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传统文化阅读与鉴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3.道家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阅读导语】
道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作为世界产生的本原和运行的规律。不过先秦并没有“道家”这一称谓,将老子、庄子等人视作“道家”或“道德家”始于司马迁。
老子(生卒不详),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掌管藏书的史官),后退隐,著有《老子》(一名《道德经》)。老子认为宇宙起源于永恒不变的“道”,又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变的规律。在观察社会和自然的变化时,老子强调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又彼此转化。政治上,老子强调“无为”,反对标榜智慧、推举贤能,主张让百姓保持在“无知无欲”的原始状态,推崇“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模式。
庄子(约前369—前286,一说约前368—前268),名周,战国时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人,做过漆园吏,是老子之后最重要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顺应“自然”,摒弃一切人为的成分,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庄子认为生和死构成同一的关系,应当泯除一切差异,将生死等而视之。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状态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永恒相对的。《庄子》现存33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该书文字汪洋恣肆,想象奇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善于运用寓言,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本单元从《老子》中选取能反映道家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且至今为人所传诵的重要片段;录自《庄子》的文字,则是生动晓畅、言浅意深的寓言故事。
【选文】
《老子》十九则 注释标题 据《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道可道,非常道 注释标题 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一种道理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就不是永恒的“道”。此句中,第一个“道”指世俗意义上的道理;第二个“道”作动词,意为言说;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各有侧重,可以粗略地理解成世界的本源和规律。 ;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标题 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一个名称可以用语词来描述,那就不是永恒的“名”。类似地,此句中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作名词,第二个“名”作动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注释标题 斯:就。恶,丑陋。已:同“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不尚贤 注释标题 尚:尊崇。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注释标题 见:同“现”,显现。可欲:引起欲望。这里指引起欲望的东西。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注释标题 圣人:道家和儒家都标举“圣人”,但两者的内涵全然不同:“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注释标题 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加以施为。即顺其自然,不加干预。 ,则无不治。(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注释标题 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完即丢弃或烧火。比喻轻贱无用之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注释标题 处众人之所恶(wù):待在大家都嫌弃的地方。指地位卑下。 ,故几于道 注释标题 几:接近。 。(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 注释标题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 ,五音令人耳聋 注释标题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泛指各种音调。 ,五味令人口爽 注释标题 五味:指酸、甘、苦、辛、咸。泛指各种味道。口爽:味觉受损。爽,损坏。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注释标题 畋(tián)猎:打猎。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注释标题 行妨:操行受损。妨,损害。 。(第十二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注释标题 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泛指各种近亲关系。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 注释标题 绝圣弃智:即“绝弃圣智”,抛弃聪明才智。绝、弃,杜绝,抛弃。圣、智,聪明,睿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注释标题 绝巧弃利:即“绝弃巧利”。巧、利,指投机取巧。 ,盗贼无有。(第十九章)
有物混成 注释标题 混成:浑然天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大音希声 注释标题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声响的。希,指听不到。 ,大象无形 注释标题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形迹的。 。(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知者不言 注释标题 知:同“智”。 ,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注释标题 伏:隐藏。 。(第五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释标题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的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要随意扰动)。烹鱼时随意翻动容易把鱼肉弄碎,以此比喻治国务须清静无为,不能扰民。小鲜,小鱼。 。(第六十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注释标题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以后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注释标题 万物:各种各样。物,品种。 ,其死也枯槁 注释标题 枯槁(gǎo):干枯。 。故坚强者,死之徒 注释标题 徒:类。 ;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注释标题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是对多余的加以减损,为不够的提供补充。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注释标题 奉:给予。 。(第七十七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注释标题 什(shí)伯(bǎi)之器:指兵器。什伯,指军队。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什,同“十”。伯,同“百”。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注释标题 重死:重视死亡。远徙(xǐ):迁移到远处。 。虽有舟舆 注释标题 舆(yú):车。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注释标题 甲兵:铠甲和兵器。 ,无所陈之 注释标题 陈:陈列。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注释标题 结绳:即结绳记事。在文字产生以前,古人用绳子结扣的方法来记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注释标题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百姓)爱吃自己的食物,欣赏自己的衣服,享受自己的居所,喜欢自己的风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注释标题 信:真实。 。(第八十一章)
《庄子》六则 注释标题 据《庄子集释(第2版)》,[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庄周梦蝶(《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注释标题 胡蝶:即“蝴蝶”。 ,栩栩然胡蝶也 注释标题 栩(xǔ)栩然:生动活泼的样子。 ,自喻适志与 注释标题 喻:明白,感到。适志:得意。 ,不知周也 注释标题 不知周也: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俄然觉 注释标题 俄然:忽然。觉:醒。 ,则蘧蘧然周也 注释标题 蘧(jù)蘧然:身体僵直的样子。与上文“栩栩然”相照应。蘧,同“遽”。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浑沌凿窍(《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 注释标题 倏(shū):和下文中的“忽”“浑沌”都是寓言里假设的名字。倏,迅速。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注释标题 息:呼吸。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惠子相梁(《秋水》)
惠子相梁 注释标题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名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好友。相(xiàng)梁:做梁国的宰相。 ,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注释标题 鹓(yuān)雏:凤凰一类的鸟。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注释标题 练实:即竹实,竹子结的果实。 ,非醴泉不饮 注释标题 醴(lǐ)泉:甘甜的泉水。 。于是鸱得腐鼠 注释标题 鸱(chī):鹞鹰。 ,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注释标题 吓(hè):象声词,表示不满。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标题 邪(yé):同“耶”。 ?”
鼓盆而歌(《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注释标题 吊:吊唁。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注释标题 方:正在。箕(jī)踞(jù):指两腿如八字形分开,两膝微曲地坐在地上,形状像簸箕。是一种很随意的坐姿。箕,簸箕,这里作状语。踞,坐。鼓:敲击。 。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注释标题 长子:养育子女。长,抚育。 ,死不哭亦足矣 注释标题 足:这里指足够过分。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 注释标题 概:同“慨”。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 注释标题 徒:只。 ,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 注释标题 杂乎芒芴之间:夹杂在若有若无的恍惚之间。芒芴,同“恍惚”,即“道”的存在状态。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注释标题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是一样的。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注释标题 偃(yǎn)然:安息的样子。巨室:这里比喻天地。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注释标题 噭(jiào)噭然:形容哭声响。 ,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生不如死(《至乐》)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 注释标题 髑(dú)髅:死人的头骨。 ,髐然有形 注释标题 髐(xiāo)然:骨头枯空的样子。有形:指保持着生人头颅的形状。 。撽以马捶 注释标题 撽(qiào):敲击。马捶(chuí):即马鞭。捶,同“棰”。 ,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注释标题 贪生失理:贪恋生命而违背了天理。 ?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 注释标题 将:抑或。钺(yuè):一种形似板斧而较大的兵器。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注释标题 愧遗父母妻子之丑:惭愧地给父母妻儿丢了脸。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注释标题 馁(něi):饥饿。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注释标题 春秋:指年纪。 ?”于是语卒 注释标题 语卒:说完。卒,终止,完毕。 ,援髑髅 注释标题 援:拉。 ,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 注释标题 见:同“现”,显现。 :“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注释标题 累:负担。 ,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注释标题 死之说:关于死亡的看法。 ?”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注释标题 从然:随心所欲的样子。从,同“纵”。以天地为春秋:岁数和天地一样长。 。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注释标题 南面王乐:帝王般的快乐。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所以国君的座位朝南,后来就以“南面”代指帝位。 。”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注释标题 司命:掌管生命的神明。 ,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 注释标题 反:同“返”,归还。妻子:妻子和儿女。闾(lǘ)里:邻居。知识:熟人。 ,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蹙頞 注释标题 深矉(pín)蹙(cù)頞(è):紧锁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矉,同“颦”,皱眉。蹙頞:因心中忧愁而皱缩鼻翼,愁苦的样子。 ,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材与不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 注释标题 木:树。 ,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注释标题 不材:不成材。天年:自然寿命。 。”
夫子出于山 注释标题 夫子:这里指庄子。 ,舍于故人之家 注释标题 舍:住。故人:老朋友。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注释标题 竖子:童仆。烹:同“享”,即“飨”,奉食招待。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注释标题 请奚杀:请问杀哪只?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注释标题 何处(chǔ):怎么办。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阅读探究】
林语堂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在学习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后,你认为当下的自己哪些方面像儒家,哪些方面像道家?儒家和道家的处世哲学有哪些是值得你借鉴的?哪些是你希望避免的?
【阅读训练】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中的许多故事情节生动、人物鲜明,很接近今天的“小说”。请从本单元学习的六则《庄子》寓言中选取一则,对情节加以改编或扩充,用现代汉语写成1000字以上的完整故事。
【拓展阅读】
盗跖 注释标题 本文出自《庄子》外篇,一般认为非庄子所作,其内容系杜撰,反映了当时儒道思想的尖锐对立。 (《庄子》)(节录)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
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孔子仰天而叹曰:“然!”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传统文化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