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缀忘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序
张勇教授《缀忘集》即将出版,命余作序,余欣然允之!
何以欣然?一者素喜张勇之为人;二者喜见张勇新作之出版;三者喜见张勇学术之外,才情之胜也!四者喜张勇新作,见证了一段师道相传的故事,也见证了云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点的发展过程和张勇教授的贡献。
张勇是我的学生!
说是我的学生,但那已经是二十余年前的“故事”。张勇是云南师大中文系1988级的骄傲,是母校培养的青年才俊,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进了当时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做教师。
那时我也很年少,心高气傲,意气纵横,但只能算是一个古代文学的爱好者、一个普通的古代文学教师,虽有几分才情,但对古代文学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读了些教材,稍微涉猎了一些作家作品,或者说是比我的学生早读了几年书,因为自己的老师抬爱,留校做了几年古代文学教员而已!
那时虽然也能让课堂趣味盎然,精彩纷呈,但那是别人的精彩、别人的趣味,因为讲的是自己的课,说的是别人的话,传的是别人的道,所以热闹归热闹,那是借来的热闹。借一句西南联大暨云南师大古代文学前辈朱自清先生的名言: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没有学问,没有专攻,只好装得像个才子,像一个才子型教师的模样!所以那时我的学生喜欢我,大概是喜欢我的年轻,我的轻狂,我的青春的模样!当然还有我的认真。更是因为古代文学自身的魅力!那时古代文学在大学一上就是三年,每周四至六节课,被我们反复地咀嚼,细致地分梳,耐心地揣摩。我们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心灵相契,趣味相投而已。
所以今日思之,那些才气纵横的课堂,实足令人惭愧和汗颜!因为它缺少了很多东西,譬如知识量、信息量、学术含量。一个成熟的教师,单靠知识的传播够不够?一堂热闹的课,究竟有多少信息量、学术含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自己的研究,所传何道,所授何业,能解谁惑?更不用说学问的引导、人生的引领、方法的指导!
我只是一个黑暗中的摸索者,然而我竟得以成为张勇的老师!
故者,旧也!我只是一张旧船票!老师是旧的,然而学生是常新的。
有一年我到红河调研,遇到张勇教过,本科函授我又教过的学生,说张勇老师刚上讲台教他们课的时候,有的学生比张勇年纪还大,不服气,张勇把《离骚》背了一遍,就把他们镇住了!我一笑,想起我逼张勇他们背诵古代文学经典名篇的情形。张勇真是用功了!
1998至1999年,我在北大中文系随乐黛云先生做访问学者,常随褚斌杰先生优游于书林讲席。张勇和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游学到北大,访问袁行霈先生。那时他已经是南京大学巩本栋先生的研究生,即将毕业,准备考博,在程千帆先生的团队中获得了良好的学术熏陶。我们师生异地相逢,回忆往昔,畅谈学术,快意无限,更喜见张勇信心满满,学有所成!
1999年,张勇顺利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成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章培恒先生的弟子,开始了博士阶段的学习。我到复旦大学参加会议,见到了潜心学术的张勇,觉得张勇的境界又有了提升:坐得住,进得去,体会深,有风范。甚至有章先生的影子!所谓名师出高徒,信不虚也!张勇的博士论文《元明小说发展研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获得2002年上海市十大优秀博士论文,由上海市政府资助出版。
张勇有师如此,然而依然以师礼待我!
张勇以我为师,我则以为友也!或也师友之间尔!
张勇博士毕业时,我是云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极力向学校推荐他,希望他回母校任教,云南师大文学院和学校领导都表示愿意接受。然而张勇感念蒙自师专对他的多年培养,毅然回到蒙自师专中文系任教,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凭他的学术成就,很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申报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张勇成为主要团队成员之一,用他的学术成果支持了母校事业的发展。之后,他的《中国近世白话短篇小说叙事发展研究》《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等著作相继出版,一系列以古代文学研究为话题的论文发表,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研究中年青一代学者的重要代表,体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取得了显著学术成就,并顺利破格为教授。我觉得以张勇的学术实力,蒙自师专的平台低了些。我作为云南师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又一次邀请张勇到云南师大工作,学院积极支持,学校正式发出了调令。作为人才引进,他可以获得很多实惠,而且因为新校区建设的机会,还可以分到二百七十平米的复式房一套。然而蒙自师专正在努力升本的过程中,需要他的支持,他再次放弃了调动的机会。红河学院得以顺利升本。这虽然不能说就是张勇的功劳,但张勇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张勇,张勇的为人和人生学术的选择。在红河学院的平台上,他依然成果累累,立于学术的前沿。
倒是我心中颇为怅然,难于释怀。有一次遇到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叶燎原教授,还说起这件事。叶书记听了说:“不求拥有,但求有用。来不了,就好好用起来!”我想也是。张勇教授虽然没有调到云南师大,但是在云南师大的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古代文学硕士点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都不计成本,亲自到校为学生授课,而且精心指导学生。他指导的研究生多位获得云南师大优秀硕士论文,多位考上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在他的《与研究生书》中,从学术到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他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所花费的心血!而且见证了一位真正的师者的学术修养、学问功底,无私的精神,循循善诱的风范,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理陶养弟子;树人立德传风,因思想润泽群生。吾尝欲为而不能至,然张勇得之矣!
张勇以学术擅胜,同时也充满才情。这个才情,实际也是性情的延伸。张勇在红河学院,虽多次被委于行政职务,但因为心向学术,沉醉学问,而一再放弃一般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因为能放弃,因而有时间、有精力去引领同人和学子,读经典、崇实学,尚趣味、抒性灵;既经营钱钟书先生所谓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的事业;也流连诗酒,陶养性情,隐然名士风范。学问经营之余,性情得以陶冶。更问学英伦,遍访欧美;交游天下名士,问道东西大哲;诗文唱酬,才情发露!这在他的现代诗、古体诗的创作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张勇具诗才,更见文才之美。诗写性灵,文传哲思。理性的力量,深刻的思考,文化的魅力,在他的文章中得以充分展现。停电之随想、里门之释义、树人之别解、若水之题词,皆能小中见大,文采飞扬,笔墨传神;泥稗之自志、升本之断想、蛾子而时术、南湖以沉思,无不披情入理,义正词庄,大气宏通!诗文俱在,文情俱美,读者自可得见,就不一一置论。
张勇新著即将付梓,吾更喜能先睹为快。见一著而得此五喜,余能不欣然乎!
因以为序,以为见证,以为祝贺,更以之见师道相传之美也!
骆锦芳序于雨花毓秀
2015年5月15日凌晨 缀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