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批评,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有效批评,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在聚焦!
时常会看见一些让人心痛的新闻:杭州一个11岁的四年级女孩因为作业没完成被批评,从7楼跳下,不治身亡;淮北一个7岁的小男孩因为父亲的训斥,认为父母讨厌自己,所以离家出走;上海某中学一个13岁的男孩因家长被约谈受到批评,失联超过48小时……众人在惊叹惋惜之余,也会产生疑惑:“现在的孩子还能批评吗?还敢批评吗?”曾有家长哭泣着向我们求助,说孩子想自杀。家长怕得夜夜失眠,不知如何是好,唯有顺着孩子走。类似的情况不止一家:孩子太敏感,一批评就生气,火气比家长还大,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孩子说不得,一说就掉眼泪,稍微一批评,就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能一天不吃饭……这些都引得家长无奈叹息:现在的孩子惹不得!批评不得!
有话说!
其实,在惯常的生活习语中,批评就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它不同于指责,也不是抱怨。所以批评本身不包含任何贬义。和表扬一样,批评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之一。它作为一种教育和沟通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被使用到。批评与表扬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形影相随才能相得益彰,是教育的一个统一体。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只享受赞美声,而从来没挨过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是非不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毫无益处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也说:“为阻止错误行为而以奖励作为条件,简直就是一种贿赂。它暗示规则本身已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处罚并没什么错,只要公正合理即可。”批评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批评能够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批评能遏制孩子产生过度的虚荣心和傲慢感。同时,批评教育还是赞赏教育能得以发挥作用的强力保障。因为一味地表扬,只会让家长的赞赏变得毫无原则又廉价,失去了表扬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长远看,会给孩子带去许多的消极影响。
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在谈这门艺术之前,我们先来聊聊能让这艺术开花结果的土壤——爱和尊重。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提及孩子教育就离不开它。因为唯有爱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唯有尊重能带给孩子自尊感。安全感是构成孩子的自信以及对所有其他人的信任的源泉。自尊则是对于自我的了解和感受,是人的内心支柱。拥有健康良好自尊的孩子会对自己感觉满意,不指责,不挑剔,会在内心告诉自己:“我很好,只要我存在,我就有价值!”他们会更加的客观理智,更有爱心,更能包容。而自尊不强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害怕失败、逃避、没有规矩、自轻、情绪变化激烈、自负,要么过分虚荣要么过分自卑等。自尊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加强: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感觉自身的存在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时候。由此可见,那些无法接受批评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积极正向的关注和尊重。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正确传达自己的爱。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玩笑、捉弄、责骂、不尊重、不信任中一点一滴地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也逐渐成长为一个低自尊的人。想要孩子能够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培养一颗健康的自尊心很关键。而家长的关爱和尊重对此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批评要讲究方法,也要有明确的目标。怎样让家长的批评变得更有建设性、更客观、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呢?
一、每天花15~30分钟,更有效、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加强和孩子的沟通
要想让孩子接受批评,家长首先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的良性沟通模式。沟通是将一家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宝。清晰、有效的沟通是家长向孩子传递“爱的语言”的重要手段。良性的沟通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家长的批评就会多一份接纳和认可。很多家长,尤其是父亲,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疏于和孩子沟通。那么每天尽量匀出半小时,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是提升亲子亲密度,加强和孩子沟通的一种很好途径。这种陪伴可以是一起完成一份手工作业;听孩子讲他快乐或不快乐的事;静静地坐在一起看一会书;或是放声肆意地大笑玩闹……
二、用孩子能听懂的道理去批评孩子
讲道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是对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讲道理会让孩子更容易记住并接受,从而更可能按照家长的期望来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但和孩子讲道理又不同于和大人讲道理。德国早期儿童教育鼻祖卡尔·H·G·威特认为,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而不能强行向他们灌输某种高深莫测的东西。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比如你告诉一个孩子,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会找不到工作没饭吃。那么孩子对这个道理是无动于衷的。因为他无法理解“没工作没饭吃”是何种情景。但如果你告诉孩子,现在好好学习,成绩提高了就带他出去旅游一趟,那他一定能懂。所以,和孩子讲道理,要讲“孩子的道理”。
“孩子的道理”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与决定在今后对他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常有这样几种类别:
◎讲好处。告诉孩子做对的事和对的行为会给自己带去好事。比如:
“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你主动承认错误,这是有担当的行为,会让我以后更加信任你。”
◎讲坏处。告诉孩子做错事就要承担不好的后果。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有助于减少孩子错误行为的出现。比如:
“如果你总是乱扔东西,幼儿园老师会批评你,小朋友也不喜欢和你玩。”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玩具收好,那么我就会把它送给其他有需要的小朋友。”
这不是威胁或恐吓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他的不良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在讲坏处时,家长要适度,不能总说,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和反感。
◎讲爱心。告诉孩子他的言行不但对自己有影响,还会影响他人。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可以帮助他塑造良好的品德,如善良、关心、爱心、同情心、公平等。学会为他人考虑,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如:
“你帮我收衣服,让我好好休息,我觉得很感动。”
“嘲笑别人会让对方很难过很生气,是很没礼貌的一种行为。”
一定要多用道理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会让家长的批评更有理有据,更容易让人信服。但要提醒家长的是,切记不要讲空而泛的大道理,也不要将讲道理变成没完没了的“念经”“说教”行为。和孩子讲道理一定要简明、扼要、具体、切中要害,让孩子一听就懂。多和孩子讲正面的道理,强调积极的一面。
三、批评孩子要客观,就事论事。同时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积极纠正这种错误。卡尔·H·G·威特说:“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心服口服。”如何让孩子心服口服?家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事不对人。关于这点,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家长习惯在批评孩子时由点及面,无限扩大问题,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习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贴标签”。比如孩子作业没按时完成,家长常会骂:“你就是懒,不爱学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这不是批评,这是不实的指责,是家长情绪的发泄,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家长和孩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只有家长做到将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认真、冷静、客观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才可能谦虚用心地去倾听家长的批评和建议。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家长还要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在解释时,家长应要求孩子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这种解释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让批评变得更准确真实。家长也要有这个雅量和耐心去倾听孩子的理由,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调整自己的批评语言。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塞勒·塞维若所说:“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四、不要在情绪无法自控的情形下批评孩子
小军的妈妈被老师约见。老师告诉她小军不交作业还带头上课捣蛋。小军妈妈觉得很羞愧,心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烧。小军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忐忑地问:“我们老师和你说什么了?”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说:“没什么。老师说你上课虽然还捣蛋,但是次数减少了。”转身进了房间。小军妈妈觉得自己需要好好冷静一下,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第二天,妈妈把小军叫进书房,平心静气地对小军说:“老师告诉我你有两天没交作业,但那两天我记得你告诉我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是吗?”在妈妈平静温和的目光下,小军羞愧地承认了。“你这种说谎的行为让我很难过很生气。”妈妈加重了语气,严肃地说道:“但我从你脸上看到了愧意,相信你是知错了。不过你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接受惩罚。我会打你5下手心以示惩戒,然后再抄3张大字交给我。”对于老师的告状,小军妈妈作了不同的处理。批评了他撒谎的行为,对于相比以前有所进步的上课捣蛋行为,则还是以鼓励为主。
任何情绪失控下的教育都是对孩子的冷暴力。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或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影响。当家长有满腔怒气想要发作的时候,请先克制几分钟,想想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想想自己是孩子的榜样,这样你就能平静下来了。
同样的,家长批评孩子也不能随兴所至。同一个错误,家长情绪好,就轻轻放过;情绪不好,就严厉斥责惩罚。长此以往,孩子犯错就不会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而是去观察家长今天的脸色如何了。
五、好则表扬,错则批评,批评要及时
在这里,想和家长分享一种很有效的批评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操作,将步骤按序罗列出来。
◎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及时给出批评。(如果在公共场合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独立的地方。)
◎具体指出孩子做错了什么。
◎明确告诉孩子,他的这种错误行为给你带来的感受。(如生气、失望、伤心、愤怒等)
◎沉默几秒钟。(让孩子体验你的情绪,感受一定的压力。)
◎告诉孩子,虽然他的行为不对,但你依旧相信他,觉得他是好孩子。
◎用肢体语言,如拥抱、拍肩膀,或语言告诉孩子“我很爱你”。(传达爱的语言,是建立孩子健康自尊很重要的一步。它让孩子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难过,又能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批评完了,代表此事告一段落,家长不要再重提此事。(如果要接受相应的惩罚,那么家长监督执行即可。)
◎过后,若孩子想对你说些什么,请耐心倾听,虚心接受。
六、批评方式要因人而异
有些家长总是担心批评会伤害到孩子。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有助于帮助家长找到平衡。如果你的孩子外向、大大咧咧,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家长可以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如果孩子敏感多虑,家长婉言相劝会更妥当;如果孩子脾气暴躁好强,你说一句他顶十句,家长不妨用沉默对待他。塞勒·塞维若说:“犯错之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对于性格好强的孩子来说,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适度的沉默会引发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这种批评方式比强制谈心的效果会更好。
七、批评孩子时,学会用“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指出孩子的不足,每次指出不足不要超过2个”的表达方式
很多家长有这种现象,讲起孩子的缺点滔滔不绝,一旦要求说孩子的优点,马上词穷,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几个。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成天唠叨孩子的缺点是家长对孩子不信任、不满意的集中表现,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也导致孩子关起自己的耳朵,把家长拒之在心门之外。
八、恰当批评+后果体验,让孩子快速改掉坏习惯
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及时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非常重要。后果分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积极后果(如孩子表现好,奖励他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等)能强化孩子良好的言行。消极后果(如取消游戏时间等)则能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在体验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习、成长。要提醒的是这些后果必须是孩子在乎的,重视的或不愿经历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长记性”。
批评后面通常跟随的是消极后果。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家长批评完孩子后,合理恰当及时的惩戒可以促进孩子改进错误。如重新学习、取消所有权或活动权、面壁思过等。这里想重点澄清一下关于“打孩子”这一惩戒手段。
可以打孩子吗?这个话题一直颇受争议,也让很多家长困惑为难。尤其在中国,从古至今都奉行着“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心理学家拉泽莱尔关于人类对惩罚行为的研究表明:经常挨打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侵犯、抑郁、低自尊的行为。体罚的缺点在于被惩罚的行为并未被遗忘,只是被压抑了。但拉泽莱尔在回顾研究总结时补充道:如果满足以下几点,打孩子可能成为有效而无害的管教方式。1.不要太严重。2.要有控制,不要在愤怒的时刻打孩子。3.仅限2~6岁这个年龄阶段。4.要和讲道理相结合。如果家长能兼顾这几点,适当挨打也是让孩子进步的方法之一。
九、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明代学者吕坤在所著的《呻吟语》中提到“爱子七不责”。分别为“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大意是:在七种情况下,对孩子犯的错不要轻易责罚。分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孩子对自己的错感到后悔后,晚上睡觉前,吃饭的时候,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以及孩子生病的时候。
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并非姑息纵容孩子犯错。而是要顾及孩子的自尊。不少父母批评孩子时不分场合,将孩子的自尊和面子踩在了脚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不会接受家长的批评,还可能对父母心怀不满,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和父母对着干,甚至心生怨恨。严重伤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如果碰到家长必须制止的原则性错误,家长可以及时告知孩子这种行为不被允许,但不要当众严厉深究。
十、家长,你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比尔·盖茨的女儿在2岁自己穿鞋子时,对妈妈说:“妈妈,穿鞋子很困难。不过我最喜欢做困难的事情了。”为什么一个2岁小孩能说出如此积极的话?因为每天比尔·盖茨夫妻俩出门前都会和孩子说:“爸爸妈妈今天又要去挑战自己做困难的事情了。不过我喜欢做困难的事情!”孩子学会了父母的语言和态度。家长在抱怨孩子不接受批评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我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的?我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吗?做错事会诚心地说“对不起”吗?有没有总在饭桌上抱怨老板总是找茬批评自己……在我们要求孩子之前,请先做好自己。因为你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聪明家长”在行动
和孩子共同欣赏下面的心理两可图,引导孩子辩证地对待批评。
少女还是老妇人?
圆柱还是方柱?
参考答案: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得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人喜欢挨批评,接受批评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我们因为别人的批评心生不耐或芥蒂时,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批评。有这样一句谚语:恭维是盖着鲜花的深渊,批评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当我们尝试“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同时还能起到警示作用,督促我们改进不足。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