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约是浙商靠低廉成本赢得市场的“利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浙商的268条生意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十二、节约是浙商靠低廉成本赢得市场的“利刃”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千古不易的商业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浙商一直把别人认为过时的东西——“节俭”视为创业守业的商道宝典。他们做生意的时候,算大账,更算细账。一个身价以亿万计的浙江商人对他的办公室人员说:“买十把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正因为浙江商人对每一笔支出、每一笔花费都十分敏感,十分计较,所以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低廉成本赢得市场,成了商场上经常的赢家。
将成本控制到每一分钱,将盈利增加到极限
节约成本开支,将成本控制到每一分钱,降低产品售价,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经营效益的关键所在。多挣钱的方法只有两个:不是多卖,就是通过节俭降低管理费。
成本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成本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本控制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管理的重点之一。每一个商人都企图将自己的成本控制到最低,同时将自己的盈利增加到最大的极限。
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盈利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降低成本,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著名管理学家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
成本控制其实是一门花钱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而这正是浙商的看家本领。在浙江,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集团,都十分注重成本的控制。
浙江籍世界船王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就特别重视,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金钱意识”。
像包玉刚一样,很多浙商都会想方设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成自己每一分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增加盈利的目的。
举一个小企业的例子来说明浙商是怎样做到成本控制的。
该企业不仅从采购、生产过程中来控制成本,而且从产品设计控制、行政管理费控制、信息成本控制等方面来完成自己的成本控制。从采购的角度来讲,企业会通过厂家直供的模式,减少经销商的环节;从过程控制方面来看,企业会精打细算,杜绝原材料的浪费;在产品设计方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将原来较为保守的数据优化,以减少原材料的用量。
积累资金,才能最终创造更大的成功。经商创业,目光要远大,但同时一分钱的利润也不能小看。每个人都能做商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商人,要想成功,就得从点滴做起。作为生意人,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利润上,而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商人要懂得节约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每一分钱,以控制自己的生产成本。要学会“开源”和“节流”并举,同时学会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
商人必须处理好企业信息化效用、风险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增加盈利的同时尽量地压缩成本以减少经营上的风险。
不精打细算,就保不住微利
成本竞争,微利是途。商人要赚钱,就要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要注重薄利多销,从一点一滴中积累财富。
——张国俊(浙江双童吸管公司经理)
浙江义乌有一家其貌不扬的企业叫双童吸管公司。别看这家企业小,它可是赚小钱的“世界冠军”,它的老板最晓得微利是途的道理。
该公司厂房的小院子里停着一辆运货车,车身赫然写着“双童吸管——全球最大的吸管供货商”。公司副总经理张国俊说:“公司5年前从事出口,现在90%以上的吸管外销,产量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1/4以上,世界各地都在用我们‘双童’的吸管。”
这家企业所做的产品,其貌不扬,非常的细小,就是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的喝饮料的那种塑料吸管。
有人就会问了:一根细细的吸管能卖多少钱?经理张国俊算了一笔账:“平均销售价在每支8~8.5厘钱,其中原料成本50%,劳动力成本15%~20%,设备折旧等费用15%多,纯利润约10%。也就是说,一支吸管的利润在8~8.5毫钱之间。”这可真是一笔小得不能再小的钱,然而双童公司依然能赚钱,这主要就来自于他们有效的成本控制。因为他们在成本竞争市场上占据了先机。
为了节约成本,双童公司的一切都“丝丝入扣”:夜里的电费成本低,公司就把耗电高的流水线调到夜里生产;吸管制作工艺中需要冷却,生产线上就设计了自来水冷却法……当然,产品的最终质量必须是过硬的。吸管要耐热,所采用的塑料就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不同国家的客户对吸管的颜色、形状有不同的需求,有的甚至只需要黑色的吸管,公司就要及时开发。
张国俊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精打细算,我们就保不住微利。”正因为产品不起眼,别人不屑于生产,“双童”反而做到了最大。如今,公司每天有两个集装箱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那么 8吨的产量相当于多少吸管呢?答案是1500多万支。张国俊测算,这一根根小小的吸管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每月是40万元,而且市场非常稳定。因此,有了资本积累的“双童”现在又向生产塑料口杯等不起眼的领域扩展,同样很顺利。
双童的成功在于他们让“薄利”与“多销”良性互动,从而赚了大钱。
降低成本是最直接的扩大利润的方法,商人要具备控制并根据需要减少成本的能力。
商人要时刻想着节约成本开支,控制成本,从而降低产品售价,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经营效益的关键所在。
节俭与成本的聚变效应
懂得节俭,才会时时注重节约成本,并完成节俭和成本二者的聚变。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
——包玉刚(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
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错综复杂,情况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投入”与“产出”问题,并以两者之比论成败。“投入”大于“产出”的经营,必然是失败;而“投入”少,“产出”多,则为成功。当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结论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生产费用的提高,产出会相应减少;随着营销方式的变迁,会导致成本的相应上涨……
如果经营者以节俭的方式避开成本上涨的因素,使产品价格大体保持原有水平,则会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所以说,节俭是企业磨砺韧性以应环境之变的重要措施,亦是企业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浙商们节俭的品格反映到生产经营管理中,就是对成本的节约,成本的节约就意味着产品利润空间的拓展,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所以,说:“节俭与成本会产生聚变效应,即节俭会导致成本最大限度的控制。”这一点浙江商人也做得最好。
节俭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即使富可敌国,也是从点滴中节俭而来的。
商人要千方百计降低其产品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把投入的资本回收。
商人在经营管理,成本分析之中,要追根究底,尽量细化。
“抠门”出效益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徐冠巨(浙江传化化学集团董事长)
在黑龙江经商、办企业的浙江人,总是非常节俭,黑龙江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像他们那样投资一个项目就几千万元的企业家,比我们这些小地方人还不讲吃喝,那么有钱,和工人一样吃饭、加班。原料、设备、人力都被他们算计到家了,真是‘抠门’!”
其实,“抠门”也是商人的精神内容之一。
浙商李书福现在虽然腰缠万贯但他仍然厉行节约,不浪费一分一毫的财富。李书福曾经跟着员工吃食堂,开吉利汽车,穿吉利皮鞋和工作服。
吃饭的时候,李书福要求职工做到碗光、桌光、地光,残渣入盘成堆,“三光一堆”成为吉利的企业精神。李书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头在食堂就餐,端盘排队,员工都深受感动。
李书福曾经投资4000多万元建造了专家楼和职工宿舍,而他自己还住在10年前造的房子里。员工们都说:“我们的老板赚的钱最多,个人花的钱最少。老板是个挺会‘抠门’的人。”
赚了钱,就轻易地花掉,那么,积累钱财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更甭提扩大再生产与致富。浙商很会“抠门”,是因为他们善于积累,懂得把小钱汇聚成大钱,把别人用来攀比显阔的闲钱主动用于扩大再生产。
浙江的一些大商人外表绝非一些小商人那般富丽与显赫,他们所积累的不光是金钱,更是智慧,经验,人心,机遇,和下一轮的竞争优势。
开源节流,富不忘本是浙江商人一个极为突出的优点。
从商之人要守住每一分不该丢的钱,同时还要用活每一分钱。能够把钱球滚大,才是正确的守财生财之道。
过俭则吝,商人的财富千金散尽还复来,对该用的钱,当用则用,不能做守财奴。不过钱要花到关节处,好钢要使到刀刃上。
在细节处体现节约
节俭不只是说说而已,它常常体现在许多细微的地方,老板要付出非常代价。整天花天酒地的老板,肯定做不长、做不大。真正的老板都是俭朴的。
——宗庆后(浙江杭州娃哈哈公司董事长)
新一代浙商完全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知道在细节处节约每一点财富、资源。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无论大小事情,一律亲自把持。公司内部所有的发票都必须经宗庆后签字之后才能生效。一天,大家排着长队去宗庆后的办公司,请宗庆后在发票上签字。一名职员进去没多久,外边的人就听见宗庆后大声说:“什么?买十把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
宗庆后在创业时,常常骑着一辆三轮车,不分白天黑夜地 一个一个学校去送货,为的是节省单位的车费开支。正是靠一分一厘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娃哈哈的大楼、厂房。
宗庆后经常和员工们一起吃住在厂里。他从不因为有了娃哈哈这样的公司,而摆阔、比富,无边际地享受。
宗庆后是这样对员工们说的:“娃哈哈的产业不是老辈人留下来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买十个扫帚去批发、卖一箱冰棍挣一毛钱换来了今天的娃哈哈。
创业难,守业更难。勤俭创业,勤俭守节,是浙江商人的成功之本。
想节约,就要处处节约,从每个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商人要全心全意地注意即使是最细枝末节的地方,不失去减低费用的任何机会。
浪费一张纸,也会使商品价格上涨
不要浪费每一样东西,哪怕只是一张纸,也会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包玉刚(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
台湾富豪王永庆开始创业的时候卖1斗米只赚1分钱,利润低微。后来又开碾米厂,扩大经营。卖米碾米,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别人每天洗个热水澡要花3分钱,王永庆则无论天寒地冻都洗冷水澡,这就等于1天多卖3斗米。凭着这种节俭精神,在嘉义城26家碾米厂中,王永庆的米厂排在了第三位。
世界船王、著名浙江藉商人包玉刚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钱,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许多海外的浙商们也正是守住了这一优良品格,才使得自己不断地走向成功。
曾经有人曾嘲笑包玉刚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为他服务的日子里,他给我的办事指示都用手写的条子传达。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纸质粗劣的薄纸,而且如果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也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
一张只用白纸五分之一的条子,就不应把其余部分也浪费掉,这就是包玉刚“应省则省”的原则。
浙江某个企业家的儿子挥金如土,而这位企业家却粗茶淡饭,从不乱花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儿子用钱那么大方,而你却如此节约?”他回答说:“他和我情况不一样。他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而我却没有。”
或许这个浙江企业家在教育孩子上并不成功,但他自己的勤俭却是值得称道的,在浙江,像他这种保持勤俭作风的企业家是很多的。
浙商节约勤俭,不是没有钱,而是他们深知挣钱的艰难,他们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当经济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一筹莫展了。同时这种勤俭节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精神状态和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品格气质。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克制自己的物质消费欲望,挥金如土,必然会形成一种欲壑难填恶性循环的结果,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往往就是为了攫取金钱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不要鄙视小小的一分钱,薄薄的一张纸,小东西的力量也是很伟大的!
经商创业,目光要远大,但同时一分钱的利润、一张纸的成本也不能小看。
商人要强化成本核算管理力度,尽量降低成本。
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勤俭持家,方能致富。
——宗庆后(浙江杭州娃哈哈公司董事长)
“多挣少花勤积攒,细水长流终有钱”,说的就是勤俭两者无一偏废的道理。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裕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后不堵,必致财源流失。
商圣范蠡有言:“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一般来说,商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奢侈挥霍,视钱如泥沙;一种是俭朴自守,希望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成功的商人属于后一种。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浙商的勤俭是在全中国都是有名的。让我们看看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的女儿郑莱莉。
郑莱莉大学毕业后,被父亲安排到康奈上班,这位“大小姐”没有坐办公室,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下车间,做皮鞋。
郑莱莉的手,被做鞋的剪子磨得满手大水泡,一位老师傅看着实在心疼,向她的父亲求情,可并没有得到“同情”。半年后,郑莱莉熟悉了做鞋的流程,又加入了公司的管理工作,如仓库盘点、组织员工培训等。1998年年末,康奈通过了ISO9002认证,郑莱莉早出晚归得来的成绩,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
这体现了浙商的“勤”。
做上副总裁位置的郑莱莉,并没有像当代某些年轻人那样认为的事业有成的她该是享受的时候了,她认为第一代浙商依旧是他们这些第二代人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勤俭。”身为副总裁的郑莱莉,依旧保持着勤俭的作风,“我所接触的第二代浙商企业家,大多能保持着前辈的勤劳俭朴作风”。在她看来节俭并不过时。
这体现了浙商的“俭”。
李嘉诚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的,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了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双有5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了。”
懂得勤俭的人都会不断积蓄财富,而不懂勤俭的人,即使家产万贯,他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慢慢消失的。
商人要勤劳也要节俭,要用勤劳创造财富,要用节俭守住财富,两者相辅相成,慢慢做大做强。
商人要能克勤于业,克俭于家。勤能补拙,俭可守财,二者不可偏废。 浙商的268条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