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海外教育六十年

一、基于语法偏误数量的动态变化考察

海外教育六十年 郑通涛主编 3152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动态考察

  李菡幽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 厦门 361102)

  摘 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受试的语法偏误进行了动态考察。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自然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一幅图,要求学生看图作文;第三部分为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本文的主旨在于对比受试两年前和两年后的语法偏误和学习策略的不同特点,观察他们语法偏误和学习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时考察同一类的语法偏误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得以纠正还是产生了僵化,并观察不同时期的学习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语法偏误是否有影响。

  关键词:语法偏误;动态变化;僵化

  目前对留学生语法偏误的研究, 以断层的静态研究居多,纵向的动态研究难得一见。正如胡荣(2005)在论及中介语僵化现象时所指出的“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纵向的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所最缺乏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静态研究可以断面采样,断面采样的好处是能很快获得数据,“但是断层采样的数据测得的结果未必能够反映出被试者在不同时期的真实情况。”而动态研究必须纵向采样,对调查者进行跟踪研究,而这往往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我们认为,正因为难以实现,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才弥足珍贵,更具价值。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名受试的语法偏误进行了动态考察。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自然情况调查,包括国籍、母语、年龄、教育背景、汉语学习时间、性别、HSK成绩等等。第二部分为一幅图,要求学生看图作文,作文的要求是先对画面内容进行描写,再对画面中反映的现象加以主观评论。这样要求的考虑有三:一是在整篇作文中考察偏误,可以展现偏误出现的语境,为偏误的解释和预知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泰勒(Taylor,G,1986)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意义的分析原则。他认为,错误分析不等于零星的错误加上分析方法,而是要将错误严格地置于学习理论和产生错误的作文框架中进行分析……我们不能孤立地分析错误,依靠语境也不仅仅局限于相邻的几个句子,而是要将整个作文的内容一起考虑。二是前半部分对画面内容的客观描写,目的是对调查对象的输出内容进行控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的语法偏误进行甄别比较。泰勒(Taylor,G,1986)同时指出:“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对作文题目或提问的内容和方式要有所控制。” 三是考虑到内容进行控制一方面固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获得一些我们所需的数据,但同时也有可能使得某些偏误没有机会出现,作文后半部分学习者的主观评论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问卷的第三部分为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该部分采用的是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ILL,version 5.1)(共80项)。

  这篇文章是作者博士论文一部分,所以研究耗时较长,从首次发放问卷,再经访谈、问卷输入、语料加工、数据分析等环节,到论文的正式写作,已时隔两年。跨时长这一特点为本文进行纵向采样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我们对其中两名受试进行了纵向采样,在时隔2年之后,让两位受试再次接受了一份相同的调查,旨在对比他们2年前和2年后的语法偏误和学习策略的不同特点,观察他们语法偏误和学习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观察同一类的语法偏误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得以纠正还是产生了僵化,同时观察不同时期的学习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语法偏误是否有影响。

  两位受试基本情况如下:

  受试A,泰国人,女性,2年前接受第一次调查时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三年级下的学生,当时尚未参加HSK考试;2年后接受第二次调查时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经贸方向)四年级学生,HSK水平为7级。

  受试B,印尼人,男性,2年前接受第一次调查时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三年级上的学生,同样未参加HSK考试;2年后接受第二次调查时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经贸方向)三年级学生,HSK水平为6级。

  一、基于语法偏误数量的动态变化考察

  表1 受试A 、B前后2次调查中语法偏误动态变化数据

  图1 受试A前后两次调查中语法偏误动态变化直方图

  图二 受试B前后两次调查中语法偏误动态变化直方图

  由上述数据和图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两名受试的语法偏误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一次接受调查时受试A全篇文章语法偏误共计24个,偏误率为4.29%(即每100个字的表达中出现偏误4.29个),到2年后对同样的内容进行表达时,语法偏误减至6个,偏误率降为1.42%。受试B情况相似,语法偏误总数由2年前的31个减为两年后的21个,而偏误率由两年前的3.76%降为2年后的2.56%。

  2.词法、句法、语篇三个层面的偏误动态变化的速度和趋势各有不同:其中语篇层面偏误变化速度最快,句法层面次之,词法层面的变化速度最慢,两名受试都呈现出这个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个层面的语法偏误动态变化的一定共性和规律。无论是第一次调查还是第二次调查,有些变化我们可能从数据本身找原因,比如和句法、语篇层面相比,词法偏误变化不大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词法层面的偏误出错率比较低,基数较小,因而变化不够明显。但是语言习得机制内部更深层次的原因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3.语法偏误在各个层面的动态变化情况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规律,也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变化。比较A、B两名受试,我们发现,尽管二者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变化(比如总出错率均呈下降趋势、三个层面均是语篇变化最大,词法变化最小),但是细究起来,二者偏误的动态变化仍各有不同的特点:词法偏误方面受试A呈下降趋势,受试B却略有反弹;句法偏误方面尽管均呈下降趋势,但受试A的句法偏误下降速度要明显高于受试B。这些不同的特点,都需要我们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中去寻找原因。 海外教育六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