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寻找消失的愤怒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5.寻找消失的愤怒
我们身上的攻击性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或许通过小妮的经验,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在小妮高一暑假期间,我带着她去上课,课程中间有一个环节是情绪表达。表达快乐的情绪,小妮毫无障碍地瞬间就呈现出来了,可是表达生气、愤怒却把她难住了。她无法轻易地表达愤怒,即使表达也是很表面化的。老师让她一遍遍地练习,探索这个部分,几次下来,她仍然无法联结上愤怒。
最后,小妮决定出去散散步,安静地跟自己待一会儿。过了好久,她回到上课的地方,跟老师分享:“我知道怎么回事了,小时候我是很爱生气的,也经常表达自己的愤怒,可是周围的人告诉我,不要生气,这样不好。大概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决定不生气了,当我要生气的时候,我就开始小声哭泣,用这种方式攻击别人。”
说完这些后,她又接着说:“我决定了,不再当受害者。当愤怒的情绪不被表达时,我们就开始变成受害者,以哭泣的方式代替愤怒,以受害者的姿态攻击别人。”没有人告诉过小妮,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当小妮说出这番话时,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我那时并没有在场,当老师把这些话转述给我时,我百感交集,诧异而又惊喜,她居然能够探索到这些情绪的变化和关联。
我也非常愧疚,在我还没有学习成长之前,她一有情绪,我就用讲道理的方式压抑她的情绪,告诉她这样是不对的,也是不好的。
我也感到欣喜,还好,在她成年之前,她自己可以学习如何接受自己的情绪,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也很感动,何其幸运,我们能够有机会一起重新审视这些部分,重新选择。
愤怒、焦虑、悲伤、挫败等,这些不被接受、没有表达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迂回,以其他形式呈现出来。它们要么让我们穿上更厚的盔甲,有了更多的防备,要么增加我们的攻击性,攻击他人,也攻击自己。
一个处处防备的人,无法靠近别人,别人也无法靠近他,他的内在充满恐惧,以至于无法跟他人有真正的联结。而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人,推开别人的同时,也在远离自己。
防备、攻击,攻击、防备。严重的话,内在世界崩塌,所谓的抑郁症应运而生。在我看来,抑郁症是情绪累积得太多,我们再也无法抑制住,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深陷其中,最后只能任由这些情绪主导自己。就像装满水的瓶子,再装,就只能往外溢,最后变得无法收拾。
从小妮的上课经验谈到抑郁症,看起来有些跳跃,但一切的核心都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情绪,如何与我们的情绪相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下的感受升起,如实地表达,让这些感受完成自己的旅程,而不是因不被表达而卡住、堆积。
更核心的是,你能允许自己去感受吗?靠近自己、关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带着觉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然后允许自己去经验那些发生在身上的感受。被经验的感受,就会像流走的水,不再淤积。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