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多情笑我早华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多情笑我早华发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②,小乔初嫁了③,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⑥。

  有一次,苏轼问一位善歌的幕士,自己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这位幕士没直接说谁优谁劣,而是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大江东去”则是其招牌作品。苏轼以雄健的笔力使词脱离“呢喃儿女语”的窠臼,赋予其横槊气概、英雄本色。

  避免重字是填词的最基本规则,可这首《念奴娇》中,有三“江”、三“人”、二“国”、二“生”、二“故”、二“如”、二“千”字。但没人会觉得这是缺憾,相反,若苏轼刻意避开了重字倒显得呆板了。

  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连营,烧退曹操数十万兵马,保住孙吴千里江山。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吸引文人目光的一场战斗了。

  李白有《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杜牧有《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李白以炽热的情感、驰骋的想象,笔酣墨饱地展现出火烧赤壁的壮丽场景。杜牧则是用他一贯开新取巧的手法,以假设的方式,重写周瑜在另一个时空里的命运。

  战争的历史意义不是诗人关心的对象,否则就不能理解无名无姓的“无定河边骨”为何会反复出现,以及地点模糊的“古战场”为何总也凭吊不完。“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战争的真实写照,战场上发生的不是羽扇纶巾摇出的飘逸潇洒,而是生存和死亡的残酷抉择、希望和绝望的瞬间转换。

  “野战格斗死”是多数战士的结局,“败马号鸣向天悲”是最常见的背景音,“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并非诗人故作耸人。我们可从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中一窥其凄惨悲凉: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翦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

  枯骨无言,唯有哀号的北风在转述遥远的呐喊。老子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惜太多自以为是圣人的君王将相,寻找到太多的“不得已”,把一批又一批“春闺梦里人”无情地投去冰冷的无定河边。

  战争吞噬生命,所以诗人会质疑,“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但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又是复杂的。因为战争的宏伟瑰丽能到达诗人想象力难以企及的地方,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燃烧成绚烂的烟火,诗人不仅看到了残忍,也看到了一种极致的美丽。如果时代隔得够远,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残忍,只关心美丽。如果战争的主角是风流倜傥的周郎,如果战场是在风景如画的赤壁,诗人便更乐于闭上那只看到真相的眼。

  所以,备战的紧张、战机的千钧一发、火焰冲天的惨烈,只化成一句轻描淡写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难道没想到灰飞烟灭的樯橹间有无辜丧命的数十万普通战士?他们也有父有母,有妻有儿。我们要责备苏轼视生命如草芥吗?

  苏轼并非是不珍视生命的人。主政一方时,他多有爱民之举;僻居黄州,他也热心废除当地的弃婴陋习。如果这样的责备可以成立,那么自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岂非罪无可赦?那么“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飞岂非太残忍?那么,哪个慷慨激昂的边塞诗人不是杀人成瘾的恶魔?

  亦凄惨,亦风流,这是战争的两个面相。凄惨,故诗人反战。风流,故诗人赞美战争。他们对战争的赞美常是不露痕迹的,诗人把“葡萄美酒夜光杯”端呈上来,“醉卧沙场”给你看,然后若无其事地来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还会把它和刀光剑影的厮杀联系起来吗?

  即使出现刀剑也无妨。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雪夜追敌的行动,未现奔马,未现格斗,弓刀上覆盖了大雪,就显得不像杀人的凶器,而更像一道风景了。

  除了战争本身释放的魅力之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也是促使诗人们忽视战争残忍之处的原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止是辛弃疾的愿望。

  苏轼在密州打猎时就曾发过“西北望,射天狼”的誓愿。赤壁重游,遥想公瑾当年,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苏轼是以周瑜自况。对赤壁之战的缅怀,还暗含了苏轼对北宋边庭战事的关切。堂堂大宋,竟屡屡败北于蕞尔小国西夏,不能不让人怀念周瑜以少胜多的壮举。

  苏轼有报效疆场之志,却壮怀难酬。他或许知道,即使有机会,他也没有上场杀敌的本事。苏轼是文人的命,终究做不了文武双全的周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多情”,意识到了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下的是对周郎梦的不舍。

  注释

  ①周郎:周瑜。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年二十四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②公瑾:周瑜的字。

  ③小乔:周瑜的妻子。

  ④羽扇纶(ɡuān)巾:鸟羽做成的扇和青丝带做的头巾。

  ⑤樯(qiánɡ)橹(lǔ):桅杆与船橹。这里指曹军的船舰。

  ⑥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