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毕:详尽。
(2)终始:指古代文献《终始》。其中诊法讲得最完整,具体内容已不可得。本篇应是该篇的进一步发挥。
(3)纪:纲纪。
(4)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阳,阳经之气;阴,阴经之气;受气,气机的承受,接受,交换;四末,四肢末端。因为经脉循行规律是,阳经从手走头,从头走足,故阳经之气与四肢末端关系密切,阴经是从胸走手,从足走腹,故阴经之气与五脏所在之胸腹处关系密切。又因为阳气主外,阴气主内,四末为外之极,五脏为内之极,故说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5)迎,迎随补泻法中的迎法。包括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在气机刚刚来旺时进针两方面。这种针法有利于泻邪,故归于泻法中。
(6)随:迎随补泻法中的随法。进针方向与时机与上述迎法相反。这种针法有利于补正,故归于补法中。
(7)以血为盟:即歃血为盟。
(8)上下相应:上指人迎脉,下指寸口脉。上下相应,指人迎、寸口脉至数、旺弱情况基本一样,能够互相呼应。
(9)六经之脉不结动:六经,指三阴、三阳脉。结,指脉结涩迟缓。动,指脉急滑大实。本句说从三阴、三阳的脉象上看,没有病态的结脉、动脉表现。
(10)本末之寒温:《黄帝内经太素》:“春夏是阳用事,时温,人迎为本也。秋冬是阴用事,时寒,脉口为本也。”就是说,由于季节变化、寒温不同,人迎、寸口脉的诊断价值也就随之有主次之分。
(11)相守司:相互协调。
(12)不称尺寸:尺寸,指正常标准。不称尺寸,指达不到正常标准。
(13)至剂:指性味偏盛较明显的药剂。
(14)不已者:久治不愈的病情。
(15)人迎一盛:指人迎脉比寸口脉旺盛一倍。
(16)躁:指脉象躁动而不平和。所谓躁动,指脉跳或过快,或过强,或没有明显节律。
(17)溢阳:指阳气偏盛已极,横溢而不能外守,格拒而与阴气不通,以致阴阳不能协调。
(18)脉口一盛:指寸口脉比人迎脉旺盛一倍。
(19)溢阴:指阴邪之气偏盛已极,流溢在内而不能养五脏,以致气机闭塞,阳气不能内入,阴气不能外出,阴阳不通,七窍关闭。
(20)关格:这里指人迎、寸口脉俱旺盛四倍以上的病情。因为人迎脉主阳,寸口脉主阴,二脉均旺四倍以上,则各盛其盛,阴阳不能交合,以致互相格拒。在病机上,《灵枢·脉度》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可见,关证即溢阳证,格证即溢阴证,关格证是阴阳之气互相格拒,病情更重一层,是重症中的危证。
(21)二泻一补:二与一是倍数关系,也就是泻重于补,泻的程度要二倍于补的程度,包括选穴的多少、手法的轻重、补泻的效果等。
(22)日一取之:每日针灸1次。
(23)必切而验之,踈取之上:切,切脉;验,验证;踈,通疏,疏远。本句说要通过切脉来验证病情表现(是否为人迎一盛的情况),并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脉之上取远端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24)太阳主胃:太阳,《针灸甲乙经》作太阴,应以其为准。足太阴属脾,脾与胃相表里,五脏统六腑,故曰太阴主胃。
(25)阴阳俱溢:阴阳之脉俱盛。
(26)不开:内外不能开通,交流。
(27)补阴泻阳:阴阳指内外。即补在内的正气,泻在外的邪气。《针灸经论选》认为:“补阴泻阳属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上下文各言一语而其意互相具备,须结合起来才能表示完备的意思。所以补阴泻阳中,上文只言阴,下文仅举阳,实则阴与阳之义上下文皆备,即补阴阳,泻阴阳。”此说也可从。
(28)泻则益虚:使用泻法,使邪虚弱。即泻邪。
(29)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虚者,指泻邪之后的病人;脉大,指脉并未虚弱;如其故,仍然像病人原来的正常脉象一样;不坚,不像有邪气侵犯时那样的强旺。说明针灸治疗后,病人的脉象趋于正常。
(30)坚如其故:故,旧有,原有。指脉象强旺,好像外邪侵犯时一样。
(31)适虽言故,病未去也:刚才既然说脉象和原来犯病时一样,那是因为病并没有治好。
(32)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病痛虽然不随着针刺的进行而立即减轻,但病情一定会减轻。
(33)阴阳不相移:移,偏移。指阴阳协调不受到破坏。
(34)虚实不相倾:倾,偏聚。指虚实不偏盛。
(35)三刺:指后文说的“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是在同一穴位中深浅不同的三种刺法,各个穴位由于所在的部位不一样,深浅度也不一样,每一刺都以得气为刺中的标准。也就是说,穴位上下有三层,即三个得气点,因此成为后世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的依据。
(36)邪僻妄合:邪,外邪;僻,不正之气;妄,企图;合,与正气结合,即正邪相搏。
(37)阴阳易居:阴阳位置错乱。即邪气进入人体,正气外出体表。
(38)逆顺相反:气机正常运行规律受到损害。
(39)沉浮异处:指经络气血沉浮发生异常。
(40)四时不得:指经络气血的表现与天地四时不合。
(41)稽留淫泆:过分停留或过分流失。
(42)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实正虚邪的意思,即通过补泻手法的治疗,能达到补正泻邪的目的。
(43)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三脉,指足阳明(冲阳脉),足厥阴(太冲脉),足少阴(太溪脉)三条经脉。动,开始,启动。因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位于足第二趾端,足厥阴肝经井穴为大敦,位于足大趾端,足少阴肾经井穴为涌泉,位于足大趾之下。井穴为经脉之气启动之处,故说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
(44)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足阳明经脉行于足跗之上,足厥阴经行于足跗之内,足少阴经行于足跗之下。
(45)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膺腧,在胸膺部的腧穴,如中府、云门、天池等。中膺,刺中膺部。本句说膺部的穴位针刺的时候,一定要刺到膺部。“中”,是恰到好处的意思。是刚好刺到膺部即止,不能透过膺部进入胸腔,否则会出现事故。背部的穴位针刺的时候,一定要刺到背部。其中的意思是说背部也不能深刺,古人说背薄似饼,深刺容易引起事故。
(46)肩膊虚者,取之上:膊,上肢部,包括肱部(上膊)和臂部(下膊),又名臂膊;虚者,指正气虚,邪气流连;上,指上面所说的胸膺部和肩背部的腧穴。
(47)重舌:重(Chong,音虫),重复。重舌,舌下肿胀,有如双舌。
(48)舌柱:舌根。
(49)在骨守骨:病变在骨,治疗不要离开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治疗骨病,注意在骨局部选取穴位;二是骨病针刺要比较深。
(50)在筋守筋:病变在筋,治疗不要离开筋。这里也有两个含义,一是筋的疾病,针刺的时候要针对筋进行局部刺激。二是深浅度以筋为准。
(51)补须一方实:补:有两解,一是认为补为针的误写;二是补为补泻的漏写。从行文顺畅来说,应该是前者。一方,指正气方;实,充实。本句说针刺治疗要使正气充实。
(52)稀按其痏:稀,少与慢的意思。痏,针孔。这里本来指用补法,应为疾按针孔,之所以要稀按针孔,是因为病在筋、在骨,病较深,正邪胶着不去,除需要等待正气恢复,还需要深刺,深刺的目的,一方面是针至病所,另一方面是为了出谷气;再就是稀按针孔,以让内在的邪气能够外出。总的目的是补正以祛邪。从这里说的针刺方法来看,该法是针对虚实夹杂证而设。
(53)极:最大量。
(54)邪气来也紧而疾:邪气来说明正邪斗争剧烈,故脉象出现紧而快。
(55)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水谷之气,指正气。正气到来故脉象从容而和缓。
(56)其脉皆实:脉象充实。因为痛症是气血不能顺利流通而引起的。多因经络拘急之故,故脉象紧张坚挺,出现实的表现。
(57)从生:开始发生的部位,即追索病的根源而刺之。
(58)各以其时为齐:齐,通剂,剂量,即刺数、手法、深浅度等造成的刺激量,应与天时相合。
(59)秋冬之齐:即以秋冬时节进行针刺的方法为准。
(60)病:指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
(61)痒者阳也:痒,瘙痒。阳,指病因,从外因上说如风、热;从内因上说如肝风内动、血虚生风都可以引起瘙痒症。痒是与痛相对而言的。风动而痒,血停而痛。风为气之变化为阳,血为阴,故为一阳一阴。从经文的上下连续来看,是对比而言。
(62)浅刺之:病在阳,部位较表浅,故用浅刺法。所谓浅刺法,是指针刺的深度,如用皮肤针敲击就属于浅刺法。“痒者阳也,浅刺之”是与前面的经文“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相对而言的。
(63)病先起阴者:阴,一是指部位,在下为阴,在内侧为阴,在阴经为阴;一是指病因,寒、湿属阴。
(64)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先治、后治,一指治法,即先在病发处治疗,后治病波及处;一是指治疗思想,即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先治本,后治表。
(65)留针反为寒:反为寒,与热相反是为寒也,这里的寒不是真正的寒象,而是与热相对比而言,即热去而转为正常。本句说留针后,使热厥的热象消除。古人所用之针灸针,一般比较粗,消毒条件也比较差,故多不留针,或留针时间很短,如用二呼、五呼等呼吸次数来决定留针时间,这里说留针,是一种强调,就是需要留针时间比较长。
(66)二阴一阳:刺阴经2次,刺阳经1次,即采用补阴泻阳法,与后世的阳中隐阴法相似。
(67)内:通纳。纳入,刺入之意。
(68)间日:隔1天。
(69)调其左右:左右,左阳右阴,即调理阴阳气机。
(70)去其血脉:即放血疗法。
(71)少气而脉又躁:躁,为躁动不安。因为气属阳,少气为阳不足,应该脉静,若出现脉躁,是为阴血阻滞而阳气不得正常运行,故出现散气不得收和聚气不得散的表现。此时由于形肉未脱,阳气并未衰竭,故出现冲动不安的躁象。
(72)躁厥:由躁动不安而引起的厥逆。因为躁动不安本身是阴血阻滞引起,气机不能正常运行,故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厥逆。厥,厥冷;逆,向心性发展的冷感。
(73)缪刺:缪与谬通,含有错谬,交错的意思。左病刺右侧的络脉,右病刺左侧的络脉,为上下交叉刺的方法。这是因为病人的正气尚未虚弱,邪客于大络,没有进入经脉,邪气在络脉上游弋不定,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故出现散气不收、聚气不散的躁动不安表现。
(74)占神往来:占,占卜,古人用以预测事物发展的一种方法。在占卜的过程中需要真心诚意,所以“占”字又代表真心诚意或全神贯注等。神,即人的神志、神采,因为精、气、神三者互相依附,故气的变化和神的变化有一致之处,本病虽然是气机受阻,但能从神志的变化中推测出来,所以使用占神,即根据神气的变化。往来,气机游弋不定的表现。全句指根据神志的变化来运气,使气机逐渐走向正常。
(75)专意一神:专意,一心一意;一神,神志集中,不要使其分散。后句的“必一其神”也同样是集中精神的意思。
(76)精气之分:使精气正常分布。即使发散的精气得以集中,使集聚的精气得以发散,达到各得其所。这句也说明上一句“专意一神”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精气得到恰当分布。
(77)令志在针:使病人的神志集中在针灸部位。这在针灸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病人思想集中在针灸部位,配合医生的治疗,就能更好地调动气机运行,使治疗效果更好。
(78)浅而留之:浅刺后留针。针对神气比较专一的患者,针刺相对较浅,但留针时间可以稍长。
(79)微而浮之:微,轻微,指捻转手法用力较轻;浮,上浮,指手法中略用一点泻法。微而浮之,总的来说是一种轻泻手法。因为此时正气未虚,而有邪阻,且邪阻在络脉上,故在表浅部位用泻法以泻邪,但正气游弋不定,气散、气聚,处于气乱的状态,故又不能用重泻的方法,以免使气机更加散乱。
(80)以移其神:使治疗能达到正常移动神气的目的。也就是说使气机运行正常。
(81)气至乃休:至,到达,也就是运行正常。本句指使气机达到正常运行的时候,治疗就可以告一段落。
(82)男内女外:内,内室;外,外庭。男人要注意在内室的活动内容,女人要注意在外庭活动的内容。言下之意是指男人要节制房事,女人要避免过分劳累。
(83)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指女人在针灸后不要外出从事劳作,男人在针灸后不要进入内室进行房事。
(84)得气:这里的得气,不是指针灸时的得气,而是指针灸方法正确,针灸后保养方法得体,就能使气机运行保持持续正常状态。这种情况就称为得气,得,也就是保持正常的意思。
(85)新内:内,指同房。新内,指刚刚同房之后。
(86)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87)出行:步行。
(88)不次:不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
(89)阳病入于阴:表邪入里,阳证发展为阴证,病症加重,病情加剧。
(90)阴病出为阳:在内属阴之病,外出阳分,形成表里同病,有如慢性疾患急性发作。
(91)伐身:损害身体。
(92)脱其五味:失去营养供给。
(93)终:指脉气终绝。因经脉之气不断受到损害,无法恢复,最后脉气不能复生而衰败。
(94)戴眼:两眼上翻而呆滞。
(95)反折:角弓反张。
(96)绝皮:指太阳经脉之气不能温煦皮肤。
(97)绝汗:汗出淋漓不止,如油如珠。
(98)纵:弛纵,松散无力。
(99)目系绝:目与脑相系之络脉气机阻绝不通,出现目不能视等症状。
(100)色青白乃死:青为木色,少阳为阳木,少阳经气绝则真脏色见,故色青白。青白为白珠上有青色,是金木相贼之相。
(101)口目动作:指口眼有不自主的开合歪斜等动作。
(102)上下之经:指手足阳明经,手在上,足在下。
(103)齿长:由于肾精耗竭,牙龈干枯萎缩以致牙齿长(Chang)于未病之时。
(104)中热:体内有热。
(105)不逆则上下不通:指腹内之气不上逆。因为腑以下行为顺,不下行就会上行,称之为逆。今腹内之气既不上行,又不下行,故是上下不通。
(106)燋:同焦。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