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功序

  初学书法的人先要把大的基本框架搭起来,横画竖画之间笔画的对比安排、留白的位置,务必做到平均整齐,字形端正,然后确定字的筋骨姿态,字体的俯仰相背、开合联络,务必做到雄浑有力、血脉贯通。

  临池赏鉴,代不虚人,评论体势,悉非真谛。拟形于云石,譬象于龙蛇,外状其浮华,内迷其实理。至若无知率易之辈,妄认功无百日之谈。岂知王道本无近功,成书亦非岁月哉!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方正矣。然后定其筋骨,向背往还,开合连络,务求雄健贯通也。次又尊其威仪,疾徐进退,俯仰屈伸,务求端庄温雅也。然后审其神情,战蹙单叠,回带翻藏,机轴圆融,风度洒落,或字余而势尽,或笔断而意连,平顺而凛锋芒,健劲而融圭角,引伸而触类,书之能事毕矣。然计其始终,非四十载不能成也。所以逸少之书,五十有二而称妙;宣尼之学,六十之后而从心。古今以来,莫非晚进,独子敬天资既纵,家范有方,入门不必旁求,风气且当专尚,年几不惑,便著高声。子敬之外,岂复多见耶!第世之学者,不得其门,从何进手,必先临摹,方有定趋。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第昔贤遗范,优劣纷纭,仿之贵似,审之尚精。仿之不似,来续尾之讥;审之弗精,启叩头之诮。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始自平整而追秀拔,终自险绝而归中和。心与笔俱专,月继年不厌。譬之抚弦在琴,妙音随指而发;省括在弩,逸矢应鹄而飞。意在笔前,翰从毫转。后圣再起,吾言弗更矣。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书何容易哉!

  █文征明像

  █〔明〕文彭《墨竹图轴》

  学书次第,前言已概,拘局之士,未免惧疑,姑以浅言,俟彼易晓。大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开阔长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村汉,胡言乱语,颠仆丑陋矣。又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以斯数语,慎思笃行,未必能超入上乘,定可为卓焉名家矣。若前所列规矩、正奇、老少、神化诸篇,阴阳、向背、缓急、抑扬等法,盖有彼具而此略,所当参用以相通者也。

  【注释】

  [1]临池:学习书法。《晋书·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唐代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云:“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宋代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云:“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2]代不虚人:每一代都不缺人。

  [3]真谛: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南朝齐周颙《重答张长史书》:“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唐代元稹《大云寺》诗:“真谛成知别,迷心尚有云。”

  [4]拟形于云石:把书法比拟成云和石的形状。卫铄《笔阵图》:“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5]譬象于龙蛇:用龙蛇的形象来比喻书法。常用矫若游龙、翩若惊鸿来比喻王羲之书法。又李世民《王羲之传论》:“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代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6]率易:轻率,随便。宋代苏轼《与萧朝奉书》:“少事辄冒闻,幸恕率易。”明代李贽《自赞》:“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

  [7]功无百日之谈:晋代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关于学书的言论为:“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

  █ 〔明〕文征明《品茶图》

  [8]王道本无近功:“王道”即正道,重根本,重基础,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勤奋踏实,终成正果。所以这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不能求立竿见影。

  [9]对待布白:空间对比和留白。

  [10]雄健贯通:气势雄强,笔意通达。

  [11]战蹙:颤抖或拘束的笔法。

  [12]单叠:字体结构的单层或叠层。

  [13]回带翻藏:笔势的连带、翻动、隐藏。

  [14]机轴:机杼,关键核心环节。

  [15]风度洒落:风度潇洒,落落大方。

  [16]字余而势尽:字还没有写完,但气势已经用尽了。

  [17]凛锋芒:锋芒凛凛,寒气逼人。

  [18]融圭角:融化圭角,笔锋在转折处不露棱角。

  [19]触类:碰到同类的事情。晋代葛洪《抱朴子·祛惑》:“虽圣虽明,莫由自晓。非可以历思得也,非可以触类求也。”

  [20]风气且当专尚:可以直接继承家学的风尚。

  [21]著高声:享有很高的名声。

  [22]博研:广泛地学习研究。

  [23]省括在弩:将箭瞄准目标。括,箭杆末端。常用以比喻为政必须合于准则。《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

  [24]弗更:没有改变。

  [25]分布:字体的间架结构。

  [26]纵巧:玩弄巧妙的技法。

  [27]标奇:标榜奇异的效果。

  [28]未学走而先学趋:没有学会走路就想跑。

  [29]拘局:拘束局限,格局狭小。

  [30]惧疑:恐惧怀疑。

  [31]板定:死板固执,不能变通。

  [32]固窒:固执己见,听不进规劝。

  [33]醉酒巫风:醉酒巫婆。

  [34]颠仆:跌倒仆地。

  【译文】

  学习和鉴赏书法的行家,每个朝代都不乏其人。但往往只是流于评论书法的体格姿势,确实不是书法的根本宗旨。一会儿把书法比喻为云石,一会儿又比喻为龙蛇,都是从外表描摹其浮华,对内在的美学道理却是晦暗不知。至于那些缺乏真知灼见漫不经心而不能深思的人,徒劳地讲什么书无百日功,根本不知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轻易得到,难道书法就可以不需要岁月的积淀吗?初学者先要把大的框架搭起来认清方向和目标,横平竖直,笔画的对比安排,留白的位置,务必做到平均整齐,字形端正,然后筋骨坚定,字体的俯仰相背、开合联络,务必做到雄浑劲健和气势贯通。其次要体会字体的仪态风度、快慢进退、相互关系,务必做到端庄雅致。然后审视书法的神情,用颤抖或是局促的笔法,单层或是叠层的结构,笔画的回锋映带,翻笔折笔,藏锋收尾,机杼圆融,风度潇洒,落落大方。或者是字未写完而气势已尽,或者是笔画虽然断开但笔意却接续无痕,平顺而锋芒严整,劲健而圭角不露,能在不同的字间相互引申使用,触类旁通,书法也就是这些啦。如果计算从开始到成功,没有40年是不能成功的。所以王羲之在52岁时,书法达到顶峰。孔子的学问修养,也是要到60岁之后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古往今来,都是到了晚年才能达到较高境界。唯独王献之天赋极高,又有家学典范可以传承,书道入门不需要向旁人请教,风气是他们家专享的,所以年近不惑就有了极高的名声。王献之以外就不多见了。那么世间的学习书法的人,得不到高门大族的传承,又该如何入手呢?首先必须临摹古代名家法帖,才能树立正确的方向和典范。开始的时候专注一家,以后可以广泛地学习各家所长,融会天地的无穷变化,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发出,自然奇妙无穷,这时候就能集各家而大成了。过去的贤哲大家留下的典范,优劣不等,临摹贵在相似,观察他们贵在真切入微。如果模仿不像,就会招来狗尾续貂的嘲笑,审视得不够真切就会招来盲目模仿的讥讽。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从平整到追求俊秀挺拔,从险绝又回复平和中正。心思和用笔专一磨炼,日积月累,兀兀穷年。就好像抚琴的妙手,音乐随手而发,弓箭瞄准后,飞箭应鹘而起。意念在用笔之前,笔法转动从笔毫开始。即使将来有论书的高人高论,我这个观点也是不变的。若是间架结构分布还不清楚就想要炫耀自己的高妙,运用笔墨的技法还不熟练就想要标榜奇逸的韵味,那都是没有学会走路就想学跑步啊。学习书法的阶梯途径前面已经说了,拘束和格局狭小的人,因此未免怀疑畏惧,现在姑且简单说说,期待他们能够容易理解。大概书法有三戒:开始学习间架结构,戒不均匀和歪斜;接着知道了规矩戒不灵活与凝滞;终于能够纯熟了,要戒狂怪和俗气。如果不均匀而且歪斜,就像是耳目口鼻,比例不协调,歪斜扭曲,不端正。不灵活与凝滞,就像是泥塑木雕,不说不笑,死板窒息,没有活气。狂怪和俗气,像是醉酒的巫婆、乞讨的村夫,颠倒言行,错乱丑陋。另外,书法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清晰完整,清晰则点画不混乱,完整则形体不倾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傲易怒,润则转折扭挫不枯涩;第三要娴雅,闲则挥笔书写时不矜持造作,雅则起伏不随意。就这几句话,认真深入思考和实践,虽然做好了未必能超凡入圣,但一定能成为卓越的名家。如前面《规矩》《正奇》《老少》《神化》诸篇已讲过阴阳、向背、缓急、抑扬等方法,在此就不多讲了,可以相互参看领悟。

  █ 〔元〕周伯琦《通犀饮卮诗帖》

  周伯琦的篆书在当时有“本朝之冠”的美誉。伯琦虽师法前人,但不拘于古法,在结体和笔法上参以石鼓文,笔兼方圆,使转变化亦多。此卷结字严谨端庄,笔势沉稳丰润,为周氏篆书的上佳之作。

  【延伸阅读】

  关于学习的阶梯,《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任何学习或事业的成功开始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有一个正确的高远目标,然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若一开始便走错了方向,纵使再努力,终究还是事与愿违,甚至误差越来越大。因此对学书者来说,就要去把握正确的书法理念,去学习那些在古今都得到广泛认可的书法理念。

  比如笔法的问题,其实书法点画和审美效果都是由特定的动作带来的。我们要先弄懂古代法帖的具体动作过程,然后准确地去复制这个动作,才能真正地学到书法技法的要义。笔法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书法学习需要一个系统科学的技法规范的训练,才有接下来深入书法精神境界的可能。

  学习书法另一个原则是,先深入一家,从一家入手,而后再求博涉多优。专精一门,系统深入地学习训练、巩固,把它作为自己的根基。之后,才考虑吸取众家之长,来丰富和优化自我。若学书之初就遍临各家,对每一家都浅尝辄止,那即使再努力,也是消化吸收不了的。只有专精一门,学习得更加深入,才有可能悟透书法的真谛。

  米芾说自己是集古字。其实临帖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即使你已经成了大家名家,也得不断地临帖才能不断进步。任何脱离了古人想要去创新都是盲目的、失去根基的妄想。我们要时刻向古人取经,用经典的东西来磨砺我们自己粗糙的东西,不懂得准确地继承传统,就永远进不了书法的大门,更不能有所发展和贡献。

  比如笔法问题,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用明白通俗的语言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1.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曾说:“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遥望蓄势,把握好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章法方向后,迅速下笔,方可达到预想的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也说过:“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总的意思是用笔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3.用笔“犹若登阵”。汉代萧何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合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布阵作战,用笔要善于变通,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散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舒敛、向背、方圆的对立统一。

  4.“笔是将军”。 书圣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到见解。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书圣为何把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将军一个命令,关系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不可改变。因此,书者下笔,要像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王右军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对于“字”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作用,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话。“锥画沙”,是指用锥锋画入平沙地里,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笔法上,要像“锥画沙”一样,中锋用笔,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突出、立体,富有质感、涩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以造成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

  6.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唐代张旭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指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一样,翻转飞动。“惊沙坐飞”,指用笔像受到震动的沙子飞起来,奔放纵逸。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精彩超群。他看到了这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7.用笔如“屋漏痕”。“屋漏痕”是唐代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说的。“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怀素用四个比喻来表达他的书法见解,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颜真卿却一言以蔽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完茅塞顿开,肃然起敬,喜呼:“得之矣!”“屋漏痕”就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起收转折处不露圭角。

  8.用笔如“长年荡桨”。 北宋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长年”,是长江三峡地区对船头篙工的称呼。黄庭坚多年为“用笔不到” “笔意痴钝”所苦恼,晚年乘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前俯后仰,使用船桨得心应手,悟到了自然用笔的方法。黄庭坚对用笔非常重视,“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从“长年荡桨”悟到的笔法,是因为他长时间临池学习实践后产生了质的飞跃。

  9.用笔如“折钗股 ”。 南宋词人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折钗股”是笔画转折处的一种笔法。用笔到线条转折时,要厚实有力,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一样,浑厚劲健。

  【名家杂论】

  本章作者继续讲述书法学习的阶梯过程,论述学书者应该秉承的学习态度,也涉及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提出了明确的三戒和三要,对书法学习极具实际的指导作用。同时作者指出书法的学习是在目标方法正确的前提下,长期刻苦磨炼的过程,这对于当代普遍急功近利、期待速成的心态都是良好的规谏。当然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书法的艺术、传统的学术文化,以及整体思维系统,都倾向于一种审美观念下的无穷追求,可以理解为与西方理想国与现实世界的思维相通,但其实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因为东方在描写理想境界时,往往会具体地将理想确定为一个确定的指向,而西方的理想国反而是一种模糊的包容性很强的系统,这样就造成了西方通向理想国途径的多样性,甚至出现颠覆性的方法系统。而东方往往局限在某一种具体的狭小的系统中,难以出现系统性的更新。当然这就牵涉了更广泛的文化差异的辨析,这里就不再深入探讨了。

  █ 〔晋〕王羲之《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