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少府遗珠:帝女逾墙来

第一百零四章 谣言乱心

少府遗珠:帝女逾墙来 室鞅 4678 2021-04-06 13:19

  翌日一早,天方微亮,秦王嬴政与公子扶苏便在郎中令蒙恬和中郎将章邯的护送下浩浩荡荡返回咸阳。

  羽林军旌旗招展,将士们身披甲胄,上系雉羽,腰配秦剑,手握矛戈,个个皆如天兵天将。至于秦王座驾更是雍容华贵,就连车架前的四匹马,皆以纯金当卢覆面,上插黑色大纛,看起来神武非凡。

  秦军纪律严明,行军之时气势威盛,引来楚人争相观看,一面啧啧称叹,一面又被这威严之仪所震慑。

  扶苏的车驾紧随秦王之后,虽在仪制上逊于秦王,但亦是气势非凡。章邯身负护卫扶苏的责任,一路之上皆紧伴扶苏车辇而行。

  待入了咸阳城,蒙毅一早便率了羽林军在宫城外等候。嬴政几乎没有做任何歇息,转头又埋进了政事殿,与蒙恬、王绾、李斯、魏缭等人商议国事。

  虽然他人在楚地多日,但每日都让蒙毅以快马将奏章送至行辕,所以国事并没有任何耽搁。他将这些人找来,主要还是想制定下一步对齐国和赵燕楚三国残余的计划。

  章邯还有军务在身,只将扶苏送到沅茝殿外便匆匆折回头。刚到政事殿外,就看见蒙毅站在殿外朝他眨眼。

  “一年不见,你小子黑了不少,也壮了许多。”蒙毅一掌重重拍在他的背上,大有吾弟初长成的自豪感。

  久别重逢,章邯自然十分高兴。可他一想到回程时与蒙恬的那番交谈,心里又有些放不下。

  看出他似是心不在焉,蒙毅拧眉打量了一圈:“怎么?刚立了战功就有了心事?满朝上下听到前线捷报都欣喜若狂,你这幅模样若是被别人瞧见,会扫人兴的。”

  章邯看着他张了张嘴,又想到此处人多耳杂,便将一肚子话咽了回去,只轻描淡写说了一句:“若是王上问起我,你就告诉他我回羽林军了。晚上你若无事,就去上将军府找我,我有些话要和你说。”

  蒙毅大概猜出了一些,轻轻点头:“好,我安排妥当就过去找你。”

  章邯回到羽林军营向卫尉述了职,卫尉对他这次攻楚的表现大为赞许,格外开恩准许他先回家去稍事休整。

  章邯回到上将军府,府中除了掌事的王茅以外,王贲、王离皆不在。王贲眼下正领军追击赵、燕余部,自是不在咸阳。至于王离,也已经被王翦调去了前方,随他一起南征淮南和百越去了。

  王茅心细,早早替他准备好了热水。待他沐浴之后,脱去战甲换上常服,顿时觉得浑身轻松许多。一身疲乏尽去,心情也随时畅快了一些,等到蒙毅伴着月色踏进上将军府的大门,章邯已经恢复了素日里的精神。

  “这才对嘛。明明打了大胜仗,白日里却和斗败了的公鸡一样。”蒙毅隔着书案笑着坐下来,“这般意气风发才有些胜军之将的风采。”

  “这仗又不是我指挥的,我不过是按照大父的指示做了该做的事罢了,没什么可炫耀。”章邯摇摇头,面色微红。

  蒙毅不以为然地瞄了他一眼:“能按照主帅的指示成功执行任务,这本身就已经很厉害了。战场上需要主帅运筹帷幄,也需要各部将士的完美配合。但凡有一方出了岔子,就很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说着,他玩味地啧了一声:“李由的事我都知道了。王上采纳了王老将军的建议,并未将此事说出去。不过军中人多嘴杂,哪有不透风的墙?李斯丢了面子,还亲自来向王上请了罪。”

  一听这话,章邯不免着急:“那王上如何说?”

  “王上还能怎么说?”蒙毅撇撇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王老将军不罚李由,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戴罪立功,王上自然也不好置喙。不过你也不用担心,李斯是明白人,王老将军说是秉公处理,其实还是给他留了些颜面。王上最恨朝臣不睦,又有心替王老将军说话,李斯不敢记恨他的。何况,王老将军去郢城面见王上时,不是还特意将李由带了过去,让他在王上面前出了风头?在处理同僚的关系上,你大父向来拿捏得当,依我看,李斯不仅不会记恨他,反而还会感谢他。”

  听他这么一解释,章邯算是稍稍安下些心来:“也对。李由虽然冒进了些,可他也是一心为国,并没有什么坏心眼。至于李斯大人,虽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但好歹识大体、顾大局,不像有些人,只为一己私利斤斤计较。”

  明白章邯暗讽的是何人,蒙毅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若是个行侠仗义的剑客,必然也能和当年的荆轲一般名满天下。只可惜你我身在朝堂,都得压制住嫉恶如仇的愤怒,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共事。你们攻楚的这段时日,赵夫人和赵高还算老实。他们也知道王上的脾气,不敢在这个举国同心对外的关键时刻生事,不然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嗯。”章邯点点头,眼中含着些谢意,“扶苏已经都告诉我了。他说有你在宫中暗中相助,让他省去了不少麻烦。”

  “份内之事罢了,没什么值得说的。”蒙毅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对了,你找我来到底所为何事?”

  章邯顿了顿,起身去将房门掩上,然后快步回来重新坐定,将发生在淮水大营里的刺杀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王上命你大哥去审问刺客,我们完全不知内情。归程途中我找到些机会,向你大哥探听了些情况,才知道原来这次刺杀是昌平君筹划的。他在秦国多年,对王上的习惯了如指掌,所以向项燕提议刺杀王上。事实上,王上早已对他失望透顶,事发之后立刻便预感到此事与他有关。只不过,王上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把扶苏也卷了进来……”

  蒙毅细细听着,脸色愈加难看:“按照大哥所言,昌平君之所以不允许刺客伤害扶苏,是因为料定王上一死必是扶苏继位。扶苏尚未加冠,一旦他成了秦王,王后便可以如昔日的华阳太后那般主持朝政。王后与昌平君素有渊源,到时昌平君便可以以新楚王的身份派出使臣入秦求和,只要王后和扶苏同意修好,他们便有了喘息之机,以后就能东山再起。”

  “是!”章邯紧盯着他,神色也不由紧张起来,“昌平君知道秦国的底细,君主暴毙并不能让秦国陷入彻底的混乱,正如当年武王在洛阳举鼎而亡,兄终弟及昭王继任了王位,很快便恢复了国内的稳定。如今也是一样,若是将王上与扶苏同时除去,仍有其他王族会继任秦王之位。朝局虽然会暂时陷入混乱,可一旦新君继位,便会领着朝臣继续对楚国施压。与其那样,不如扶持有楚国血脉的扶苏继位。”

  蒙毅重重哼了一声:“王后一直对昌平君敬重有加,之前他被贬谪出咸阳,王后还为他不惜忤逆王上,差点被他牵连。他就是这么报答王后的恩情的吗?他发动叛乱,与秦国为敌时可曾替王后和扶苏想过?如今还要利用扶苏的身份,可真是忘恩负义、厚颜无耻!”

  话说到气头上,他狠狠一拳捶在书案上,继而又探身压低了声音:“那大哥可有说王上是何反应?”

  章邯面有难色:“蒙恬将军说王上听完之后什么也没说,只严令此事到此为止。这正是令人忐忑之处,但凡他有所反应,我们也能猜到些他的心思。可他越是这样,我们就越看不透他,也就无法帮助扶苏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蒙毅叹了口气,似乎也没什么头绪:“是啊,猜不透王上的心思,便不知该提防些什么。不过我倒是觉得,只要王上没动怒,就说明他还是信任扶苏的。”

  “这和他信不信任扶苏没什么关系。”章邯想起王翦曾经说过的话,不由摇了摇头,“扶苏身居宫中,一言一行皆被王上看在眼中,他怎么可能与远在楚地的昌平君有勾连?王上睿智,不会相信这种无稽之谈。我担心的是,这种荒谬的事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以抹黑扶苏的名声,动摇他在朝中的威望。谣言这种东西,杀人于无形。之前王上因为顾忌楚系外戚而不得不疏远王后,之后又会不会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而疏远扶苏?”

  蒙毅沉默了片刻,继而重重叹了一声:“扶苏这个身世也真是让人头疼。之前我们一直担心他会受楚系外戚连累,好容易把昌平君踢出咸阳,王上也认可了他的努力,却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扶苏的身份可以襄助王上收服楚地人心,但同样也会成为一部分人生乱的借口。不管怎么说,以后一定要让扶苏远离楚地的事情,只要他不掺和其中,那些人就没理由再借题发挥了吧?”

  还未等章邯开口,他又迅速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唉,怎么可能让他对楚地的事情袖手旁观呢?楚地已成为我秦国疆土,那里的事情便是我秦国的事。扶苏辅佐王上处理政务,怎么绕也是绕不开的。”

  说罢,他又着急地问道:“这件事你和扶苏说过了吗?他自己怎么说?”

  章邯点点头,示意他先别慌:“回咸阳的路上我找了个机会和他说了一些,他听完之后亦是什么话都没说。”

  “什么都没说?”蒙毅难以置信,“他和王上可真是亲父子。”

  “他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可那难以掩饰的仓皇失落的眼神足以说明他的内心。”想到当时扶苏那震惊而难过的样子,章邯忍不住心中的愤懑,“你让他还能说些什么呢?他明明什么都没有做过,只一心努力想成为王上期许的继任者,可有些人总是要给他使绊子。只是因为王后是楚人,他便要无端承受接踵而至的非议。你我和他一同长大,这么多年了,可曾见他有一刻能彻底放松下来?”

  想到扶苏这些年的坚持和隐忍,蒙毅只觉鼻中一阵酸意,张了张嘴,却什么话也没能说出来。

  章邯稳定了些情绪,接着说道:“我叮嘱过他了,回宫之后就当此事从未发生过,一切照旧即可。王上隐而不发,或许有想暗中观察他的意思,这个时候他不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有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临回来之前大父和我说过,他不日便会举兵追剿项燕和昌平君的残余,以双方实力的悬殊,应该很快就能将项燕他们擒住。王上必定会亲自处治这些人,我们先静观其变,只看王上如何处治昌平君,便能说明他对扶苏的态度。到那时,我们再见机行事吧。”

  “嗯,也好。”蒙毅赞同地点了点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能有办法解决。不过在这之前,我还是先和大哥聊一聊,他虽然和王上关系要好,但也明白扶苏的安危会关系到朝局的稳定,必定会援手相助。”

  “对,这正是我想请你帮忙的事。”章邯终于露出些许笑意,“我与蒙恬将军毕竟是外人,很多话不方便直说。你是他亲弟弟,凡事大可不必拐弯抹角。你大哥公允持重,一心为秦国着想,而且满朝上下只有他最了解王上的心性。若他能替扶苏指点迷津,那必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少府遗珠:帝女逾墙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