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取舍

  我将试着把流传下来的名家名帖梳理一下,分析一下其中既美且善的例子,也指出其中的瑕疵,这样取舍明确,时代发展的脉络基本可以看清了。

  苏、米之迹,世争临摹,予独哂为效颦者,岂妄言无谓哉!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秾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皆缘天资虽胜,学力乃疏,手不从心,藉此掩丑。譬夫优伶在场,歌喉不接,假彼锣鼓,乱兹音声耳。夫颦一也,西子以颦而加妍,东施效之而增丑,何哉?西子明眸皓齿,光彩射人,闺情幽怨,痛心攒眉,凄凄楚楚,可悯可怜,是知颦乃其病,非其常也。使其馆娃宫中,姑苏台上,恹恹闷闷,蹙锁蛾眉,夫差岂复见宠也。东施本无丽质,妄自学其愁眉,反见陋媸,殊可憎恶。临拟之士,取长舍短,岂非善学者哉?抑自周秦以后,逸少以前,专尚篆隶,罕见真行。简朴端厚,不皆文质两彬;缺勒残碑,无复完神可仿。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试举显名今世、遗迹仅存者,拔其美善,指其瑕疵,庶取舍既明,则趋向可定矣。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险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孟頫得其温雅之态,然蔡过乎妩重,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苏轼独宗颜、李,米芾复兼褚、张。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择长而师之,所短而改之,在临池之士玄鉴之精尔。

  陆友仁研北杂志云:蔡君谟摹仿右军诸帖,形模骨肉,纤悉具备,莫敢逾轶。至米元章始变其法,超规越矩,虽有生气而笔法悉绝矣。予谓君谟之书,宋代巨擘,苏、黄与米,资近大家,学入傍流,非君谟可同语也。朱晦翁亦谓字被苏、黄写坏,并笔法悉绝之言,两语皆刻矣。数公亦有笔法,不尽写坏,体格多有逾越,盖其学力未能入室之故也。数君之中,惟元章更易起眼,且易下笔,每一经目,便思仿模。初学之士,切不可看。趋向不正,取舍不明,徒拟其所病,不得其所能也。米书之源,出自颜、褚。如要学米,先柳入欧,由欧趋虞,自虞入褚。学至于是,自可窥大家之门,元章亦拜下风矣。如前贤真迹,未易得见,择其善帖,精专临仿,十年之后,方以元章参看,庶知其短而取其长矣。若逸少圣教序记,非有二十年精进之功不能知其妙,亦不能下一笔,宜乎学者寥寥也。此可与知者道之。

  █ 〔宋〕蔡襄《致杜君长官尺牍》

  【注释】

  [1]效颦: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唐代王翰《观蛮童为伎之作》:“长裙锦带还留客,广额青蛾亦效颦。”唐代李白《古风》诗之三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2]无谓:指不具备意义或结果;毫无价值。《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唐代韩愈《杂诗》之四:“蛙黾鸣无谓,合合只乱人。”

  [3]气势超动:气势超迈。

  [4]秾耸:肥厚耸峙。

  [5]猛放:猛浪放肆。

  [6]天资虽胜:天资虽然优秀。

  [7]藉此:借此,由此。

  [8]优伶:歌舞艺人。古汉语里优是男演员,伶是女演员。

  [9]颦:蹙眉。

  [10]恹恹:形容精神疲乏、困倦的样子。

  [11]蹙锁:收缩紧锁。

  [12]陋媸:丑陋。

  [13]专尚:一味地崇尚。

  [14]模楷:楷模。

  [15]优劣互差:优劣不等。

  [16]拔其:梳理。

  [17]庶:基本上,大概。

  [18]郁壮:繁茂茁壮。

  [19]竦窘:恭敬谨慎而拘束窘迫。

  [20]庄毅之操:庄严刚毅的操守。

  [21]鲁犷:鲁莽粗犷。

  [22]恭俭:恭敬俭约。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分别有让,恭俭下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

  [23]颓拘:颓唐拘束。

  [24]险散:贫乏散漫。

  [25]提衄:提笔和转笔,两种用笔的方法。

  [26]伸脚挂手:手脚动作粗俗,没有风雅之态。

  [27]痈疣:两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28]玄鉴:高明的见识。

  █ 〔宋〕朱熹《城南倡和诗卷》

  此卷为朱熹早年书法,笔势迅疾,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

  [29]陆友仁:元代书法家、藏书家,一字辅之,号研北生,吴郡人,著有《研北杂志》。

  [30]蔡君谟:蔡襄。

  [31]形模:形状,样子。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不审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为?” 宋代范成大《西瓜园》诗:“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32]纤悉:细微详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唐代孟郊《晚雪吟》:“镜海见纤悉,冰天步飘飖。”

  [33]逾轶:超越边界或者规范。

  [34]巨擘:大家、名人、巨匠。

  [35]资近大家,学入傍流:“大家” “旁流”均见前面章节对书法层次的划界。

  [36]朱晦翁: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37]拟其所病,不得其所能:学到了他的毛病,没有学到他的长处。

  【译文】

  苏东坡、米芾的书法,世人争相临摹学习,独有我笑他们是东施效颦,这可不是无稽之谈啊。苏东坡点画雄强有力,米芾的气势雄伟,这都是他们的长处。苏东坡的浓艳尖翘,米芾的狂放过分,是他们的缺点。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虽然天资超群,而学习的深度和强度不够,从而造成力不从心,只是借助这些造作的特点来掩盖他们这方面的缺陷而已。就像是歌舞演员上场,唱歌上气不接下气,凭借锣鼓配乐的帮助,只是把声音弄得更嘈杂而已。又比如同样是皱眉,西施因为皱眉更增加了她的美丽,而东施效颦反成了笑话,更增其丑陋,这是为何呢?西施明眸皓齿,光彩照人,而其闺情幽怨,痛心蹙眉,期期艾艾反而是楚楚动人,惹人爱怜,由此可知颦是她一时之病,不是她的常态。假如她一到馆娃宫中、姑苏台上时,就愁闷哀怨,紧锁蛾眉,夫差岂能见而宠爱她吗?东施本没有天生丽质,去学西施的愁眉捧心,反更衬托出她的丑陋,让人非常憎恶。模仿的人,取其长而避其短,这难道不是善学习的人吗?可是自周秦之后,王羲之以前,篆隶书盛行,很难见到楷书和行书。而篆隶古文书法以端正厚重为审美取向,很难都是文质彬彬的境界;何况残缺的碑版石刻,风化脱落,多是难以看清原貌。王羲之一出现,会通古今,集书法之大成,书法的楷模就确定了。从此以后,优劣交替出现。让我试把流传下来的名家名帖梳理一下,分析一下其中既美且善的例子,也指出其中的瑕疵,这样取舍明确,时代发展的脉络基本可以看清了。智永和虞世南,得到了王羲之的宽容浑厚,缺了王羲之英俊豪迈的奇逸之气。欧阳询得到了王羲之的秀美挺劲的骨气,缺了他的温润。褚遂良得到了王羲之的茂盛健壮的筋骨之力,而缺少他安闲的度量。李邕得了王羲之的豪迈挺拔的气概,而缺陷在拘谨窘迫。颜真卿、柳公权得到了他的庄重刚毅的品格,但却有失鲁莽粗犷。张旭、怀素得到了他超逸的兴味,却失之于惊奇喜异。陆柬之、徐浩得到他的恭敬谨慎的体格,却有失于颓丧且没有神采。孙过庭得到了他的逍遥的趣味,却失之于简单散漫。蔡襄得到了王羲之茂密浑厚的面貌,黄庭坚得到了他提笔挫笔的激发,赵孟 得到了他温文尔雅的姿态,然而蔡襄过于看重模仿,赵孟 只是一味地妩媚艳丽,黄庭坚虽然学到了执笔的技法,而只是落了个伸脚挂手的仪态,书法格局破坏无余。苏东坡专注于学习颜真卿和李邕,米芾兼取褚遂良和张旭。苏东坡的书法像一个丰满美丽的婢女突然做了夫人,举止粗野俗陋,而且还是个大脚,令人偷笑。米芾像是风流的富贵家子弟,沾染多种毛病,跨马奔驰,舞剑狂笑,旁若无人。这几个人之外,没什么人可以相提并论了。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他们的短处去规避,这都在于学习者的思考和取舍了。

  █ 〔元〕赵孟 《归去来辞》

  █ 〔宋〕黄庭坚《致云夫七弟尺牍》

  陆友仁在《研北杂志》上说:“蔡襄模仿王羲之的作品,从形态笔法到墨法,细致入微,学习得很全面,完全不敢越雷池一步。到了米芾开始变法,超过原来的规矩限制,虽然生气勃勃,但笔法的传承断了。”我认为蔡襄的书法是宋代第一大家,苏轼、黄庭坚与米芾天分都到了大家的水准,但是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进入了旁门左道,与蔡襄的差距就太大了。朱熹也说过书法被苏东坡、黄庭坚写坏了,笔法也从他们那里失传了,这两句话都过于刻薄了。其实这几个人也有笔法,不完全写坏,只有体格大多越过了规矩,就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深度不够,功夫不到家罢了。这几个人中就数米芾最吸引世人注意,并且容易下手模仿,只要人们看到就会想去模仿。所以要注意,初学者千万不能看。否则趋向不争,取舍不明,只能学到他的错误,不能学到他的精华。米芾书法源头出自颜真卿和褚遂良。如果学他,就先要学柳公权,由柳公权到欧阳询,再由欧到虞世南,再到褚遂良。学到这样的境地,自可窥见大家的门径,米芾也会甘拜下风的。如果前代贤者的真迹难以见到,那就选择他们的较好的帖本,精心专一地学习,十年之后,再拿米芾的书迹参看学习,那就能懂得如何规避他的不足而吸取他的长处了。至于王羲之的《圣教序》,没有二十年精进之功是无法领略它的精妙的,也不能丝毫用于创作,只是这样下功夫学的人太少了。这些也只能和真正懂得的人讲啊。

  █ 〔宋〕黄庭坚《诸上座帖》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延伸阅读】

  苏东坡是北宋文艺大家,天赋超群,诗词文章,书画都开创宋代新风尚。他在《和子由论书》中写道:“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么。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东坡与黄庭坚同为一代大家,黄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互相切磋,有时还互相打趣。《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他们之间一段风趣的对话:“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米芾潜心魏晋,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名家杂论】

  本篇由对书法的学术论述进入到了具体学习方面问题的讨论,论述了学习的取舍原则以及具体的学习途径。除了坚持王羲之的正统地位以外,本篇也透露了明代对宋代书法的整体看法以及学习风尚。这里作者提出了几个鲜明的观点,一个是如果要学习米芾,一定要从他的上游书法学起。另一个是对于王羲之的《圣教序》,要用几十年的精进之功去学习,就能走上书法的光明大道。从第一个观点来说,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方法,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独有方法论。第二个观点,可能是由于作者对王羲之的特别推崇,二十年精进工夫大概从来都没有人这样尝试过,难怪作者感叹学者寥寥。历史上刻苦学习《圣教序》有记载的大概是王铎了,但也只是“三年纯工,字字毕肖”而已。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