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噩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巴洛克噩梦
上一次看《去年在马伦巴》,大概是十五年前了。记不清楚了。看的是质量很差的录像带,黑白影像挺模糊的,时不时被撕裂、变形。里面的人时不时定住,然后,梦中人一样盯视着镜头,定格似的。
近来买回D9的《去年在马伦巴》。质量相当好。有一发现让我哑然失笑:那些当年以为是录像带质量问题的定格,原来就是影片本身的效果。这一回,人时不时还是定住,还是像梦中人一样盯视着镜头,很久,很晶亮很清晰地眨一下眼睛。
《去年在马伦巴》是法国“左岸派”新浪潮的代表作品之一,相比之下,我看“笔记派”新浪潮要多一点。所谓“笔记派”新浪潮,就是原《电影笔记》的戈达尔、特吕弗、侯麦那一拨人,他们大多有着电影科班出身以及资深电影评论人的背景。“左岸派”新浪潮主要是指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斯、阿兰·罗布-格里耶等人,他们一般都住在巴黎的左岸,非电影科班出身,拥有文学或者美术的创作背景。
《去年在马伦巴》是新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合作。导演阿伦·雷乃历来喜欢和新小说派作家合作,比如和杜拉斯合作的《广岛之恋》,和让·凯侯合作的《莫里埃尔》。这些作品多少还是在常规叙事框架中有所创新的作品;到了和阿兰·罗布-格里耶合作的《去年在马伦巴》时,作为导演的阿伦·雷乃和作为编剧的阿兰·罗布-格里耶已经走得很远了,走到了叙事的常规和时间的常规之外,留下了这部著名的难以评说的作品。很多人评论它是一部完美的形式主义佳作,也有很多人斥之为一堆文化垃圾。这片子从1961年面世以来,针锋相对的观感一直延续着。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足够古怪相当吸引人的作品,四十多年来还是一个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阿伦·雷乃和阿兰·罗布-格里耶是相当成功的。
《去年在马伦巴》不是我喜欢的电影。十几年前的观看和现在的重看,都没有打动我。它还是那么奢华、富丽、沉寂和荒凉。其实,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也很有趣:在马伦巴的一家豪华酒店里,男人X反复对女人A说,去年他们曾在这里相遇相爱,A曾经承诺过,今年在这里再次相会,她会离开丈夫跟随X而去。A开初视X的话为一个浪子勾引女人的花招,嗤之以鼻。但在这个酒店里,X像幽灵一样总是出现在A的旁边,向她讲述去年在同一地点发生的种种细节。渐渐地,A迷离了,如同被催眠了似的,她开始觉得X说的也许是真的,是她自己失忆了?……
在这个片子里,时间?地点?真实?虚构?主观?客观?爱情?勾引?一切都混淆和模糊了。没人能够看懂这一切。阿兰·罗布-格里耶谈这部作品时说:“主角用自己的想象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一种现实。在这个封闭的、令人窒息的空间中,人和物似乎都是某种魔力的受害者,有如在梦中被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所驱使,而无法逃跑或是改变。其实没有什么去年,马伦巴在地图上也不存在。这个过去是硬性杜撰的,离开说话的时刻便毫无现实意义。但是当过去占了上风,过去就便成了现在。”依据这样的创作理念和美学阐释,这部影片令人迷惑令人发生兴趣的依据也就成立了。
其实,对这部影片的兴趣就我个人来说还有一个原因,我想重新再看一看黑白的巴洛克风格的室内装潢。十几年前那劣质录像带画面就曾经让我产生了很强的兴趣,这一次在高清晰的D9画面里,我终于得以仔细地欣赏一番了。《去年在马伦巴》中,有大量的室内空镜头,镜头以黑白色调缓慢抚摩着那些走廊、楼梯、扶手、吊灯、雕塑、墙面、檐角、家具、地毯、油画、门扉、窗棂……无穷无尽的精致繁复的细节,让人沉醉又让人厌倦的奢华靡丽。我发现,黑白的巴洛克,竟有着特别的穿透力,它滤去了色彩,相当准确地把巴洛克那根植在底部的阴沉、古怪、冷淡、僵硬的味道给提了出来——细节仿佛构成了某种逼真的意味,但细节的蔓延回旋也带给人一种明显的非现实的感觉。它很像噩梦。在我看来,有意安置在巴洛克风格之中讲述的《去年在马伦巴》,也就像一个精致完美的噩梦。
2006/10/15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