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性与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性与死

  我看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在很多年以前了。那个版本是1989年5月的漓江版,体例相当完整,有纳博科夫谈《洛丽塔》、董鼎山的译本序、唐荫荪的译本跋,但是封面粗俗不堪,有半裸的毫无美感的女子和“异乡变态情,芸芸众生相”等卖吼货似的字眼。看电影《洛丽塔》是在这两年,1997年美国出品的,港版影碟将之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我喜欢这个译名,艳丽、凄美,又有一点微微的邪狎,放在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身上,很配合那种覆灭的意味。

  我喜欢纳博科夫,我喜欢他的傲慢。我的朋友麦家关于纳博科夫有一句妙语。他也喜欢纳博科夫,问他为什么。麦家说,我喜欢他的啰唆。说来也是,傲慢和啰嗦的确是纳博科夫的两个特点。在他对《洛丽塔》所做的辩护中,他的傲慢和啰唆一如既往,在通篇散漫的议论中,我记住了他的这段话,找出书来,抄下来,因为,它也正是我对《洛丽塔》的看法。“《洛丽塔》的确不具有道德影响。对本人来说,小说作为作品存在仅仅因为它能给人带来被我鲁莽地称为审美快感的东西。这是一种与其他感觉相联系的状态,在这里唯有艺术(好奇心、温情、善良、狂喜)才是衡量标准。”

  小说《洛丽塔》和其他几部同样因为道德问题遭遇坎坷的小说,比如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一样,最终被全世界公认为文学杰作。我之所以在这篇文字里涉及那么多文字而迟迟不进入电影里面,正好说明我对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事前那种郑重的期待。有意思的是,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注意到它在诞生过程中的那种艰辛和难堪。据消息说,这部电影从开拍之日起便不得安生,最后的剪辑,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是在一名律师的陪同下度过了六个星期,尽量将一些有伤风化的场景剪掉。

  电影出来了,没有获得人们的青睐。在美国本土,它被冷遇以及被谩骂不是因为艺术上的原因,根源是它触犯了美国文学艺术作品的三大禁忌主题:乱伦,黑人与白人通婚且幸福美满儿孙满堂,无神论者终生不受惩罚并健康长寿。《洛丽塔》触犯了第一条。在美国之外,这部电影没能获得成功,道德问题是一方面,艺术问题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洛丽塔》

  我觉得电影《洛丽塔》应该算是中等偏上的作品。女主角多米尼克·斯温外形好,和读者心目中的洛丽塔比较吻合,天真、性感、有毁灭倾向,是纯真好少女和放荡坏妇人的结合体。“老色鬼”亨伯特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杰瑞米·艾恩斯(他的著名作品有《法国中尉的女人》《蝴蝶君》等),我认为他不能胜任这个角色,他身上有太重的正人君子味和受骗上当的感觉,他摆脱不了这些气息,带到亨伯特身上,就将这个乱伦的故事倾斜成一个中年男子爱情无罪的事件了。

  性与死,是贯串人类的两个重大的主题,前者是人类最大的兴趣,后者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洛丽塔》将这两个主题都做了一次穿刺,从一个中年男人诱拐十二岁少女的非常规的情欲开始,导向最后亨伯特杀死情敌被判死刑的非常规死亡结局。我所说的穿刺是指小说,它开掘出认识人性的一条纵深道路;而电影《洛丽塔》,很遗憾,是一个拍得不错的畸情故事。

  我听说斯坦尼·库布里克(看过《发条橙》的人就会爱上这位大师)早在1961年就拍过《洛丽塔》。我相当信任库布里克,他足够深刻犀利。可是,上哪儿去找一部1961年的电影呢?

  2000/8/17

  《不伦之恋》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