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巧妻

第20章 相媳妇也能出事

巧妻 行走的叶子 4526 2021-04-06 14:49

  又到了夏天,方怡巧来这里正好一年。这个夏天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却都是好消息。大伯父调任京官,礼部六品主事。轰动整个青城方氏,归宗之事再被提起。

  拿够了乔的方老太爷终于点了头,方氏族长亲自将方氏一众人等录入族谱,自然顺便将老太爷记到正妻名下。听说族长大人录完族谱,哭得象个孩子。方老太爷也跪在祖宗牌位面前,老泪长流。

  大伯父的二子定了太仆寺一个主薄的女儿,正是门当户对,老太爷接到信,也吩咐家中二娘子和三娘子到跟前“几个大的都定了亲,也该给家里几个小的物色物色。”

  说的自然是二房的三郎四郎,三房的五郎。三郎十五岁,四郎五郎同年,都是十二岁。这会儿物色,等到议亲,定亲,也要一二年,再到成亲,三四年过去了。现在物色,在当时看来,却是正好。

  二娘子对自己儿子的事心中早有章程,看了一眼婆婆,问道“爹所言甚是,不知是个什么章程,免叫媳妇坏了事。又不知娘还有何吩咐,一并说来,才好打听相看。”

  老太太刚要张嘴,老太爷一记刀眼过来,吓得她住了嘴。道“一等是父兄有功名在身的,若是不行书香门第也无妨。”

  又看向三娘子,接下来的话显然是对她说的“再次些乡坤人家也可,哪怕家世清白的庄户人家也使得。你们看好了,报到我这里再斟酌一二。今时不同往日,这联姻是结两姓之好,不可大意。”

  三娘子脸上白一阵,红一阵,知道公公是防着他们许家又将女儿塞过来。咬着牙答应下来,回去对相公哭道“难道我这个当娘的不想儿子过得好,我还会害他不成,这样防着我。”

  抹抹眼泪又道“我不知道找有功名的人家,可你这个当爹的不争气,连个秀才都不是,怎么匹配。哪些乡坤庄户,都是些大老粗,能生出什么样的女儿来。商户人家好歹家底殷实,嫁妆丰厚。五郎本来不是读书的料,有份嫁妆在手,往后也不怕什么。”

  “你儿子是少了吃还是少了穿,就这么见不得银子。还想靠着媳妇的嫁妆银子养家,那还不如现在就打死,免得丢了方家的脸。”因大哥回家,他常待左右。看了几日,终于决定重新拿起书本,还是要有个功名在身,这腰板才能挺得直。

  大哥临走时还特意说方家对不起他,给他找了个这样的岳家,让他不要怪老太爷,他也十分自责。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方长武懵了,咂巴几天才转过味来。

  自己没考上功名,怪不得别人。可为什么其他几房的孩子读书都有出息,自己一房三个儿子,二个大的已经明摆着心不在读书上。还在读书的七郎,他放下当爹的身份去看,也不是个有天赋更不是能吃苦的。

  当娘的日日在边上讲赚银子,开铺子,读书也有吃不上饭的。再加上眼光狭隘,心胸不开,带出来的孩子能是个上进的才怪了。

  想来,自己是和母亲最亲近的一个,结果家中四子,就只有自己是个白身。这些年,拿着铺子租出去打的夹帐,活得滋润不假。可往人前一站,人家只认你是方举子的儿子,方大人的三弟,什么时候能认过他这个人的。

  兄弟们至少是个秀才,就是在县老爷跟前也有个坐的位置。现在白身还不显,往后分家……想到这一节,方长武冷汗直淌。

  “只要人家姑娘不错,有没有家底不用在意。你听爹的准没错,他还能害了我们不成。”终究是和她十多年夫妻,真要讲什么重话,也说不出口。

  二娘子和三娘子忙着相看,要外出,还要请客,这里的事便有些吃力。老太太趁机说了不少软话,让老太爷重新将管家的事交给她。

  因着榆林县不大,又是同一家人,二娘子三娘子就常接了同一家的请帖,请客也合在一处办了。开始还好说,时间一长,二娘子便深感不安。

  看中几家不错的女孩子,按理双方家世也相匹配,怎么不冷不热让她摸不着头脑。好在娘家嫂嫂点拨,才明白这是受了三娘子连累。

  可这话非但不敢在公婆面前提起,就是对相公也不好多说。好在娘家也是榆林县上叫得出名的人家,借着嫂嫂请她坐客,避到娘家相看。有时候请客,也摆在娘家。

  情况这才和缓下来,慢慢也看中了三四家的姑娘。只是还需时间慢慢观察,同样也希望儿子能过了童生试。有了秀才的功名,无论提亲还是成亲,脸面上要好看许多。也许,还能攀上一户她极喜欢,但身家略有些高的姑娘。

  许家同样也在帮三娘子筹划,只可惜这一回三老爷不肯妥协,咬死了自己儿子绝不娶商户人家的女儿。再说便咬牙道“你若找不到合适的人家,这事只得托付二嫂去办,你就在家歇着吧。”

  三娘子张口结舌,没想到相公竟连她相看儿媳妇的资格也要剥夺。只好忍下气,老实按夫家要求去相看。回来不是说这个长相不好,就是说那个家境贫寒。

  一直到转年春天,方怡巧已经十岁了,正是元贞二十八年。二房三少爷方澄明已是秀才,小四虽落榜,族学里先生却说再读二年还是极有希望的。

  十六岁的秀才,虽比不上林清正的天才,却也是极难得的。二娘子早相看好县里一位书吏的女儿,这书吏也是位秀才,家风甚严。四郎有了功名,再请了县里主薄亲去提亲,对方当即应下,郎才女貌可谓是一段佳话。

  夏天时,四少爷方澄华也定下当地大族林家的女儿,也是林清正同族的妹妹。算起来,同一个曾祖父,爷爷辈是亲兄弟。

  而三房的五少爷方澄胜却一直没有消息,从旁人眼里看来,三娘子实在没有自知知明。她看中的,别人敬而远之。别人看中她的,她又不喜。

  娶媳嫁女本就是互相相看,谁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看不看得中,也是心平气和。只要不留下话柄,不伤了和气,就是委婉拒绝,处理得当也不会多加记恨。

  偏就是三娘子,媳妇没相回来一个,又惹出祸端来。巧姐一早起被门口的阵仗吓了一跳,慧娘得了信,亲去门口将她带回来。

  看到本该去周家请假的红杏狼狈的跑回来,不待问就道“那些人根本不让奴婢出去,被赶回来了。”

  “无妨,周家就在隔壁,爬到墙边喊一声也行。”方怡巧支招。

  当然没人采用,周家这么近,看到门口动静,自然就知道方家有事。请不请假,都不大要紧。

  现在要紧的是这事到底该怎么解决,方长略已赶到老太爷屋里。二老爷亲自出面,将外面的人请到中堂。

  慧娘听了金大娘打听来的闲话,抹着泪道“真是作孽,儿女是爹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去得这样憋屈,谁个不来拼命。”

  三娘子在外相看,就有一户祖籍榆林县的人家,祖父也曾是秀才,后代子孙虽在读书,却一直没有个有出息的。守着祖上留下来的田地,铺子,日子过得也不算差了。

  这户人家的女儿按说也是不愁嫁的,就是配个秀才,也配得上了。坏就坏在这姑娘手脚有些粗大。要说放在农户里绝对不显,偏与南方秀气的小姐们站在一处,就显出不同来。

  为此小姐本人有些自卑,当娘的就想给她找户踏实的人家,也不拘有无功名。一来二去,就觉得这方家的五郎不错。没想到,才露出一丝口风,就被三娘子拒绝。

  结亲也不是结仇,结不成好好说话也就是了。赶巧三娘子当天也被人拒绝,心情不好,就顺嘴说了一句“我们家里又不要个干农活的,娶回来比那婢子还粗壮,别让人分不出少奶奶是谁。”

  传来传去,这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这小姐耳边,一时想不开,竟上吊死了。

  这户人家祖居榆林,上上下下亲戚几十口,一听被外来户欺负上门这还了得。一大早抬着棺材,穿着麻衣,就把方家前后门都堵了。

  方家中堂里,方老太爷看着李家老爷,直接一个长揖到地,“都是老夫教子不严,让贤侄受委屈了。”

  李老爷出于礼数同样长揖到地“不敢当老太爷大礼。”

  李家小姐的叔父站出来道“方老太爷,我们不是乡野流民,更不是闲帮混混,谁也不想来方家闹事。只是我们姑娘实在死得无辜,这事与你们方家三房有关,必须给我们一个说法。”

  真是闲帮混混也罢了,以方家现在的地位,拿住了往县衙一送,自有人整治。可坏就坏在,都是读书人,而对方要跟你讲理,你还是理亏的一方。

  方长略陪待一边,也郁闷的不行。老太爷完全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好象完全不知道,李家姑娘是自杀,就是告官,也没方家什么事。

  李家本意也是想闹臭方家名声,让三娘子和她那个儿子在榆林县抬不起头来见人。根本没想到方家老太爷居然这样明事理,于是好些难听的话,也没有出口。 巧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