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心相[1]

  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我今天说“人正则书正”,心是人的主导,心端正了人品就会端正;笔法是书写的工具,笔法端正了那么书法就自然会端正。人的行为的光明磊落是由心灵的光明磊落得来的,书法艺术的精神力量是由笔法的规范正确得来的。

  盖闻德性根心,睟盎生色,得心应手,书亦云然。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试以人品喻之。宰辅则贵有爱君容贤之心,正直忠厚之相。将帅则贵有尽忠立节之心,智勇万全之相。谏议则贵有正道格君之心,謇谔不阿之相。隐士则贵有乐善无闷之心,遗世仙举之相。由此例推,儒行也,才子也,佳人也,僧道也,莫不有本来之心、合宜之相者。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无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尝鉴古迹,聊指前人,世不俱闻,略焉弗举。如桓温之豪悍,王敦之扬厉,安石之躁率,跋扈刚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间也。他如李邕之挺竦,苏轼之肥欹,米芾之努肆,亦非纯粹贞良之士,不过啸傲风骚之流尔。至于褚遂良之遒劲,颜真卿之端厚,柳公权之庄严,虽于书法少容夷俊逸之妙,要皆忠义直亮之人也。若夫赵孟 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若所谓诚意者,即以此心端己澄神,勿虚勿贰也。致知者,即以此心审其得失,明乎取舍也。格物者,即以此心博习精察,不自专用也。正心之外,岂更有说哉!由此笃行,至于深造,自然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新中更新,妙之益妙,非惟不奇而自奇,抑亦己正而物正矣。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心也,如罪斯言为迂,予固甘焉勿避矣。

  【注释】

  [1]心相:字面意思是指内心与外貌。

  [2]德性: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清代李渔《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 〔元〕赵孟 《鹊华秋色》

  █ 〔宋〕米芾《清和帖》

  [3]根心:发于本心。《后汉书·宋弘传论》:“夫器博者无近用,道长者其功远,盖志士仁人所为根心者也。”明代张居正《两宫尊号议》:“臣仰见我皇上,大孝根心,纯切恳至,臣连日方欲以此上请。”

  [4]睟盎:睟面盎背,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睟然,面色清和润泽的样子;盎,广泛流行,引申为显现。

  [5]邪正自形:奸邪或是正直自然显露。

  [6]主张:筹办。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其有何士参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凡今年才过关宴,士参已备来年游宴之费,繇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

  [7]布算:陈列算式,推求计算。苏轼《真一酒歌引》:“布算以步五星,不如仰观之捷。”

  [8]想像:预想篇章结构字形布局。晋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化耳。”

  [9]化裁:中医药领域术语。就是指根据不同的病例病情对方剂进行“变化、加减”的意思。这里指对书法大小、曲直、高低、俯仰、浓淡、疾涩等对立关系的取舍平衡。

  [10]旋折:使转用笔与转折用笔。

  [11]謇谔不阿:刚直倔强,不阿谀奉承。

  [12]乐善:喜欢做善事,指乐于行善。出处为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里应理解为喜乐和善。

  [13]遗世仙举:脱离世俗世界,成为仙人飞升。

  [14]本来之心:清静无为的本体之心。

  [15]合宜之相:和合宜人的相貌。

  [16]笔为书之充:笔是书法的工具。

  [17]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駧(dòng)》: “思无邪,思马斯徂。”心无邪念而归于纯正,以合乎礼教。《论语·为政第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乐府诗集,唐代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凯旋献清庙,万国思无邪。”

  [18]无不敬:《礼记》首篇:“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19]桓温: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三次出兵北伐,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

  [20]扬厉:亦作“扬励”,又言意气风发。《礼记·乐记》:“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事也。”

  [21]躁率:急躁轻率。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杨仲嗣躁率,谓之热鏊上猢狲。”

  [22]跋扈刚愎:飞扬跋扈,刚愎自用。

  [23]毫楮:纸笔。

  [24]肥欹:肥腴欹侧。

  [25]努肆:鼓努用力,恣肆狂放。

  [26]容夷:宽容平和。

  [27]直亮:正直光明。《后汉书·郑太传》:“北海邴原清高直亮。”《北史·于栗磾传》:“烈弟果,严毅直亮,有父兄风。”明代归有光《上王都御史书》:“阁下清明直亮,少所许可,而独于有光而加顾。”

  [28]妍媚:艳丽妩媚。

  [29]天水之裔:大宋后裔。

  [30]甘心仇敌:甘心与仇敌为伍。

  [31]诚意:《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2]端己澄神:端正自己的身心,使心智和精神得以安静和澄清,不受外物的干扰。保持神志的澄明圆觉。

  [33]勿虚勿贰:虚,不真实,虚假。贰,不专一。意思是不要弄虚作假,不要不专一。

  [34]秉笔思生:提笔时灵感就产生。

  [35]临池志逸:书写时神志悠闲疏散。

  [36]经卦:八卦中的卦叫经卦,八个经卦如经纬交织组成六十四卦叫别卦。

  [37]罪斯言:以此言为罪过。

  【译文】

  人的道德品质、心根灵性,必然会在面相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心有所动,手脚必然相应,书法也是如此。人品既然不同,必然形成各自有别的性情,那么诉诸笔墨,或奸邪或正直的品性自然就会流露显现。书法的“心”就是筹划安排篇章结构、笔法墨法,在头脑中形成作品的大概轮廓,斟酌转接、对比、落款的位置等内容,意在笔端,“心”就是没有形成现实的“相”。书法的“相”,就是使圆曲转折,进退相背,威仪身材,心手相应,随心而发,“相”就是形成实体的“心”。如果用人品来做类比,宰相贵在有向上忠君、向下容纳贤能的胸怀,正直忠厚的仪容。将帅则贵在有尽忠报国、珍爱气节的品质,有智勇兼备、踌躇满怀的仪态。谏议大夫则贵在有匡扶正道、约束君主言行的勇气,有骨鲠倔强、刚直不阿的面相。隐士则贵在有喜乐和善、愉悦无闷的心态,有遗世独立、飘然欲仙的外相。由此类推,践行规范之儒生、才子佳人、僧道无不是都有本来之初心、最合宜的面貌气象。所谓发于中而行于外,看他的面相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柳公权说 “心正则笔正”,我今天说 “人正则书正”,心是人的主导,心正则人正;笔是书法的工具,笔正则书自然正。人的行为的光明磊落是由心灵的光明磊落得来的,书法艺术的精神力量是由笔法的规范正确得来的,这就是《诗经》所说的“思想纯正”,《礼记》所说的“不能不敬”,书法的总体宗旨就此一句话就能概括了。曾经看到很多古代的墨迹碑帖,聊举几个例子,都不知道的就不说了。就说说东晋名将权臣桓温的豪迈彪悍,世家大族出身的王敦的激扬凌厉,王安石的急躁率直、刚愎自用、飞扬跋扈的情状,都一一自行显露在笔墨之间了。其他如李邕的挺拔耸峙,苏东坡的丰肥欹侧,米芾的鼓努狂放,都不是志向纯粹、坚贞优良的英才,只不过是啸傲一时、风流倜傥的才子而已。至于褚遂良的遒劲,颜真卿的厚重,柳公权的庄严,虽然少了宽容平和、峻迈飘逸的美妙,但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忠义正直、高风亮节的杰出人物。至于赵孟 的书法,温润娴雅,似乎是继承了王羲之的正脉,但他妍美柔弱,太缺少大节不亏的气概,这就是他以大宋的后裔身份而竟然甘心出仕本是宋室仇敌的元朝政权的原因。

  █ 〔宋〕苏轼《书尺牍》

  所以想要使自己的书法端正的人,必定要先把自己的笔墨握正,想要握正自己笔墨的人要先把自己的心态端正。《大学》所说的诚意就是以此心使自己精神澄明坦荡,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动摇浮滑。《大学》所说的致知就是以此心判断得失、明白取舍的原则。《大学》所说的格物就是以此心去广泛地学习,精确地对比体察,不得固执己见而已。正心之外,还有什么可说呢?只要由此深入笃行,到了一定境界,就能自然洒脱,执笔临写之际就能思如泉涌,志气飘逸,新中出新,妙中生妙,不但是不刻意出奇而奇逸迭出,更难得的是自己正而万物都正。八卦都是心画,书法就是要传递心灵的妙用,如果世人怪罪我这话太过迂腐,那我也甘心如此,绝不会丝毫畏惧逃避。

  【延伸阅读】

  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其父桓彝南渡后交结名士,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桓温未满周岁时便得到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以“温”为名。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当时桓温年仅15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咸康元年(335年)加辅国将军。建元元年(343年),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永和元年(345年),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永和二年(346年),桓温伐蜀。三战三胜,在成都城外的笮桥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后来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成汉政权至此灭亡。桓温平蜀后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平蜀之战后殷浩参与朝政,对桓温有所抑制。桓温不满。此后殷浩数次北伐却屡次战败,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桓温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归桓温。

  这一年,桓温率军北伐,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苌、苻雄、苻菁等将领率五万军队阻挡晋军。晋军粮秣不继,大败,伤亡甚众。永和十二年(356年),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七月,桓温再次出兵北伐。同年八月,桓温大破姚襄,收复洛阳。后来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兴宁四年(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最终晋军军粮耗尽,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不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紧张不已。前秦皇帝苻坚道:“桓温此前败于灞上,而今又败于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不但不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竟还废黜君主。60岁的老叟如此举动,如何自容于天下?”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逝,终年62岁。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

  王敦(266—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邪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59岁。

  王敦有很多逸事,王敦很早就来到了当时西晋的首都洛阳,并成为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但出身名门望族的王敦却在这里被当作了乡巴佬,因为他不会说当时的普通话(洛阳口音),也不懂豪门的规矩。有一次,在公主那里上厕所时,他把塞鼻子用的干枣与洗手用的澡豆都吃了,公主的婢女无不掩口而笑。这就是“澡豆为饭”的典故。

  王敦曾当众表演击鼓,音节谐韵,神情自得,旁若无人,在座观看的人都称他雄爽。王敦的确是雄爽的,这种豪爽、霸气的性格使其在出入豪门时毫无惧色。当时洛阳巨富石崇,以生活奢华著称,连厕所都常有十名美貌的侍女侍奉如厕后的客人更换新衣,很多客人都因为要在众侍婢前脱衣而感到害羞,但王敦则一直神情自若。换衣服时还一脸傲慢。时人曰:“此人必能做贼。”当然,炫富的暴发户永远比不上能做贼的英雄。

  当然,这也是王敦的个人魅力所在,在那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是他放不下的。

  有一次,洛阳巨富石崇宴请王敦、王导兄弟,安排家里的美女为客人敬酒。如若客人不能一饮而尽,就会把敬酒的美人杀掉。因此,王导虽不胜酒力,却只能一饮而尽。但王敦在连杀三名美女之后依然滴酒不沾。王导看不下去了,便起来责备王敦,但王敦却说:“他杀自家的人,关你什么事?”众人无不骇然。

  █ 〔宋〕李建中《贵宅帖》

  此行书作于李建中64岁时,书风沉着朴厚,有钟繇、王羲之法度,具有其所特有的“风骨俊整,骨肉停匀”的艺术美感。

  王敦的理想可能就是要做曹操,他在担任东晋大将军时,时常吟诵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太宁二年(329年),王敦病逝,其子嗣兵败,而王敦则被开棺戮尸,死无葬身之地。一代枭雄,只有这般下场,大概是王敦始料未及的吧!

  【名家杂论】

  本篇以心相互转的关系来论述书法的更深层次问题,即书法艺术与人文修养的关系问题。这种联系似乎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独特之处,西方艺术哲学更多的是分析艺术与哲学形而上的互相表达与观照,不太有过于关注艺术家的人品修养问题。只有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特别注重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同构与统一,并且在艺术家的品格修养上一定要分出高下等级,并以此判断他们艺术品的价值和品味。书法论著往往是将人和作品混合起来品鉴,说人的时候就是在说作品,论述作品的时候也是在品鉴人。

  █ 〔元〕赵孟 《浴马图》

  同时本篇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或者言下之意中包含了书法技法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也就是说技法在书家掌握之后,书法之路只是打好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真正决定书法家成就的是心灵境界,有什么样的“心”,才有什么“相”。当然,至于表现出的境界,不能勉强和造作,必须是书家自然表现的结果,否则就是造假和伪装。如此则艺术成为非艺术。所谓真善美,真为首位,真若不存,善是伪善,美亦无根。所以书法家的努力只在于熟练地掌握技法,熟练地运用技法,同时又不断地提高加强文史科学各门类学识修养,不断地提高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磨炼体悟,才能最终扩展自我的境界,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气氛中,激发出妙合自然的书写状态,创造出优秀的艺术,如此才是真实的、自我独特的,同时深刻植入传统的风格和气象。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