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这样定规矩,孩子抵触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这样定规矩,孩子抵触少!

  在聚焦!

  牛牛马上6岁了,小小的牛牛常常把一家子大人折腾得人仰马翻!牛牛家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对话和场景。早上上幼儿园,妈妈总抓狂:“牛牛快点,幼儿园迟到了!你到现在还没吃饭!”牛牛大叫:“不要不要,我要玩,不要吃饭!”上学迟到成了家常便饭;逛商场,牛牛抱着玩具躺地上大哭:“我就要买,就要买!”爸爸妈妈涨红着脸,怎么哄都没用,最终还是如了牛牛的意;游乐场里,牛牛一把抢过旁边小朋友的积木转身就跑,奶奶帮着牛牛道歉:“对不起呀小朋友,弟弟比你小,让他玩一下再还给你啊!”……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爸爸责备妈妈没把孩子教好,妈妈埋怨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妨碍她管教孩子,整个家庭被低气压笼罩着。妈妈很沮丧:“我很清楚孩子这样下去会越来越糟糕。我想了很多办法,也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给孩子讲过道理定过规矩,可一点用都没有!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我每天都感觉筋疲力尽!儿子小时候很乖的,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了呢?究竟哪一步出错了呢?”

  有话说!

  类似牛牛妈的困扰不是独此一家,牛牛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对规矩的遵守意愿不是天生的,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出现。尤其6岁之前,孩子处于各种意识发展期,家长若疏于用规矩来约束他们,孩子就容易变得任性妄为,难以管教。

  规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那么,如何让制定的规矩行之有效,而非只是一纸空谈呢?一份再优秀的策划方案,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必然逃不开案头蒙灰的命运。孩子的规矩教育也是同一个道理。孩子是规矩的执行者,那么家长就是执行者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家长的引导是否给力,监督是否有力,直接关系到孩子这个执行者的成长。不犯错误,就不会知道哪些教育方法有用,哪些没用。所以家长不要畏惧孩子犯错,也不要担心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家长可以针对规矩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冲突多多进行演练,多设想几种解决方案,事后更要进行总结和反省。所有人,包括家长和孩子,都会吃一堑长一智,在“犯错”的过程中逐渐进步成长。

  接下来要和家长分享一套规矩教育的模板。这套模板是经很多家长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它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大部分问题行为。家长若能用心学习,仔细领悟并不断实践,一定可以打磨出一套最适合你的孩子的规矩教育模式。

  一、预备工作——家长心态的准备

  教育孩子遵守规矩,前期一定是一场硬仗。家长不妨先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对话。

  一问:自己的立场足够坚定吗?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要将规矩执行到底?如果家长自己内心都还摇摆不定(如规矩训练才进行几天,孩子病了,家长因为心疼,比定规矩之前还要放纵孩子),有所畏惧(害怕孩子哭闹,孩子一哭就觉得心累想逃避),或者思路不清(抱着“再等等吧,或许长大点就听话了”的侥幸心理),那么任何事都可能成为放弃的借口。

  二问:自己足够冷静吗?冷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它让人思绪清明,心胸豁达,遇事沉着,看事客观,处事从容,不骄不躁,余韵绵长。有些家长性情急躁,情绪容易失控。那么在给孩子定规矩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家长情绪自控能力的训练。这样会事半功倍。

  三问: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不守规矩的言行?这个问题很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鲜活,有个性,充满好奇心。他们不断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也不断地制造着麻烦。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时手段不当,语言不当,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有些伤害甚至是不可逆的。而家长的观念,以及对事件的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的教育手段。很多家长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就应当乖乖听家长的话,遵守家长定的规矩。一旦孩子不守规矩,家长就将其定性为“不听话”“对着干”。基于这种观念进行的管教,孩子当然会抵触,会反抗。请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当家长先做到认真去倾听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信服家长,才会真正愿意去遵守家长定下的规矩。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与其一味追问孩子“你怎么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妨转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

  二、这样定规矩,孩子抵触少

  对于那些平常疏于规矩教育,而已经习惯于对家长的话视若无睹或迟延拖沓的孩子,家长可以从简单的指令训练开始,重建与孩子的对话模式。在进行指令训练时,家长一定要牢记下面几点:

  1.语言一定要简单、具体、直接、清晰。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更要注重这一点。

  如希望孩子把玩具收好,就说“把玩具收进玩具箱”,而不要说“把房间整理干净”。相比后者,前者更简单易懂易执行。

  2.一次最好只说一件事。

  对孩子来说,一次性完成几件事,会让他感觉困难,从而影响他完成家长指令的积极性。如果家长需要孩子做一件以上的事情,可以等孩子完成一件事后再说下一件事。

  3.说话时,请直视孩子的眼睛,并提醒他看着你,保持眼神的交流。

  若孩子左右张望,安静不下来,家长可以用手捧住孩子的脸,轻轻固定住他,帮助孩子静下来,直到他看着你。这是一种仪式,你要努力向孩子传递这种信息——爸爸妈妈在很认真地和你讲话,你一定要认真听并努力去完成。

  4.用你的面部表情、手势、语气、语速、音量等,进一步向孩子传递你的立场和威严——爸爸妈妈很慎重,很坚定,你必须认真听,认真做。

  越小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越有限,他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家长讲的话,但却可以从你的语气和表情来判断你是否支持他的某种行为。所以家长可以通过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帮助孩子了解你的态度。比较妥当的做法是:

  ◎表情严肃。(笑着讲话会让孩子以为你在和他开玩笑,减弱了家长的威严。)

  ◎语气坚定。(让孩子意识到你不是随便说说的。)

  ◎语速略慢于平时讲话速度。(语速太快不利于孩子理解家长的话,同时放慢语速也给家长留出了思考的空间。)

  ◎声音稍高。(但不同于吼叫。)

  ◎口齿清晰。(讲话含糊不清,影响孩子对指令的理解。)

  ◎可以蹲下身,拉着孩子的手或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视孩子的眼睛。(这个动作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专注在你身上,并稍稍感觉到压力。)

  注意,和孩子说话时,要避免让他产生被强迫的感觉。家长要努力营造一种严肃谨慎、略带张力、却又彼此尊重的谈话氛围。

  5.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选择,也不要使用询问的语气。

  有些家长为了表示民主和尊重,习惯用征询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如“把玩具收好,好吗?”家长内心真实意愿是“希望孩子收好玩具”。但这种问法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孩子是可以选择的——“好”或“不好”。当孩子选择了“不好”时,家长又会生气,责备孩子不听话。家长言和行的不统一,不但让孩子感觉混乱,也容易激怒他们。所以,和孩子说话时要避免使用会模糊并削弱家长立场的询问方式。如:

  ◎“你可以……吗?”

  ◎“你愿意……吗?”

  ◎“……样,好吗?”

  ◎“你能帮我……吗?”

  要语气坚定地直接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多使用下面的表达方式:

  ◎“请……。”

  ◎“你可以……。”

  “你可以……”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句式,既不专制又不纵容,它包含着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对孩子是很有效的。

  6.用尊重的心态对孩子进行规矩教育。

  要给孩子立规矩,首先得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爱和安全感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遵守家长定下的规矩。在这里,想先澄清两种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有些家长将尊重和安全感与对孩子有求必应画了等号。因此在管教孩子时总是束手束脚,就怕伤害了他。其实恰恰相反,有规矩、有边界的孩子才是最有安全感的。犹如行人过桥,如果桥上没有护栏,那么过桥时就会担心害怕,畏畏缩缩,唯恐掉下桥。如果桥上装有护栏,那么心里就安定多了,会抬首挺胸大步往前走。规则对于孩子就是桥的护栏,它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充足的安全感也会让孩子更有勇气去接受别人的建议,面对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正。

  误区二:有些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认为孩子就是要听从父母的,习惯高高在上,命令式地对孩子说话。一旦孩子反抗,就会愤怒、指责、挖苦、甚至打骂。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强势与压迫,逆反的心理会让他抵触父母的任何决定,亲子关系也会僵化。但如果家长将孩子当作一个需要平等对待的个体,尊重他,倾听他,允许他对你定的规矩有反对意见。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愿意去听从父母,去遵守规矩,也更容易获得自信和快乐。

  7.拒绝讨价还价,也无需过多解释。

  在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情时,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家长“磨”。哭、闹、哀求、耍赖、讨价还价,磨到家长投降或彻底爆发。不知不觉,家长丧失了和孩子对话的主导权,更别说达到引导孩子遵守规矩的目的。当孩子胡搅蛮缠时,家长可以怎么做呢?这时家长不妨“专制”一点,不要过多理睬孩子的闹腾,也无需过多的解释理由。比如吃饭了,孩子还闹着要看电视,家长可以直接关掉电视。孩子和你讨价还价或追问为什么不能看时,你只要告诉他“现在是吃饭时间”即可。

  8.让孩子复述你的指令或要求。

  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时常无法集中,或者你无法确认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你的意思,可以让孩子重复一下你的指令。

  9.站在旁边看孩子完成任务。

  在家长向孩子说完规矩或要求后,家长先不要急于走开。不用做任何事,只要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孩子即可。这个行为会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他们尽快完成任务。如果孩子想耍赖拖延,或要求你走开,家长可以不予理会,依旧看着他,或者简单说一句“你还没完成你的任务”。当孩子发现你并不会妥协离开,就会因为这种无形的压力开始按照规矩做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能大吼大叫,也不要逼迫孩子,否则会激化矛盾。无声胜有声应是这一步骤的最高境界。

  10.制定奖励和惩罚制度。奖励要适度,惩罚要及时,执行要到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后果体验是教会孩子守规矩的关键。

  家长完成了上述步骤,如果孩子还是不听那该怎么办?家长可以先给予一次警告。比如孩子答应关掉电视,却一直没有行动。家长就直接说:“我数到三,如果你还没关掉电视,我就帮你关掉电视。并且今天一天都没有电视看。”孩子遵守了,家长就及时表扬,给他正面的鼓励和肯定。若还是不愿遵守,事不过三,家长可以直接执行惩罚措施了。惩罚一旦开始实施,家长记住千万不要心软,不能妥协,不要和稀泥,规矩面前不能想着侥幸,也不能和孩子讲条件。鉴于此,在公布惩罚措施时,家长一定要慎重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如有些脾气火爆的家长气急会说“你再不关电视,我把电视给砸了!”这个惩罚就是无效的,白费力气的。因为很少有家长能做到真把电视给砸了。无法实现的惩罚,不但让孩子更加藐视规矩,也让家长的威信扫地。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恐吓,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体验到遵守规矩会让自己更快乐,从而愿意自觉去遵守规矩。

  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决定奖励和惩罚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避免对惩罚的抵触),通过行为监控表、积分表、任务单等来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矩的能力。

  教育学上有个“漏斗原理”,提醒家长要重视启蒙教育,从一开始就要给孩子定好标准和规矩。漏斗型教育认为,在孩子早期教育时,规矩应该多于自由。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律、自主能力增加,规矩反而要减少。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商议,说好需要遵守哪些规矩。决定好后,家长担任监督的角色,千万不要事无巨细,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唠叨,只需偶尔提醒一句即可。孩子越大,越会抵触家长的各种干预。有时孩子发脾气不是因为他们不愿守规矩,而是因为他们对家长有抵触情绪。磨蹭、不守规矩是他们抗拒家长指手画脚的手段。

  “聪明家长”在行动

  当冲突发生,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胡搅蛮缠,哭闹不休时,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反应。家长不妨自我判断一下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在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通常

  1.你的情绪反应是( )

  A.孩子一哭,心里会想“又要闹了”。情绪一下子变得烦躁、不耐、挫败、戒备。

  B.孩子哭了,会在心里暗示自己“我要保持冷静,事情是可以解决的”。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C.孩子一哭,你的心里就发慌心疼或烦躁不耐,只要孩子不哭什么都可以答应。

  2.你的躯体反应是( )

  A.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声音变大、语气生硬尖锐、气急败坏,有时甚至会讲出伤人的话。

  B.深呼吸保持冷静,尽量和孩子平视,语气保持平和,避免使用指责性语气。如果感觉到自己情绪失控,会先采取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

  C.心跳加快,头痛,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3.你对此刻孩子哭闹行为的阐释是( )

  A.孩子又开始任性不讲理了。

  B.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要了解实际情况。

  C.孩子都这样,等长大一点自然就好了。

  4.在处理孩子哭闹的过程中,你认为你的首要任务是( )

  A.压制孩子,不能纵容他,要维护家长的权威。

  B.引导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教孩子明白既要坚持自我,也要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C.先暂时满足孩子,让他停止哭闹,其他的可以慢慢教。

  5.你认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 )

  A.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就该听从父母的,父母都是为他好。

  B.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C.很少思考这方面的问题,通常以孩子的意愿为主。

  6.在和孩子制定规矩方面( )

  A.主要由父母制订,孩子嘴上答应,但实际行动上却很少能做到,成功率很低。

  B.会征求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旦和孩子规定好,一定会严格执行。

  C.忽略对了孩子规矩的教育。

  简析:

  A选项者多为易怒型家长。冲突发生时,容易和孩子进入敌对状态。在和孩子的“搏斗”过程中,不但家长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和挫败感,而且很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更加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孩子或许会因为家长的强势而妥协,但这种“改正”却是暂时短效的。此类家长处理冲突的模式通常是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

  B选项者多为冷静智慧型家长。冷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智慧。这类家长有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善于思考,并有较大的包容性。冷静可以让家长快速、准确地抓住孩子的问题,并客观地面对问题。冷静让家长遇到挫折会不弃不馁去寻找解决之道。冷静的家长也更善于自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家长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就是对孩子最有益的言传身教。或许短期内成效不明显,但家长若能坚持这种做法,亲子关系将会越来越和睦,孩子的幸福感也会更强烈。

  C选项者则大多为妥协型家长。“算了,这次答应你,下不为例”“好了,别哭了,给你去买就是”“好吧,好吧,这次依你,下次可不许再这样耍赖哦”之类的言语是妥协型家长的口头禅。这种解决之道看似两全其美:家长省心,孩子高兴,实际后患无穷。孩子习惯用哭闹来试探家长的底线,父母的妥协放任,半推半就,模糊了孩子的是非界限,滋长了他的任性妄为,导致他有恃无恐,视规矩如无物。当孩子习惯了家庭里的为所欲为,在进入学校,乃至长大处身社会,就会无所适从,处处受挫。很多孩子存在“家里横”现象——在家“小霸王”,出外“小鹌鹑”,这未尝不是对家长的一种警示。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