客人的话一般提前一个月邀请也问题不大,但绝不能比这个时间少,否则会显得不太礼貌,而且一些比较忙的人也不见得有空,要给对方充足的时间协调安排行程。
聚会地点如果定在一个特别远的地方,比如说长城脚下,需要提前跟大家打好招呼,如果大家都有车或者你提供交通工具接送那就OK,否则就不应把地点定得太远。而且去远的地方最好提前通知,让大家有充足时间准备。
如果你的邀请list里有明星或名人,还要告知每个人可以带几个随行工作人员。如果他带了好几个助理来,万一超过你的预算和座位安排那就很麻烦了,总不能撵人家回去吧?如果是邀请企业家,最好可以安排秘书和司机的餐食,以最大的诚意把细节都考虑到位。
请柬上的小知识
R.S.V.P.代表的意思是please reply。也就是“请答复”的意思,来自法文“Réponse s' il vous pla?t”(请回复)。也就是请被邀请的人收到请柬后告诉主人是不是能去。
需要注明活动将开始的时间,也可能包括结束时间。
也需要写上所需服装的类型。
永远不要忘记写地址。
传统上讲,邀请信封是不用密封的,直接将信函封口塞在里面。但是,更实际的做法是,要是你在其中增加了其他的信件或卡片,则应将它们密封,因为大多数信函是通过邮寄方式交付的。
当你不了解被介绍人士的名字时
01
对该人士姓名的正确发音显示尊重和考虑。
02
切勿说“什么”,而应该说:“对不起,我误解了或我刚才没听清楚,您能为我重复一下您的姓名吗?”
第一,不同国家或种族特有的文化习惯应该尊重,比如犹太人的节日特别多,所以要是碰上犹太节日请客人吃饭的话,最好先问清楚对方不吃什么,因为有的月份他们甚至不吃米。第二,要尊重个人饮食习惯,比如说人家天生不喝酒,就不要强迫别人喝酒,人家不吃辣,也不要逼着人家吃辣。不要把你个人的喜好强加给别人,这非常不礼貌。
记得有一次在美国,我跟一个朋友吃饭,问他去吃中餐怎么样,他说想吃汉堡,但我觉得汉堡很油,为此我俩还讨论了一阵。因为对我们来说中餐很好吃,但对美国人来说就不见得。现在想起来,处理这种情况很简单,原则就是不要强迫对方接受你的提议,要是最后都谈不拢,那么就各吃各的也挺不错。绝对不要因为你自己喜欢某些东西,就强迫别人也去接受,尤其是美国人,特别看重“尊重个人选择”。
在宴会开始那天,作为主人应至少提前十分钟到达餐厅,要先到现场把一些情况都了解好,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提前到达的话还可以做些沟通和调整,比如位置不够宽敞,座椅少了,等等。
如果是一个大型活动,待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主人还应该尽量站在门口等候每位客人的光临,这是很高贵的做法。假如只是一个小型私人朋友聚会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否则可能会给客人带来些许压力。但看见客人进屋时,主人起身表示欢迎还是应该的。
问候和介绍
在社交礼仪中,为了表示礼貌与尊重,应该首先介绍和问候以下这些人:
01 女士
女士在社交场合总是应该被尊重与照顾的。Lady first原则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让路这件事儿上。
02 年老者
长者也是在社交中应该被首先介绍以表达尊敬的人。
03 职位更高者
如果是在商务场合,那么职位更高的人应该首先被介绍,并且交换名片的顺序也是如此,越高职位者应该越先与之交换名片以表示尊重。
04
更杰出的人
根据场合的不同,有一些获得杰出成就的人也需要你着重介绍并与之打招呼以示礼貌。
如何恰当地互相引荐身边的人
01
切勿直接使用名字来做介绍或问候,除非你被邀请这样做。
02
使用适当形式的职位或称谓来做介绍会更恰当,特别是在商务场合,比如“这位是李总监”,或者“这位是李××(名字)经理”。
03
当介绍家庭成员时,最好的办法是提及他们与你之间的关系,比如“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的叔叔×××”,而不应该仅仅用称谓来做介绍。
04
请记得使用“我可以介绍一下吗”这种询问的语气来表示礼貌,特别是要引荐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时,记得征得对方同意。
05
你与主办方或者主人一起时,在相互引荐时应该先介绍客人。
06
只需要互相介绍两个人的时候,应该先介绍年轻者、职位低者,再介绍长辈及高职位者。
07
现场有超过三个人时,则应该先介绍长辈及高职位者,再依次按照排名做介绍。
08
注意,排名高的人士应该首先伸出他/她的手进行握手。你与一个更应该受到尊敬的长辈、领导见面时,如果对方没有伸出手来,那么你就只需要口头打招呼即可,只有当对方伸出手来表达出想要握手的意向时,你才应该与对方握手。
3 会送礼物的客人才是优秀的客人
应邀参加一场宴会或者逢年过节,给家人和朋友送些小礼物,已经成为大家认可的一种礼仪方式。
“礼物”这个词里有一个“礼”字,所以必然有深厚的礼仪文化蕴含其中。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如何送礼,如何收礼,都有相应的范式。而且主人邀请你来本身就是一种礼,所以客人在送礼方面也不能含糊。
我曾经收到过一份很特别的礼物,是一个女性朋友送给我的,这个礼物本身并不贵重,但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很难忘,因为它的包装很特别,体现了送礼人的用心。
因为我一直很喜欢洋娃娃,这个女性朋友就在礼物包装好之后,粘了一个小的洋娃娃站在礼物盒上,旁边还配上了卡通的小猫图案,有点像小王子站在地球上的那种感觉。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小娃娃还一直摆在我家里。
如今虽然不提倡过度包装,但这个环节其实也不能忽视,有时可能一件普通的礼物配上一个有心意的包装后,它就会变得意义非凡。还是反复说的那句话: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送礼物这件事看似虽小,但却很有讲究。如何花合适的钱买到合适的东西,是需要花心思的。
我自己最近送出去的一份礼物是给纪梵希先生的。
在采访纪梵希先生之前,由于他非常讲究“眼缘”,所以他说一定要在采访之前见到我本人,再决定接不接受访问,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采访之前做的面试。面试当天,我特地穿了纪梵希的衣服去见他,很幸运的是老先生对我印象还不错,所以隔了两天之后就通知我可以接受采访了。对此我真的是发自内心地感谢。
送礼原则
根据对方的喜好选择礼物,送礼前最好有所调查,“投其所好”。例如,如果给不喝酒的人送红酒,即使酒的品质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且对方如果舍不得扔,如何处理它还会成为一种负担。
把握送礼物的尺度。如果不是特近的关系,不要送太贵重的东西。例如,如果我过生日时你送了价值一万元的表,那么你过生日我相应也要回赠价值相当的东西,双方成本都很高。
送礼物时一定要把价签去掉,不论它有多贵。特意让对方知道礼物的价格多此一举,礼物的好坏明眼人可以看出来或可以查到。价签撕不干净时,剩余的粘贴痕迹可用橡皮擦干净。
在工作中给客户送礼物也是同样道理。除非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产品,否则不要第一次见面时就送得太贵重,这很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是“有求而来”,从一开始就出现不对等的关系。
与意大利著名足球教练、“银狐”Marcello Lippi(马尔切洛·里皮)
在离开巴黎之前,我特地去他住的地方附近的一个花店买了盆花,还写了一张法语贺卡,祝愿老人家身体健康。我把这盆花悄悄交给了门房的管家,拜托方便时帮我转交,这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对老先生的一种谢意。这样一个老绅士能够对他人如此尊重,那么我们应该让他觉得中国人也是很有教养的,是懂得感恩的。如果下次有机会再去他家,希望看到这盆花还在。
国外送礼物时一般都送很小的东西,可能是一盒巧克力,或者一束花就行了。送一本自己觉得不错的书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一定要用心包装好,所谓“礼轻情意重”。但现在国内不流行送书,连送笔都很少,因为写字的人少了。这说明因为文化趋势不同,选择的礼物也应有所不同。
在收礼时,东西方的礼节也有区别之处。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不会当着对方的面拆开,而是带回家后再打开看,因为中国文化比较含蓄,所以喜不喜欢都不太善于当面表达。但对外国人而言,他收到一个东西时都会直接打开看,然后立即说喜欢或谢谢,因为他们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以体现对你的尊重。对于这种细微的差异,我们在不同社交场合也要有相应的文化意识。
客人参加宴会原则
01
不要太早到,但也不能迟到太久。例如,主人通知七点到,客人七点零五到七点一刻左右到比较合适。
02
如果第一次到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家做客,假如还想带朋友去,要提前征得主人的同意,不要连招呼都没打就带别人同去,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03
如果你第一次去别人家,除非你带的朋友和主人本身有一些交集,否则最好不要带,以免大家因为行业不同发生话题冷场。比如邀请你的朋友是做IT的,刚好另外一个朋友是IT类的供应商,或者和IT界有一些商务往来,就有互相认识一下的必要。
04
进门基本都要脱鞋,有的男生有时候会有点脚臭,所以做客前要注意袜子、鞋子是不是需要换一换。脱鞋后鞋子不要乱扔,一定要摆放整齐。
05
知道何时该起身离开,所谓“好聚好散”。例如,在朋友家就要看主人的状态,如果他都开始打哈欠了,那么你还在那儿继续待着就会打扰到人家的休息。
06
如果你提前走,务必要跟主人打招呼。例如,你八点半必须要走,那么来的时候就要提前告诉大家,否则到时候突然提出离席,可能会让主人觉得你对聚会不满或不舒服。
07
注意措辞,表达委婉。例如:“对不起,我八点半有个事情需要提前走,我非常想在这儿继续留着,但是非常非常抱歉,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再聚。”
致/每一个不敢开口说英语的你
Nice to meet you!害羞的你: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英语是当今的“世界语言”,如果你想行走于全球,不论是工作还是旅行,都起码要会说些英语。当然如果还会第二、第三门语言那非常好,但英语是首先必备的。
很多人因为英语不好而自卑,但学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撕下脸皮”,你要想: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很多外国人还不会说中文呢,但我们也不会笑话他们啊。所以不要害怕别人笑话你英语讲得不好,重要的是肯开口讲,迈出第一步,这才是关键。
其实我的英语说得不能算好,但是从一个没有系统学过英语的人的角度来讲,大概算是水平还可以。我觉得学语言单词其实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语调。就像唱一首歌曲一样,它的起始音调很重要,其次才是每个单词和语法,如果你第一句没找准音,之后肯定整体都会跑偏。就像很多外国人说中文,念出来的每个单词都是标准的,但就是因为整体语调没有掌握好,所以听起来有些怪。所以学语言第一是多听调,第二是多背词,第三是多沟通,有了这三点就一定能把英语掌握好。
我刚去美国上学时,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美国人,或者是英语国家来的。我在中国上学时属于班上比较活跃的,但在美国因为要说英语,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缩手缩脚,还经常会有一些看不起自己:你怎么这么没有勇气向前冲啊!
但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情况好了很多。当时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表演之外,我就不断地和我的同学们练习英文。所以我也能从第一节上莎士比亚课时的几乎一个单词都不认识,到最后汇报演出时可以演出一段莎剧。那时老师说,如果闭上眼睛,都听不出来我是一个外国人,在那一刹那我还真为自己感到小小的骄傲与自豪。
至于怎么学英语,我觉得每个人适合的方法都不一样。就拿我来说,要是正儿八经地上英语课肯定就会犯困,甚至只要一说英语老师在来的路上我就开始想睡觉,这就说明这种方法不适合我。但是我非常喜欢看美剧或英文电影,因为它会将人带入真实的环境里,通过看电影和电视还能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对语言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看见很好的段落时,我都会把它们记下来,包括入乡随俗的一些俚语,这在实际沟通中有时比“标准单词”还好用。还有一些比较流行的词汇,语言课本里也不会有,只有电视剧里才能听到。当然,一集美剧只看一遍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反复看反复听,直到最后你不需要字幕都可以把里面的台词都听懂并复述出来,你的英语水平就开始长进了。
如果在国外读书的话,好的语言环境会让你更容易掌握语言。但尽量不要每天都跟中国同学待在一起,这可不是偏见,而是你只有多和本地人对话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深入社会。我也见过很多国外留学回来的人,因为和我们自己人玩了好几年,所以英文也不怎么样。
学习英语永远不嫌晚,中文那么难你都能学会,何况英语呢?在这方面王先生就是最好的榜样。他是个完全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六十岁才开始学英文,学了三年后,现在都能用英文演讲了,所以年轻人还有什么借口说自己不行呢?那三年里,他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做听、说练习,经常是戴着耳机听英语睡觉,有时坐车一起出行时,大家都在聊天,他却把耳机戴在了脑袋上,说:“你们聊,我听听外语。”真不是一般的有毅力。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语言只是工具,人和人交流时最重要的,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我也见过很多人英语非常好,但是他或者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礼貌,在社会上也是处处碰壁。语言是基础,但在此之上,你还要不断补充更多的东西。不论时代怎么变化,社会衡量标准永远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Yours sincerely
Meme T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