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变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常变
书法如同用兵布阵,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兵没有固定的阵法,写字也没有固定的形态。临阵才能决定阵形的部署,准备书写了才能知道字形的安排。随机应变,权谋妙算,无非在于保证计划的实施万无一失。
宣尼疾固,规矩诸说无乃固乎?古人有缺波折刀之形,画沙印泥之势,无乃越于规矩之外哉?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譬之青天白云,和风清露,朗星皓月,寒雪暑雷,此造化之生机,其常也。迅霆激电,霪雨飓风,夏雹冬雷,扬沙霾雾,此阴阳之杀机,其变也。凡此之类,势不终朝,四时皆然,晦冥无昼矣。所以脱巾跣足,大笑狂歌,园林丘壑,知己相逢,饮酒玩花,或可乃尔。如君亲侍从之前,大宾临祭之日,岂容狂放恣肆若此乎!是故官殿庙堂,典章纪载,真为首尚;表牍亭馆,移文题勒,行乃居先。借使奏状碑署,潦草颠狂,亵悖何甚哉!信知真、行为书体之常,草法乃一时之变,赵壹非之,岂无谓哉?所云草体,有别法焉。拨镫提捺,真、行相通;留放钩环,势态迥异。旋转圆畅,屈折便险;点缀精彩,挑竖枯劲。波趯耿决,飞度飘扬;流注盘纡,驻引窈绕。顿之以沉郁,奋之以奔驰,奕之以翩跹,激之以峭拔。或如篆籀,或如古隶,或如急就,或如飞白。又若众兽骇首而还跱,群鸟举翅而欲翔,猿猴腾挂乎丛林,蛟龙蟠蜿于山泽。随情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两字各异其体。草书之妙,毕于斯矣。至于行草,则复兼之,衄挫行藏,缓急措置,损益于真、草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奚虑不臻其妙哉!
【注释】
[1]宣尼疾固:疾固,谓憎恶世俗固塞鄙陋。《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孔子栖栖,疾固也; 墨子遑遑,闵世也。”
[2]缺波:激石波,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中的“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 〔清〕刘墉《临万岁通天帖》
█ 〔宋〕陆游《致原伯知府尺牍》
此作又名《秋清帖》,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写给友人曾逢(字原伯)的书札。此札是其行书上得力于颜、苏两家的具体实践。书法丰厚多动态,是陆游中年以后尺牍书法的典型,可说是其沿袭北宋苏轼风格的代表作。
[3]画沙印泥:用笔的一种技法。唐代禇遂良《论书》云:“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4]行伍不可乱:行军的队伍不能乱。
[5]体格不可逾:结体的规则不能逾越。
[6]脱巾跣足:解掉头巾,脱掉鞋子。
[7]君亲:君王和父母。
[8]真为首尚:楷书为首选。
[9]表牍:表文和简牍书信。
[10]移文题勒:移文,用于劝喻训诫的文书,文词或明晓,或刚健,或简约,而义理则清晰明显。题勒,牌匾或碑刻上的文字。
█ 〔明〕文征明《醉翁亭记》
此作精整挺秀,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征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一种冰肌玉骨的质感。
[11]奏状:奏章。宋代孔平仲《孔氏谈苑·熙河之师》:“高若讷作中丞,与小黄门同监修祭器,遂同书奏状,议者非之。”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臣告君之辞也。”
[12]碑署:碑刻题写。
[13]亵悖:亵渎悖谬。
[14]赵壹:字符叔,主要事迹见于汉灵帝年间(168—189年),为人耿直,狂傲不羁。东汉汉阳郡西县人。光和元年名动京师。后西归,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两卷,已佚。著名辞赋家、书法评论家。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非草书》直抒胸臆,对后世赋体的风格有很大影响。
[15]拨镫提捺:“拨镫法”说的是毛笔书法的一种执笔方法,又称“拨镫四字法”。其本意是指执笔运指犹如拈拨灯芯的样子。据沈尹默《书法论》云:“拨镫法是晚唐卢肇依托韩吏部(韩愈)所传授,后来才传给林蕴的。它是推、拖、捻、拽四字诀。就这四个字的意义看来,实是转指法。”
█ 〔明〕沈度《庐山高》
[16]留放钩环:笔法的快慢圆转。
[17]挑竖枯劲:挑竖两个笔画瘦硬劲健。
[18]波趯耿决:永字八法中的捺笔和钩笔果断坚决。
[19]流注盘纡:流动汇聚,纡回曲折。
[20]驻引窈绕:停驻或引动,深远而盘旋。
[21]顿之以沉郁:用顿的笔法表现沉郁的气质。
[22]奋之以奔驰:用奔放的笔法表达兴奋的心情。
[23]奕之以翩跹:用翩跹的姿态使他愉悦欢畅。
[24]激之以峭拔:用峭拔的笔法使他激昂亢奋。
[25]随情而绰其态:随着情感的起伏自然变换着姿态。
[26]衄挫:转折的笔法。
█ 〔宋〕朱熹《致会之郡尺牍》
█ 〔明〕解缙《自书诗卷》
此卷书法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划出规入矩,绝无草率牵强处。章法经营尤见匠心,全篇一气呵成,神气自备,显示出解缙驾驭长卷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
[27]行藏:《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
【译文】
孔子憎恶固陋的习气,常怀戚戚之感,所以严守规矩的说法不是太庸陋了吗?古人由比喻捺笔如击石波的形状,比喻厚重的笔法如印印泥那样力透纸背,这些不是都逾越了规矩了吗?书法如同用兵布阵,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兵没有固定的阵法,写字也没有固定的形态,临阵就要不失时机,书写时要审时度势,权谋妙算,无非在于保证计划的实施万无一失。然而阵势虽然会相机而变,但每个局部的战斗队伍不能乱;而书法上字的形态虽然会变化,但体式和格调不能越过法度。比如蓝天白云,和风清露,朗星皓月,寒雪暑雷,这些都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常态。而那些迅雷激电,暴雨飓风,夏天的冰雹和冬天的雷声,飞沙走石和雾霾迷空,这些是阴阳搏斗的杀机,是天地宇宙的变化奥妙。但凡这些,都时间短暂,不可能长久,如果一年四季常常如此,则天地昏暗,日月无光了。所以脱毛赤脚、狂歌大笑之类的情景,如果是在园林丘壑之间碰到知己,饮酒畅谈,也许是可以这样的。但如果在庙堂之上或者是在长辈面前,在祭祀等这样正式的场合下,能像这样狂放随意吗?所以在官衙殿堂,典章制度的行文书写,必须以楷书为首选;在亭馆传递的表章简牍,书信题款,行书优先。假如奏章碑刻,潦草杂乱,就太荒谬悖乱了!由此可以确切知道楷书、行书为书体常态,草书为书体暂时的变化。西汉的赵壹抨击草书,难道是没有道理吗?所谓草书,另外有书写法则。执笔提按的方法,草书与楷书、行书是相通的。只是草书因为顿笔行笔,钩绕连环而造成与楷书、行书形态的巨大差异。草书用到的旋转的笔法或线条,显得圆满流畅,用到转折的笔法则造成险绝的姿态;点画的运用要精到出彩,挑竖的笔法则劲健、硬朗。提笔和捺笔果断坚定,飞动的笔势飘逸高举;笔墨流动渗透,盘桓萦绕,或停住或引动,美好多姿。用顿笔表现沉郁的气质,用奔驰的笔法表现精神的昂扬,用翩翩优美的姿态表达心灵的愉悦和欢畅,又用陡峭的笔法显示出激昂的格调。有时像篆籀,有时像古隶书,有时像《急就章》,有时又像飞白书。有时若群兽惊骇奔走时抬头挺立,若群鸟飘飘欲飞,若猿猴腾挪悬挂在丛林之中,若蛟龙盘踞于高山大泽。随着情势而自然地展现出形态,审时度势地展现它们的威仪。每个笔画都有美妙的形态,重复的字体又各不相同。草书的妙处,就是这些了。至于行草书,则是兼于行书和草书之间,顿挫行止的处理、轻重缓急的安排在真书与草书之间揣度取舍,在心意和姿态方面会通,这时候哪里还用担心达不到行草的妙境呢?
█ 〔明〕解缙《游七星岩诗》
七星岩位于广西桂林东七星山,岩洞深邃,钟乳凝结,瑰丽多彩,隋唐以来即为游览胜地。此草书诗页笔墨奔放,意向谨严。
█ 〔清〕王铎草书
此书为王铎自作诗五律五首,谓“诗狂作数首”而书更狂,其作品表现出大写意书风。
【延伸阅读】
赵壹《非草书》如下: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作,诚可谓通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若夫褒杜、崔,沮罗、赵,欣欣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巙巙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
█ 〔元〕康里《临十七帖》
此帖技艺娴熟,在迅疾的书写中既体现出王羲之草书的秀媚洒脱,又不失临者本人的稳健风格。
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蛮扶拄挃,诘屈犮乙,不可失也。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兴:“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兴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
常与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法则的恒定性和变化性与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命题。《孟子·离娄上》记载了孟子与淳于髡的一段著名的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此中的“权”,即为权变之意。由此可见,孟子虽然严格坚持礼法的原则性,但在此基础上,提倡针对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这就是儒家对常变问题的基本态度。
荀子关于常、变的关系上指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荀子·解蔽》)常与变是对立统一的,体常不变而能穷尽事物之变,事物之变又以体常为体。《荀子·天论》:“天行有常。”认为天是自然,自然界的运行,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故《荀子·天论》中还讲:“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董仲舒以大一统为主旨,在常变观上,以常为主导,亦不否定变。《春秋繁露·天容》:“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春秋繁露·竹林》:“固有常有变,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常变各有其条律。董仲舒常变观是与其“天人相应”的宇宙观相联系的,如国家有失,天便降灾害以谴告君臣。这种灾异之变不符合常,根据天的谴告而变,称之为“应天之变”。
北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一动一静,是户之常,专于动静则偏也。”一动一静、一开一合的运动规律,并不为具体事物所改变,“静专动直,不为物累,则其动静有常,不牵制于物也”。常变观指的就是运动变化及其运动的规律性问题。《正蒙·天道》:“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
程颢、程颐的常变观认为:“五气之运,则参差不齐矣。”(《河南程氏粹言·天地篇》)五气指五行的变化,在这千差万别中,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阳动阴静,各有其常,则刚柔判矣。”(《河南程氏经说·易说》)《周易程氏传·艮卦》:“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这里的“止”可叫作不变之常。《河南程氏粹言·心性篇》:“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王夫之对常变做了深刻的论述,其常变观是对以往常变观的总结性批判,著有《周易外传》七卷加以阐述,卷五《系辞上》:“《诗》《书》《礼》《乐》之教,博象以治其常;龟筮之设,穷数以测其变;合其象数,贞其常变,而《易》以兴焉。”董仲舒执常而轻变。佛教执变而忽常,以“诸行无常”。这都是一种片面性,唯有统合常变,才合辩证思维。王夫之的常变观主要论述了如下几点:常以制变,变以贞常。《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居因其常,象,至常者也。动因于变,数,至变者也。君子常其所常,变其所变,则位安矣。常以制变,变以贞常,则功起矣。”王夫之通过象与数的常住性与变动性关系的论述,说明了常变的相互依赖关系。“象至常而无穷,数极变而有定。无穷故变可制,有变数常可贞。”常可制约变,变可显现常,两者相辅相成。变不失常,常以处变。《周易外传》卷五《杂卦传》:“变不失常,而常非和会也。随变屡迁而合德,如温暑凉寒之交成乎岁,岁有常矣。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因会其通。”
《周易外传》卷四《震》提到 “事物生息有常规”,即必然性。变是事物的偶然性,两者融会贯通。王夫之扩展常变的内涵,从客体与主体层面上论述常与变的关系。《周易外传》卷六《系辞下》:“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故天地有《易》而人闲之,用之则丽于人,而无不即人心之忧。故曰:变在天地而常在人。”作为主体,人要掌握一般原则、规律,以迎客体的无穷变化;人们又要根据客体的无穷变化,而灵活掌握一般的原则。
因常而常,因变而变。《周易外传》卷六《系辞下》提到 “时有常变,数有吉凶。因常而常,因变而变”时,指以时间为转移的时势或主客观条件。时势有常有变,人们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决定常与变,因常而常,当变而变。王夫之认为常与变的标准是礼,没有这个标准,便不能真正做到因常而常,当变而变。王夫之对常变观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从常规性与变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等各方面、各层次上对常变做出了规定,尤其是对常与变之间既相对立又相依赖的辩证关系做了多层面的阐述。
【名家杂论】
本篇作者运用哲学的一组对立统一概念来论述书法的本质,常与变是表达事物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概括,它与其他的概念,比如经与权、体与用等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体系,和西方哲学的统一性和矛盾性的论述有相通之处。项穆用常与变的关系来对应真行书和草书,指出真行两种书体是日常用的书体,草书是在特殊情境下使用。作者在这里还特别描述了草书的特点,可见作者也是深入研究了草书,对草书也是赞成的,只是认为在对待常与变的关系时,要守常达变,经权互用。
实际上任何一种书体都有一个矛盾对立统一的问题,书法艺术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只有将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充分又巧妙自然地展现对峙和化解融合,才能深入又丰富多变地创造艺术珍品。
█ 〔元〕邓文原《致景良尺牍》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