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记忆法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竞赛记忆法
在注意力、记忆力训练时,合理恰当的奖惩措施是一个很重要的调控杠杆。涉及奖励,很多家长会很为难,因为孩子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他们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愿花力气主动去争取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孩子会有这种表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不是今天探讨的重点。我们着重想指出的是这类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惊人共性:抗挫能力低、意志力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云:“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再好的记忆方法,如果无法激发孩子自己学习的渴望,他人费尽心思也枉然。
曾听人说喂养黄鹂是一件非常费心思的事情。由人工喂养的黄鹂缺乏大自然的历练,既不懂风雨也不懂鸣唱。虽能鸣叫,可却没有了原来的丰富韵律,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黄鹂叫声。所以擅养黄鹂的人,绝不会将黄鹂鸟关在自家的鸟笼里,主人会带它到茶馆、到公园,听同类此起彼落的鸟鸣声。这时,黄鹂便会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养鸟人此举是为了刺激黄鹂竞争的天性,训练它展露优美的歌声。若是没有竞争,这只黄鹂可能就终生喑哑了。
孩子也似黄鹂,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情绪会更加积极,记忆效率和质量也会明显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竞赛中的表现,帮助他们发掘自身优点,建立自信;同时发现不足之处,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改变。很多孩子表现得不愿参加比赛,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挑战、恐惧失败。这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输赢观念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竞赛记忆法可以说是记忆力训练和挫折教育的一种结合。只要使用得当,不但能在竞赛中激发孩子的潜能,提高记忆能力,而且孩子的自信心、抗挫能力、适应能力等情商因素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
竞赛记忆法,核心就是记忆时用比赛的形式帮助记忆。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记忆方法实用性不强,因为生活中能让孩子参加竞赛的机会实在是不多。平时有做不完的作业,就算学校举行比赛,如果老师不要求参加,孩子也是无法参加的。有这种观念的读者一定要转换一下自己的思路。因为恰恰相反,只要能抓住精髓,竞赛记忆法就是一种使用范围广泛并且效果显著的记忆好方法。建立“挑战”意识,就是这种方法的精髓所在。
9岁的小严很聪明,却非常懒散、任性,讨厌学习,对自己缺乏信心。刚参加训练时,他最喜欢和我们老师讲条件,动不动就说“我不要”、“我不会”、“要不这样”。观察了小严一段时间后,我们决定让小严参加团训,让小朋友间的互动带动他的训练积极性。团训的一大特色就是竞赛贯穿整个训练环节。老师会随时抽取内容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或许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许是你的课堂纪律,或许是刚才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或许是某个游戏等,只有始终专心投入的小朋友才能赢得比赛。
在运用竞赛记忆法时,想要使竞赛的意义最大化,训练者必须擅于把握竞赛的节奏以及参赛者的心态变化。怎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何保持良好的互动?比赛过程中,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怎么办?如果孩子因为失败情绪低落怎么办?竞赛会有输赢,如何将一些负面情绪转化成一种正面激励呢?处理好了这些问题,竞赛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接下去我们就以小严在第一次团训竞赛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为例,和大家一起分析。
这次训练中,总共进行了五轮比赛。
在自我介绍时,小严不愿开口,反而转身将脸埋进椅子里。嘴里叫着:“我不想说!”小严会有这种反应在预料之中。我们没有强迫小严,只是要求他帮老师一个忙作为不开口的代价。
“记住其他小朋友在自我介绍时说的内容。等会老师要提问,你告诉我他们答得对不对。万一老师记错了,你要纠正过来。”
听到可以不用自我介绍了,小严非常开心地答应了老师的要求,并认真地听其他队员自我介绍。其实小严的记忆力非常好。在提问的时候,我们故意留了很多漏洞让他来纠正。最后,我们问其他队员:
“这位队员把每个小朋友说的话都仔细记了下来,而且全部正确。你们说这个裁判厉害不厉害?”
“厉害!”
“那大家想不想更了解他?”
“想!”
被表扬的小严在其他队员的鼓动下,害羞地作了自我介绍。我们鼓励道:“我们进行比赛重点不是输赢,而是希望大家能在比赛的氛围下督促自己更努力地去解决某些问题。通过比赛不断地进步,这才是比赛的目的。所以对自己更有信心点,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在其他队员认真态度的影响下,小严也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投入,尤其在记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当这时,我们都会大力表扬一下。在穿珠子比赛时,小严的动作很慢,2分钟只穿了8颗,连其他队员的一半都没有到。出乎意料的,小严竟然主动提出再来一次,这次他想自己和自己比一次。在这场加出来的比赛里,小严2分钟穿了13颗,比第一次多穿了5颗。
从小严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每个孩子身上都隐藏着竞争的天性,只是有些表现明显,有些则被惰性或自卑压制了。很多家长习惯当面指责孩子不求上进,这种指责只会更加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妨将这种负面抱怨转化为正面行动,和孩子共同去探索建立正确竞争意识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每周举办一次“家庭竞赛日”就很不错。
选一个相对固定的日子作为每周的“家庭竞赛日”。在这一天里爸爸妈妈和孩子要互相比赛,然后选出冠军。比赛项目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商定,记忆力比赛、跑步比赛、速度比赛等都可以!
在竞赛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非常有效的。除了和他人竞赛,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一种“自我挑战”的精神,学会自己和自己比赛,时刻不忘要求“今天的我要比昨天好!”实践证明,拥有这种意识后,孩子再进行记忆力强化训练,进步是非常显著的。
小依,9岁,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老师反映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学习缺乏紧迫感。小依不大说话,喜欢发呆,动作非常慢,一首古诗常常一个小时也背不下来。问她记忆时在想什么,她说自己也不知道。针对小依的情况,除了尽量为她创造参与竞赛和集体活动的机会外,我们还要求她在每次记忆力训练时,做“自我竞赛”的监控。自我竞赛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记忆速度比赛
选择一段记忆材料,进行多次记忆,记录每次背诵的时间。看要经过几次才能完全记住。有没有一次比一次快。如例表:
二、记忆精确度比赛
准备复读机或录音笔,选择一段记忆材料,进行多次记忆,记录每次背诵时错误几处。看要经过几次才能完全记忆准确。如例表:
三、记忆容量比赛
选择数段不同的记忆材料(内容不同,但难度接近),规定时间。记录在相同时间里,背诵的记忆量有无不同。如进行30分钟的记忆训练,首先将30分钟等分成3个10分钟。每个10分钟记忆一段材料,时间一到立刻停下。最后比较一下,哪个10分钟记忆的内容最多(量的比较可以通过字数来确定)。如例表:
自我挑战的形式有很多,只要是能激起记忆的热情,激励孩子努力进取的就是好办法。小依曾经问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和自己比赛。您的孩子是否也会这样问您?当他们这么问时,您准备怎么回答?其实,除了和孩子讲竞赛对学习和记忆的益处外,不妨多和孩子分享一些关于自我挑战的故事。这会比纯粹的道理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奋斗的渴望!
时常使用竞赛的方式记忆或学习,让孩子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还能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有些孩子一到正式场合(如考试、表演等)就容易紧张,这和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关。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韧性,等等。在马斯洛的良好心理素质标准中有这么几条: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由此可见,优秀“心理素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在平时生活中不断养成的。而在竞赛中产生的氛围、情绪、行为等,都是很好的“练兵”机会。
记忆趣谈
有很多孩子迷恋电视,也有很多家长为了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会利用电视拴住孩子的注意力。电视成了孩子的亲密伙伴。这样会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名为“国民记忆力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要想拥有好的记忆力,必须少看电视多看书,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作品可以很好地改善记忆力。另外还可以多做些组词游戏、多多吃鱼。据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内恩斯·帕哈纳表示:“造成记忆力衰退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看电视也是这种负面因素之一。良好的记忆力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作为保证。”因此科学家们建议人们不要将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电视机前面,一天之内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样会让你变得更聪明一些。
不止如此,还有研究证明,电视容易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惰于思考,思维肤浅。电视里生动的图像的确比书籍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它却没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往往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播放的画面就改变了。这样时间久了就容易造成孩子不愿意动脑子的坏习惯。电视还会消磨孩子的意志,浪费很多宝贵时间。有的孩子因为看电视过多,对电视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对学习或其他事情变得漠不关心。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变得孤独,极有可能患上“电视孤独症”,严重的还会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当然,凡事不可以走极端。看电视过多会对孩子造成危害,但也不代表看电视完全是坏事。电视中的某些节目,如智力测验和新闻类节目都会对孩子智力产生正面影响,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看电视作为某一项娱乐活动存在,而不是孩子唯一的休闲方式。要让孩子控制电视,而非电视控制孩子。孩子看电视时,家长最好能陪伴一起看,对节目做些挑选。
您的孩子喜欢看电视吗?每天大约要看多久?赶快检查一下孩子的娱乐方式是否科学吧!
记忆之星小竞赛
1.家长和孩子共同思考创造“自我竞赛”的方法,并详细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下面这个故事,然后讲述给孩子听。
美国棒球界名人布兰琪·里奇,是一个令人毕生难忘的杰出人物。他曾担任圣路易士红衣队、布鲁克林道奇队以及匹兹堡海盗队的教练。他所撰写的《美国的钻石》是棒球运动的经典之作。
在庆祝布兰琪·里奇的棒球生涯五十周年晚会上,一名记者这样问他:
“您在美国棒球界纵横了半个世纪,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里奇皱起眉头回答道:
“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退休!”
虽然创造了众多佳绩,但布兰琪·里奇绝不认为这样就达到了所有的目标,他会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