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日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BJ日记
《布里吉特·琼斯的日记》(也称《BJ日记》)的影碟刚刚上市我就找来看了。之前知道它在欧美引起轰动,先是原著小说热卖四百万册,然后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票房大热门。看后我感觉漠然。这肯定跟我不是一个BJ有重大关系。
当下女界,BJ已然成为一个名词,它代表的是这样的一群女人:三十岁左右,单身,白领,感性,迷茫,小资情调,浪漫情怀,注意体重和饮食,但有喝酒、抽烟、熬夜等不良嗜好,有同性密友,与男人的关系不太融洽,但又无比向往完美的爱情和完美的婚姻……
我想,之所以BJ大获女人心,在于布里吉特·琼斯这个形象的确很容易在同类人群中找到契合点。这个形象的制胜法宝是她的焦虑。她不美丽,体重超重,于是她焦虑地节食、健身,而效果甚微;她工作体面,但也没有成就感可言,于是她也焦虑着寻找着更好的平台;她单身,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但空虚,焦虑着如何把自己从空虚中打捞出来;她对男人的要求是按想象设计的,却总是不能遭遇这样的男人,焦虑着如何才能把自己嫁出去,并且嫁的出发点是因为爱情。
有一个女友特别喜欢《BJ日记》,她对我说,看BJ,就像在看自己,而且还知道自己过得并不算太糟糕。当然,女友过得并不糟糕,只是看BJ过的和她大致相同的日子,还时不时出丑露乖(比如,从消防滑把上滑下来,露出底裤,还被摄像机拍下来,公之于众。再比如,穿着化装舞会的戏装参加平常的亲友聚会,成为众人的笑柄),心理上一下子就有了优势。这就是BJ这个形象的覆盖力——她和你我一样,但比你我还要笨拙、滑稽、手足无措。
《BJ日记》
我的女友中有好些个符合BJ标准的,借现在时尚媒体对BJ概念的大肆颂扬,她们也开始以BJ自称、以BJ自嘲,但也以BJ自豪。对此,我是猛浇冷水:BJ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如果以之为鉴,防止自己成为BJ,这才是正事。女人上三十了,总体基调应该是知性而非任性,莫名的焦虑是最大的敌人。如果开始发胖,锻炼和控制饮食当然是应该的,但也要心境坦然,要明白肚兜露脐装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了;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与其向上司抛媚眼,还不如充电学习另谋出路,要知道,三十岁的眼角都不会太光洁,媚眼从这里抛出去也不是太好看的;如果在家的时间太多太难打发,与其听那些廉价的伤感情歌看那些都市情感肥皂剧把自己弄得眼泪汪汪,还不如出门旅行,领略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如果太想结婚,那就结婚吧,找一个合适的而不是理想的男人,俗话说得难听也很实在:破锅自有破锅盖,破人自有破人爱。基本上每个女人都能找到适合结婚的对象,只要你不想入非非;然后,心平气和地过日子生孩子,从责任、义务以及居家的安宁中找到归宿。
所谓知性之美,在生活里,就是安静、平和、简单和朴素。这一切并不妨碍你拥有内心的激情和狂喜,要不,文学艺术拿来干什么?文学艺术提供的所有迷幻作用,应该在三十岁以后充分发挥效果了,至于说身体力行,那是三十岁前的事情。也就是,在你所有的想象空间中,三十岁以前你可以出演,或主角或配角;三十岁以后,你就应该是观众了。
所有BJ女友听我的论调都极为不满。我知道,我这么说话多煞风景多招人讨厌。我这种说法是从平常日子出发的,而要把每一天琐碎的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且体面雅致,我这套庸俗的论调肯定是正确的。
看到一种说法,说《BJ日记》是从女权主义的瓦砾中产生的东西。我同意。女权主义这东西,核心当然是好的,但衍生了太多的误解,包括现在流行的“大女人主义”。我不喜欢从男权意识中看出去的“小女人”的概念,也不喜欢将女权意识扩张后的“大女人”的说法。女人就是女人,这是一个自然群体,和男人一起构成这个社会,各自担当各自的角色,这才是女权主义的要旨。这跟《BJ日记》应该具有的地位是一致的:这只是一部作品,里面有一个叫布里吉特·琼斯的蛮可爱的英国女人,一身的小毛病。她可以让你会心,也可以让你漠然。如果把她举成一面旗帜,那就很夸张了。
在写这篇稿子之前,我把某杂志上的“算算你的BJ指数”的测试题做了,结果很有趣——我是一个标准的BJ。
2002年6月7日
1944年亨弗莱·鲍嘉和洛兰·白考儿主演的《逃亡》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