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5.有倾听,少执拗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安心 4876 2021-04-06 16: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5.有倾听,少执拗

  对妈妈们来说,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孩子说: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上学,我不想去弹琴,我不去舞蹈课,我不去练跆拳道,我不去上美术课……实际上,这是孩子进入问题区的信号,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与倾听。当孩子被倾听、被看见后,他们通常会改变行为或重新做出选择,而不再执拗于原来的选择。

  这里展示的并不是完美的案例,两位妈妈在倾听过程中甚至存在“瑕疵”。更重要的是,妈妈放下了自己的预设与评判,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保持同一频率,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

  我就要去游泳

  今天小区内的游泳池开放了,女儿下午从幼儿园回来后就很想去游泳,可是今天晚上她正好有芭蕾舞课。女儿开始叫嚷着不去上芭蕾舞课了,她要去游泳。一开始我一直保持沉默,可她仍不罢休,嚷嚷个不停。我觉察到她处在问题区了,于是开始运用P.E.T.技巧处理这件事。

  女儿:我就要去游泳,就要去游泳。

  我:可是你今天晚上有芭蕾舞课。

  女儿:我不要,我就要去游泳。

  我:你很想去游泳。(我开始积极倾听)

  女儿:嗯,我不去跳舞了,我就要去游泳,就要去。

  我:你很想去游泳,你觉得游泳很有乐趣。

  女儿:嗯,对啊。(女儿不再嚷嚷,语气缓和下来,沉默了一阵)

  女儿:你不是说游泳池开了我就可以去游泳了吗?

  我:嗯,是的。那舞蹈课那边,我怎么跟老师说呢?

  女儿:妈妈,那你跟老师请假呗。

  我:哦,你希望我能跟老师请假。

  女儿:嗯,你跟老师请假吧,你说我要去游泳啦。

  我:嗯,那我跟老师请假,说今天我们不去了,你要去游泳,今天耽误的课程我们过后再补上。

  女儿:啊,还要补课啊?为什么?

  我:因为完成了所有课时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啊。

  女儿:我不想补课。

  我:哦,这样啊,你不想补课。

  女儿:可是我也很想游泳。

  我:你很想去游泳,可是你觉得舞蹈课那边请假的话,过后还要补课,也挺麻烦的,你不想补课。

  女儿:是啊。

  我:嗯,你觉得挺难选择的。

  (这里妈妈的深度同理,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并且女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女儿:算了,我明天再去游泳吧,今天还是跳芭蕾舞好了。

  我:嗯,你决定今天还是去上芭蕾舞课。

  女儿:嗯,对。妈妈,明天你一接我回来,我们就去游泳好吗?

  我:好的。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女儿又高高兴兴地跑去看电视了。

  这位妈妈感慨道:“没学P.E.T.之前,我的处理方式肯定是灵活运用十二大绊脚石,例如说教,‘你不去上课,那怎么行呢,不去的话会怎样怎样……’或者命令,‘不行,必须去……’又或者威胁,‘不去的话,周末也别想去公园玩了……’弄得双方都进入问题区,孩子也在我的各种说教、命令、威胁下妥协,之后我又非常后悔和心疼,如此反复。学会积极倾听孩子,对每一个想成为智慧型父母的人来说,真是一门必修课。”

  我不想去练跆拳道了

  工作坊期间,这位妈妈的苦恼就是孩子突然不想去学跆拳道了,而且沟通无效。工作坊结束后,这位妈妈决定再次跟孩子进行沟通,结果出乎意料,她很欣喜地跟我分享了整个沟通过程。

  妈妈:妈妈想和你谈谈你练跆拳道的事。你知道的,你练习跆拳道时妈妈基本没管过你,你自己练得很好的,现在突然不想练了是怎么回事?那天教练也和妈妈说,你有半个月没上课了,妈妈想知道到底怎么了?

  这位妈妈做得好的地方是,以面质性我信息开始,而非责备的行为描述,并且坦陈自己的困扰。还可以更好的地方是,增加孩子不练跆拳道对自己的影响。

  儿子:我不想练了。

  妈妈:哦,你现在不想练了。

  儿子:是啊。

  面质完了,孩子表示不想练时,此处换挡转为倾听,是一个能让沟通继续往下进行的关键点。

  妈妈:我看除了你,还有两个小朋友也不想练了,你们是一起的吗?

  儿子:他们学我的,我不练,他们也跟着我不练了。

  妈妈:你是队长,他们跟着你不练,你感觉很威风。

  儿子:他们老是学我,讨厌。

  妈妈:你不喜欢他们学你,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儿子:嗯,是啊。

  妈妈:那他们想练吗?

  儿子:我又不是他们,我怎么知道,要想知道,我只有去问他们了。

  这一小段妈妈跑偏了,甚至开始使用“提问”这一绊脚石,孩子的情绪变得有些不耐烦。

  妈妈:你们不同年龄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练,是不是很无聊?

  儿子:是啊,那些动作我都会了,还老是要我练。

  好在妈妈又回到主题了,并且使用了一个“门把手”的倾听方式,回到孩子的感受上来。

  妈妈:你觉得那些动作已经会了,再练就没意思了。

  儿子:嗯,是啊!还要换衣服,真的很麻烦。

  被妈妈同理到了,孩子说出了真正困扰他的原因,所谓的洋葱核。

  妈妈:哦,还觉得换衣服麻烦。

  儿子:是啊!妈妈,以后你不要给我带衣服,就说忘带了,我不想换衣服。

  问题的核心出现,孩子自己开始想解决办法。

  妈妈:不换衣服,教练会说吗?

  儿子:说啊!说不换衣服还练什么跆拳道,有时上课还大吼大叫。

  妈妈:哦。

  儿子:如果我上跆拳道课逃课会怎么样?

  妈妈:估计教练会难过,就好比你正和几个小朋友讲故事,你的故事没讲完,其他小朋友没和你说原因就跑了,你有什么感受?

  这位妈妈做得好的地方是,她没有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且用了一个比方,让孩子体会当中的感受。

  更好的做法是,在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后,不是一下子就给答案,而是继续倾听,例如:你很想知道逃课会有什么后果。或许因为孩子这时已不在问题区了,所以在听了妈妈的分享后,孩子想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儿子:难过啊!好了,妈妈别讲了,我以后不换衣服去练习。如果有表演和考级,我再穿跆拳道的衣服,就这样解决吧!

  虽然这不是一次完美无瑕的积极倾听,但因为妈妈与孩子保持同频,给孩子以回应和同理,最终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而且是孩子和妈妈都接受的解决方法。所以,重要的不是完美的倾听,而是倾听者真正的倾听。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