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一句话问答录(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章

  更换理念

  一句话问答录(二)

  256.问:人是什么?

  答:人是感知体。

  257.问:人难道不是生命体?

  答:生命体就是感知体。

  258.问:生命体与感知体有什么不同?

  答:生命体是指存在状态,感知体是指存在本质。

  259.问:生命体概念与感知体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生命体独立存在于物质世界,感知体与被感知体一同存在于感知运动中,这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概念。

  260.问:人为什么一直使用生命体概念?

  答:因为人们一直用生命概念来解释人及生物的生存。

  261.问:用生命来解释人及生物对还是错?

  答:错,人及生物生命现象的本质是感知,正确解释应该是感知体。

  262.问:将人及生物解释为生命体会有什么问题?

  答:由此解释产生生命伦理,而生命伦理决定生存形态,这种解释祸患无穷。

  263.问:生命伦理有什么祸患?

  答:生命体之间的竞争、生存资源的抢夺、丛林法则的产生皆源于此理。

  264.问:生物及人应该解释为什么?

  答:应该依存在本质解释为感知体,由此产生感知伦理。

  265.问:感知伦理和生命伦理有何不同?

  答:感知伦理以感知为存在基础,生命伦理以生命为存在基础,两个基础上会建立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266.问:人能离开生命吗?

  答:不能,生命是感知主体,是感知的必备条件。

  267.问:生命观念对人有什么不好?

  答:人有了生命观念的负载,必忧生死,必生自私,必患得患失,必不能纯粹地生存,必得不到愉悦的感知。

  268.问:难道人可以放弃生命意识?

  答:必须放弃,以感知解释人的存在,会使人获得更好的更为本质的生存。

  269.问:感知生存可行吗?

  答:当然可行,感知理论取消了现存所有的矛盾,完美容纳一切存在,是人类生存最圆洽的理论。

  270.问:感知理论是不是一种主观意识?

  答:不是,感知理论源于世界本质的存在,不是谁的主观意志。

  271.问:感知理论科学吗?

  答:不但科学,而且将改变科学,使科学从此不再盲目。

  272.问:人有可能从生命立场转变到感知立场吗?

  答:有难度,人居于生命立场数万年,要放弃确实不易,但感知理论一旦出现,人没有理由不接受。

  273.问:感知理论能很快说服人吗?

  答:也许不能,但一定不需要太久,因为人已经等待得太久。

  274.问:感知伦理会颠覆生命伦理吗?

  答:肯定会,人的思辨能力和智慧能力会帮助人卸下生命的重负,并否定生命中心理论。

  275.问:难道生命观念成了万恶之源?

  答:起码可以确定为私有之源和罪恶之源。

  276.问:难道可以否定生命的正义性?

  答:是否定生命观念中的非正义性,重建感知生存观念的正义性。

  277.问:人与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答:生命是感知的居所,人珍惜生命,但并不以生命存在为目的。

  278.问:人为什么绝不愿意放弃生命?

  答:因为生命就是一切存在,放弃生命就放弃了一切。

  279.问:感知者与感知是什么关系?

  答:感知者与感知是一体的关系,不可分割,感知在,感知者就在,感知不在,感知者不会存在。

  280.问:生命者与感知者有什么区别?

  答:生命者拥有一切存在,感知者被感知存在所拥有。

  281.问:生命与感知有什么不同?

  答:生命拥有存在,存在拥有感知。

  282.问:人愿意做生存者还是做感知者?

  答:之前做苦难深重的生存者,之后做自在愉悦的感知者。

  283.问:人不愿意脱离生命者角色怎么办?

  答:死亡会作了结。

  284.问:人作为感知者会有死亡吗?

  答:存在现象大致相同,但释义完全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285.问:拥有一切和感知一切有什么不同?

  答:拥有之后是失去,感知之后是获得,生命者终将失去一切,感知者一直获得存在。

  286.问:之前为什么无人意识到生命观念的问题?

  答:有所质疑,但并不彻底。

  287.问:之前的生存智慧有问题吗?

  答:生存智慧强化生命观念,并将生命置于矛盾和各种危险之中。

  288.问:感知理论能解释生存的所有现象吗?

  答:能,生存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感知的需要。

  289.问:达尔文的生命进化论错了吗?

  答:错了,生命进化应改为感知进化。

  290.问:生命是进化的推动力错了吗?

  答:错了,感知才是进化的推动力。

  291.问:生命的欲望来自哪里?

  答:来自于无限的感知需要。

  292.问:生命是有限的吗?

  答:生命是有限的,感知是无限的。

  293.问:生命是内在还是外在的?

  答:生命是内在的,感知是外在的。

  294.问:生命的边界在哪里?

  答:生命的边界是感知,感知的边界是存在。

  295.问:需要改变生命的定义吗?

  答:原有定义根据物种的形体结构及活动现象而下,应该根据物种的感知属性即感知的方式方法而下,这才是存在的本质。

  296.问:感知理念可以改变什么?

  答:感知理念重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知理念改变存在的根本属性,感知理念彻底改变世界。

  297.问:人能够遵从感知理念吗?

  答:盲目的人没有其他可靠的理念可以遵从,感知理念以其可行性和可靠性逐渐说服每一个人。

  298.问:人怎么才能接受并遵从感知理念?

  答:知悉感知理念,逐渐获得感知利益及良好的体验,最后全面接受和遵从感知理念。

  299.问:人遵从感知理念后是什么感觉?

  答: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300.问:遵从感知理念怎么开始?

  答:从放弃开始,从不要什么开始,从不做什么开始。

  301.问:感知理念是一种创新吗?

  答:不是,感知理念是一种彻底的回归,让人重归存在本质。

  302.问:每个人都会感知吗?

  答:人的感知能力不一样,得到的感知结果也不一样,人并没有专门注重、学习或研究过感知的方式方法,所以大多数人的感知能力尚处于本能及初级阶段。

  303.问:感知是一门学问吗?

  答: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人的第一需要,是存在的根本。

  304.问:人能够获得需要的感知吗?

  答:人得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感知,再尽力去实现它。

  305.问:人平常在进行感知吗?

  答:无一刻不在感知,但只把感知作为生活的过程与内容,人还缺乏感知的自觉性。

  306.问:感知不是生活内容是什么?

  答:感知就是生活的目的,感知并不服务于别的目的,人应该注重于所有的感知结果,而不是将感知活动仅用于完成生活的过程。

  307.问:人在生活中以什么为目的?

  答:人一般有很复杂很具体的生活目的,而感知活动大部分用于实现各种目的的过程,感知的结果大部分被生活目的和内容所遮蔽,感知被人作为功能性应用。

  308.问:人应用感知达到什么目的?

  答:人应用感知作为手段和过程服务于生活中各类具体的目的,忽略了感知才是最终的目的。

  309.问:是感知服务于生活?还是生活服务于感知?

  答:生活是感知活动的现场,人从生活中获得各种感知,生活是过程,感知是结果,过程就是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

  310.问: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答:无论生活在完成些什么,生活的唯一目的还是使人获得最终的良好感知。

  311.问:生活的过程就是感知的过程吗?

  答:对,感知的过程就是在生活。

  312.问:感知的实质意义是不是获得、拥有和享受?

  答:获得、拥有和享受是以生命利益过滤后的感知,是以生命意识进行的选择,是以主观意志为根据的感知提取物,这些选择性提取物占感知内容的一小部分,人的大部分感知被忽视被放弃,而这被无意识放弃的感知正是存在的全部构成。

  313.问:人只选择了小部分感知内容,无意识中放弃了大部分感知内容吗?

  答:对,这些没有被主动意识到的感知内容仍然被动地进入人的感知,并从多方面影响到人的存在,且直接生成感知结果,所以,人的存在并不只是主动选择的内容,这就是人的综合存在仍然是被动的主要原因。

  314.问:人能避免不想接受的感知内容吗?

  答:人一直在这样做,但那些内容仍然存在,只是换个形式又进入了人的感知,避免不是消除不想接受感知的最终办法。

  315.问:人能选择感知内容吗?

  答:可以选择,但无法不感知到你不愿感知的内容,感知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难以分割。

  316.问:人怎样能拥有良好的感知?

  答:局部的个别的感知是暂时的和权宜的,良好的感知必须整体实现,是存在综合性的、全面的、完善的愉悦感知。

  317.问:人缺乏感知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答:人只以生命利益选择感知内容,这就使人失去了整体的存在。

  318.问:感知的内容包括什么?

  答:包括全世界,一切存在无所不包。

  319.问:人能够拥有全部的存在吗?

  答:能,放弃生命狭隘的观念,感知就是全部存在。

  320.问:怎样建立感知自觉性?

  答:确立感知理念,建立感知意识,经营感知存在,实现感知目的。

  321.问:感知理念是换代性思想理念吗?

  答:是换纪元理念,感知理念将全面替换生命理念,这是人类两个纪元的更替。

  322.问:施行感知理念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吗?

  答:不是,是不动声色的漫浸式变化,是无为式的取消,是趣味和关注点的悄然转移,是解放与自由的逐渐实现,是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变化。

  323.问:感知理论如何能成熟?

  答:要依靠全人类的智慧和努力。

  324.问:感知理论何时能完善?

  答:在存在中修正,在实践中完善。

  325.问:这之前什么思想与感知理念相似?

  答:至今未有过相似理论,只有“道”与“逻各斯”相近于感知法则。

  326.问:为什么所有的思想家都与感知理念相去甚远?

  答:受思想起点、生存环境、条件所限,也是时候未到。

  327.问:现在是产生感知理论的时候吗?

  答:人类以一个纪元来证明生命理念的局限和错误,下一个纪元不能重蹈覆辙,是时候诞生感知理论了。

  328.问:人们对感知理论的出现有何反应?

  答:人们开始对这个不陌生的词却怪异的用法感到诧异,进而对感知理念对人类几乎全部已有观念的颠覆感到震惊和愤怒,再而对感知理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感到怀疑,但是对感知理念的某些观点感到认同和窃喜,开始对感知理念对存在的解释感到理解,进一步对感知理念的实践抱有希望与信心,最后对感知理念给予生存的改变感到振奋,终于全面接受和实行感知理念。

  329.问:对人们接受感知理念的信心从何而来?

  答:因为再也没有任何理念能比感知理念更圆洽和更完善。

  330.问:感知理论与生命理论是什么关系?

  答:感知理论是生命理论的更换版本,感知理论完美兼容生命理论。

  331.问:生命理论与感知理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点?

  答:两个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不同,一个根据生命现象,一个根据存在本质。

  332.问:生命理论与感知理论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两者都是人对于存在的解释。

  333.问:感知理念最明确的效果是什么?

  答:改变人与存在的关系,改变人与人的关系。

  334.问:感知理念带给人类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答:人从疑惧苦痛的生存改变为轻松愉悦的生存。

  335.问:感知理念是不是另一个乌托邦?

  答:感知理念不是一种幻想,是一种生存立场与理念,它引起的变化尚不明确,只有推测和预想。

  336.问:感知理念是不是人与存在搏斗的继续?

  答:恰好相反,是人与存在和解并合为一体。

  337.问:感知理念与生命理念有多大差异?

  答: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两种不同的生存形态。

  338.问:人类有可能作出巨大的改变吗?

  答:与几千年前相比,人类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但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并未作本质上的改变,感知理念让人从本质上改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

  339.问:谁来推动人类作出巨大的改变?

  答:永不衰竭的感知欲生成的感知力会推动一切达到完善的存在,这是不可阻挡的进化里程。340.问:放弃了生存意识人还拥有什么?

  答:人将拥有更宽广更完善的感知意识。

  341.问:难道人的生命不再宝贵吗?

  答:作为感知活动的必备条件和资源,人的生命更加珍贵。

  342.问:难道人不再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吗?

  答:升级为对生命的感知负责,比对生命负责更具体、更落实、范围更大、要求更多、层次更高。

  343.问:人要对自己生命的哪些感知负责?

  答:对生命的所有感知负责,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有存在的事物都进入人生命的感知范围,感知的范围就是人的生命范围,都和人息息相关。

  344.问:人的生命有感知范围那么广大吗?

  答:对,感知就是生命,经营好感知就是经营好自己,感知才是人本质的存在。

  345.问:人愿意用感知概念来替换已有的生命概念吗?

  答:看这两个概念谁对人更有利,谁更利于人的生存。

  346.问:感知概念替换生命概念对人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换了一处居所,换了一个世界,换了个不同性质的人的本身。

  347.问:原有的伦理、道德、逻辑、秩序都不要了吗?

  答:对,感知理念要重新建立相应的伦理、道德、逻辑、秩序等意识形态,新纪元将焕然一新。

  348.问:新纪元的存在是什么形态?

  答:不可思议但可以想象。

  349.问:人类新纪元需要等待多久才开始?

  答:曙光乍现,具体时间得去问那些预言大师。

  350.问:人认识感知理论以后最初的行为是什么?

  答:轻拥有,重感知,将生活去目的化,将一切现在化和感知化。

  351.问:人认识感知理论以后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答:放弃拜物,淡化生死,共享感知,自私为愚,爱恨为耻,没有真假,不论美丑,天人合一,人人相愉……

  352.问:感知理念会改变人与存在的关系吗?

  答:人从向存在求取生命,变为存在就是生命,生命的实质不再是自己活着,而是存在因为自己在感知而存在着,感知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人的生命,这才是人生圆洽的逻辑。

  353.问:生命是内在的,感知是外在的,二者能相同吗?

  答:对,正因为如此,人将感知作生命,会开启全新的感知逻辑模式。

  354.问:人能将感知作生命吗?

  答:其实生命就是在感知,是被生命观念限制着的感知,是极不自由极狭隘的感知。

  355.问:人用生命去感知与人用感知作生命有什么不同?

  答:大不相同:用生命去感知,生命是感知内容的过滤器;用感知作生命,无限感知的内容构成生命,这是两种品质的存在,高下立分。

  356.问:生命可以赋予不同的概念?

  答:对于人的精神认识,生命观就是一堆概念的组合。

  357.问:生命观念的能量有多大?

  答:已经造出一个世界,足以再造一个世界。

  358.问:观念与世界是什么关系?

  答:人的世界就是观念的投影,改变世界还不如改变观念。

  359.问:人生观是怎么形成的?

  答:出于生存本能,产生于生命表象,是生命生存伦理及初级世界观的必然产物。

  360.问:人类各个人生观有什么差异?

  答:有设定目的的不同,但无本质差异,都出自于生命观。

  361.问:人的三观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三观联动。

  362.问:人的三观出自于何处?

  答:出自于生命立场。

  363.问:人的三观有什么不同?

  答:有各个派别与各种解释以及各种差异,没有本质的不同。

  364.问:三观起什么作用?

  答:三观决定人是什么人,三观决定世界是什么世界。

  365.问:改变人的三观就会改变世界吗?

  答:对,统一的改变人的三观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366.问:能将所有人的三观都统一起来吗?

  答:至今没有任何理论和任何人能实现这个目标。

  367.问:人为什么创造了许多对立的理论?

  答:因为没有一种理论是确定可靠的和能够说服对方的。

  368.问:人的三观有必要实现统一吗?

  答:终将统一到存在的本质上,本质是不可违背的。

  369.问:存在有本质吗?

  答:存在有唯一并且完善的本质。

  370.问:人能够发现并真正认识存在的本质吗?

  答:人终将归于存在的本质。

  371.问:存在的本质在变化吗?

  答:存在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唯有本质永恒不变。

  372.问: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答:是存在的方式与规则,就是感知的方式与规则,感知是对这种方式与规则的命名。

  373.问:对这种方式与规则还有更准确的命名吗?

  答:没有,除非另造新词。

  374.问:本质是唯一的吗?

  答:本质是唯一的,解释却是多样的。

  375.问:感知是不是存在本质解释之一种?

  答:是的,但没有超过感知的解释,没有比感知更圆洽的理论。

  376.问:圆洽是什么意思?

  答:能洽所有之理,无理不洽。

  377.问:人的统一是方法问题吗?

  答:不是,是本质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上达到统一。

  378.问:怎么认识并达到人的本质?

  答:回到本质的感知,感知相通,感知之间无边界。

  379.问:感知相通有什么意义?

  答:生命难以相通,感知则是无限通道,感知通达并连接每一个人,人在感知中实现共同。380.问:感知是人际超级通道吗?

  答:是人本相通之道。

  381.问:感知怎么相通?

  答:分享感知,共享感知,互享感知。

  382.问:感知与利益是什么关系?

  答:感知就是一切资源、财富和利益,并不只是指物质。

  383.问:物质不是根本的利益吗?

  答:错,这是人解不开的物质情结,所有良好的感知都是人的利益。

  384.问:有不好的感知吗?

  答:有,不好的感知就是感知规则在判决,人应该服从判决,而不是对抗判决。

  385.问:哪些是不好的感知?能举例吗?

  答:疾病、天灾、人祸都是不好的感知,背后都是感知规则在起作用。

  386.问:人生病也是感知的原因吗?

  答:是的,人生病就是感知运动失衡导致感知系统功能性紊乱,比如精神感知压迫生理感知机能导致疾病产生。

  387.问:精神感知与生理机能是什么关系?

  答:生理机能是应人的本能感知需求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感知是后天生成的额外负载,精神感知的激烈运动使生理机能不堪重负,因此人会生病。

  388.问:精神感知是人独具的吗?

  答:所有感知体中唯有人具备精神感知能力,所以人是最独特最高级的感知体。

  389.问:精神感知是生命进化的必然产物吗?

  答:不是,生命不一定进化出精神感知。

  390.问:人的精神感知有什么作用?

  答:扩大感知范围、加大感知强度、改变感知角度,增加感知层次。

  391.问:人的精神感知有什么坏处?

  答:制造人的自我与生存理念,分离感知与存在的整体性,使人的生存脱离存在本质。

  392.问:应该怎么看待人的精神感知?

  答:精神感知创造了人和世界,使人感知到感知,也使人脱离本质的感知,既创造了存在,又让人进入存在的困境。

  393.问:人应该怎么对待精神感知?

  答:应用精神感知,质疑(反思)精神感知,修正精神感知。

  394.问:用什么修正精神感知?

  答:用感知的本质规则,也就是道的法则。

  395.问:人是否有觉察精神感知带来的问题?

  答:没有,人只会为精神感知的成果骄傲,并未考虑过要理性节制精神要求,更没有追问精神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人类应了这个逻辑:成也精神,败也精神。

  396.问:是不是精神本身倒成了精神的盲区?

  答:正是,人们只知道一方面精神有助于自己,没认识到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害于自己。

  397.问:人类的精神问题很严重吗?

  答:十分严重,人的一切存在几乎都是精神存在,人只能隔着精神生存。

  398.问:精神已经不能使人有纯粹的存在吗?

  答:是这样,精神架空了人的本质性生存。

  399.问:人还能离开精神生存吗?

  答:早巳经不能,人必须在精神条件下生存。

  400.问:精神怎样左右人的生存?

  答:生成各种认识、理念和思想来包装存在。

  401.问:存在是人的精神包装过的事实吗?

  答:对,世界是精神事实的总和,不是客观事物的总和。

  402.问:精神事实是事实吗?

  答:是事实,但是是随精神变化的事实。

  403.问:还有本来的存在事实吗?

  答:对人已经没有,对于其他生物,存在就是本来事实。

  404.问:人的存在已经不是本来的事实对吗?

  答:对,人已经离开本来的存在很远,人早已迷失在自己的精神感知中。

  405.问:精神到底是什么?

  答:精神就是感知,是抽象的感知,是超越了感知体本能感知的感知,是人用语言创造的高级感知方法。

  406.问:精神感知具有什么特性?

  答:精神感知将感知信息内容进行对象化和符号化处理,具有抽象性、概念性、虚拟性和人的主观性。

  407.问:精神感知的利与害是什么?

  答:精神感知方法使人获得更多、更广、更深的感知内容,但精神感知使人迷失自己,不过精神感知又使人有觉悟的可能。

  408.问:人怎么觉悟?

  答:认识一切存在的本来,回到一切存在的本来。

  409.问:人应该放弃精神感知吗?

  答:不可能,也不应该,人只能通过精神感知来穿越精神感知的迷雾,到达本来的感知存在。410.问:认识是什么?

  答:认识是精神的产物,是人对感知信息的对象化、符号化和概念化处理的过程和结果。

  411.问:本能感知与精神感知有什么区别?

  答:本能感知为整体性感知运动,精神感知将感知运动分离成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将存在对象化是精神感知的主要特征。

  412.问:本来存在与精神存在有什么区别?

  答:本来存在是整体存在,存在就是本体,精神存在是拥有存在,存在是精神的对象,精神是本体。

  413.问:人与精神感知是什么关系?

  答:人创造了精神感知,精神感知创造了人。

  414.问:人的自我与精神感知是什么关系?

  答:精神感知创造出人的自我,自我以精神感知存在。

  415.问:自我是什么?

  答:精神感知的中心和总和。

  416.问:自我就是我吗?

  答:不是,我是本能感知的中心和总和,也是本能感知和精神感知的中心和总和。

  417.问:我和自我是什么关系?

  答:从属关系,自我属于我,我是自我的后台。

  418.问:我和自我有什么区别?

  答:我是未经对象化、符号化和概念化的感知意识流,自我是对象化、符号化和概念化的精神感知意识。

  419.问:我和自我是怎么产生的?

  答:我是先天的,是存在的本来,自我是后天的,是精神感知的产物。

  420.问:我和自我分别是什么存在形态?

  答:我是感知体的共同感知方式,我是生物共有的,自我是人个体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我。

  421.问:我和自我对于存在有什么不同的关系?

  答:我就是存在,存在就是我,我与存在是一体关系;自我对于存在对象有选择关系,有真假、善恶、美丑、对错、好坏……等种种具体的判断与区别。

  422.问:我和自我有矛盾冲突吗?

  答:有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个人就是矛盾体和冲突现场,人的本体和精神分裂已久,人常常因此无所适从。

  423.问:人的日常行为以我为主还是以自我为主?

  答:以自我为主,人至今缺乏我的自觉性,我被自我完全遮蔽。

  424.问:我怎么存在?

  答:尽管自我占据了人,我仍然是本质的存在。

  425.问:我怎么表达存在?

  答:人感知的最终结果归结于我,人感知的最初的愿望出自于我;人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我就是人不变的存在;人此生此世是我,人生生世世都是我;我是我,他是我,人人都是我。

  426.问:我在哪里?

  答:我在所有生物,人一开始是我,逐渐变为自我,最后仍然归于我。

  427.问:人怎能有我的自觉性?

  答:排除自我,回到本来。

  428.问:人还能回到本来吗?

  答:本来是人永恒的出路,别无他路,人回到感知就可能回到本来。

  429.问:我和自我有合为一体的可能吗?

  答:完全可能,本能感知和精神感知合二为一就是可能。

  430.问:本能感知和精神感知怎么相合?

  答:以感知的觉悟为前提,人的感知相汇、相通于同一目的与意义之下,相融于本质的存在之中。

  431.问:什么存在是合理的和本质的存在?

  答:感知是检验存在的唯一标准,最终的感知结果就是对存在合理与否的最后判断。

  432.问:人怎么得到感知的最终结果?

  答:本能感知和精神感知都是感知过程,人的本质存在就是最终的感知结果。

  433.问:用什么来检验感知?

  答:存在的形态就是检验感知的唯一标准,存在证明感知过程的正确与否。

  434.问:精神感知的对象是什么?

  答:是事物与他人。

  435.问:他人是什么?

  答:他人是我的映像,他人是我的存在。

  436.问:他人是谁?

  答:他人即我,每个人都是他人。

  437.问:他人有什么存在意义?

  答:除了生命繁衍、传承的意义以外,人必须依赖他人生存,一个人的世界不能成立。

  438.问:个人与他人是什么存在关系?

  答:个人给予他人的,就是人所遭遇的;他人是什么地位,人就是什么地位;人对他人的态度,就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形态。

  439.问:与他人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人所处的根本生存形态。

  440.问:他人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我的遭遇。

  441.问: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理性的吗?

  答:非理性,人与他人没有建立起理性关系,人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人。

  442.问:有“他人即地狱”之说吗?

  答: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指出人与人的关系状态,说明情况是严重的。

  443.问:人为什么要防范他人?

  答:因为他人成为人生最大的威胁,这是人的生存竞争模式所致。

  444.问:人与人的生命利益是对立的吗?

  答:用生命观念解释人的存在,对立就在所难免。

  445.问:人与人可以不对立吗?

  答:本来不对立,人的生命理念制造了对立。

  446.问:人的对立造成什么影响?

  答:影响到人的生存核心理念,影响到人类文明形态,影响到存在秩序的建立。

  447.问:人与人的关系造就了人类史吗?

  答:不错,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斗争史,人与人的斗争超过人遭遇的所有自然灾难。

  448.问:人是人最大的敌人吗?

  答:人面临的最大的危险来自于人,人最可怕的是人。

  449.问:人能够一劳永逸地解除人的对立关系吗?他人可能不再是威胁和危险吗?

  答:这之前不能,已有的任何存在的理念都只是弥合与修补性措施,包括人性的产生对人的关系有某种弥补,但生命的独立存在意识使人不能无条件相通,人的本质是自利的,人有利益就永远有分歧。

  问:爱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良方吗?

  答:不是,爱的选择性加剧了人的竞争性与排他性,爱的本质是自私的。

  450.问:未来人与人的关系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吗?

  答:有,以感知观念取代生命观念就是可能的解决之道。

  451.问:在感知理念中,他人是什么?

  答:他人是存在本身,他人是感知利益,他人是愉悦的来源。

  452.问:感知不能离开他人吗?

  答:人除了感知事物,主要是感知他人,他人构成感知存在的本体。

  453.问:感知存在消除了人与人的冲突吗?

  答:没有冲突的理由和动力。

  454.问:生存资源的争夺如何解决?

  答:没有生存资源,只有感知资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根本的改变,而感知资源是分享、共享和互享关系,没有生存资源的独享关系。

  455.问:他人变成感知资源了吗?

  答:对,感知理念改变了他人的属性,他人不再是竞争的生命体,他人是必需的感知对象和感知资源。

  456.问:人不再互相争斗和互相残杀了吗?

  答:理所当然,生存关系的本质改变使人与人完全无限相通,所有人成为相互弥补的一个人,人类的斗争史成为遥远的历史。

  457.问:人的这种感知关系符合道的本义吗?

  答:正是道的本义。

  458.问:道的本义是什么?

  答:好就是道,道就是好。

  459.问:他人之道是什么?

  答:他人之道就在我。

  460.问:我之道呢?

  答:我之道在他人。

  461.问:他人有什么秘密?

  答:打开他人之门就是通达天堂之路。

  462.问:天堂在哪里?

  答:天堂选址于人与人之间。

  463.问:人怎么构建天堂?

  答:他人的世界就是天堂的地址,你在这地址上建什么天堂,你就有什么天堂,你享有的天堂是自建的。

  464.问:自建天堂是什么含义?

  答:天堂是自建的,也是自享的,你建什么天堂,你就享有什么天堂。

  465.问:人能把自己建成天堂吗?

  答:人能把自己建成他人的天堂,人不能把自己建成自己的天堂。

  466.问:是不是人应该相亲相爱?

  答:不是,人都是自己,自己与自己不是相亲相爱的关系,是一体的各个存在,是互相存在关系。

  467.问:互相存在是什么状态?

  答:你是我的存在,我是你的存在,每个人都为感知相连共存。

  468.问:要为这种共存建立新理念吗?

  答:对,要建立感知共存新伦理,要建立感知世界新秩序,要建立感知存在新逻辑。

  469.问:这一切的改变可能吗?

  答:人类以数千年的生存史证明了不该这样生存,人类付出的代价应该得到补偿,人类的劫难应该结束,人类已经准备好了基础条件,纪元性的更迭即将开始。

  470.问:新纪元是什么形态?

  答:表象是人们理想的模样,内在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形态,是人们设想的天堂的高级版。

  471.问:新旧纪元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人们不在生死的胁迫下生存,人人过着愉悦的感知生活。

  472.问:愉悦就是快乐吗?

  答:涵义完全不同,快乐是个体的、局部的和暂时的,愉悦是整体的、全面的和永久的,两者的属性和意义有根本的不同。

  473.问:愉悦是什么?

  答:愉悦就是良好的感知存在,所有事物各得其所。

  474.问:新纪元靠什么来开启?

  答:感知理论形成的感知理念。

  475.问:感知理论何在?

  答:正在构建中,完成需要集合全人类的智慧与决心。

  476.问:感知理论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完善性和可行性,还与各种机缘有关,特别是传播状况,最根本的是与人们内心愿望的契合程度。

  477.问:感知理论取得成功的最大保证是什么?

  答:取决于人们需要它的强度和理解它的程度。

  478.问:感知理论何时见到效果?

  答:一旦出现并被接受就会有效果。

  479.问: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改变人们的三观。

  480.问:人的三观会轻易被改变?

  答:不会,被颠覆的三观有艰难的重建过程。

  481.问:感知理论主要试图改变什么?

  答:改变人,改变人的存在观念。

  482.问:感知理论能改变什么?

  答:能改变整个世界。

  483.问:新的世界有新的上帝吗?

  答:从来没有上帝,如果有,就是人的感知。

  484.问:感知至高无上吗?

  答:感知从始至终,至高无上。

  485.问:感知就是一个概念,怎么至高无上?

  答:感知概念至高无上。

  486.问:怎么证明感知概念至高无上?

  答: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证明其至高无上。

  487.问:感知方式对于人有什么根本意义?

  答:人创造了感知世界,人享受着自己创造的感知世界。

  488.问:世界的存在对人有什么意义?

  答:人享受着世界的存在。

  489.问:人以什么方式享受世界?

  答:以感知的方式。

  490.问:人一直在享受世界吗?

  答:没有,人一直在背负世界、猜疑世界、征服世界和改变世界。

  491.问:世界到底是谁的世界?

  答:人一直把其认作客观世界或者上帝世界,其实是人的世界,人感知的世界。

  492.问:客观世界、上帝世界和人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答:本质不同,与人的关系不同,主人的属性不同。

  493.问:三个不同的主人决定世界三种不同的属性吗?

  答:对,客观决定世界的未知属性,上帝决定世界的主观属性,人决定世界的感知属性。

  494.问:不同的属性就有不同的世界吗?

  答:当然,世界的属性不同,存在方式就完全不同。

  495.问:哪种属性对人有利?

  答:客观属性和上帝属性已经用了数千年的时间作证明,接下来的时间将证明感知属性。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