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神化

  要进入神化的境界,必须先发散情怀,达到随心所欲。如果书法没有随机变化,则永远达不到神化境界。然而神化境界难道能超出规矩法度之外吗?只有巧妙地使用规矩才可以成为神化,所以不滞涩,不要固执己见,才能在书法上有圆融通达的美妙。

  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况大造之玄功,宣泄于文字,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日月星辰之经纬,寒暑昼夜之代迁,风雷云雨之聚散,山岳河海之流峙,非天地之变化乎?高士之振衣长啸、挥尘谈玄,佳人之临镜拂花、舞袖流盼,如艳卉之迎风泫露,似好鸟之调舌搜翎,千态万状,愈出愈奇;更若烟霏林影,有相难着,潜鳞翔翼,无迹可寻,此万物之变化也。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和平,参互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世之论神化者,徒指体势之异常,毫端之奋笔,同声而赞赏之,所识何浅陋者哉!约本其由,深探其旨,不过曰相时而动、从心所欲云尔。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由蟋邪也。乡党之恂恂,在朝之侃侃,执圭之踧踧,私觌之怡怡,于鲁而章甫,适宋而缝掖。至夫汉《方朔赞》,意涉瑰奇,燕《乐毅论》,情多抑郁,修禊集叙,兴逸神怡,《私门誓文》,情拘气塞。此皆相时而动,根乎阴阳舒惨之机;从心所欲,溢然《关雎》哀乐之意。非夫心手交畅,焉能美善兼通若是哉!相时而动,或知其情;从心所欲,鲜悟其理。盖欲正而不欲邪,欲熟而不欲生,人之恒心也。规矩未能精谙,心手尚在矜疑,将志帅而气不充,意先而笔不到矣。此皆不能从心之所欲也。至于欲既从心,岂复矩有少逾者耶!宣尼既云从心所欲,复云不逾者,恐越于中道之外尔。譬之投壶引射,岂不欲中哉?手不从心,发而不中矣。然不动则不变,能变即能化,苟非至诚,焉有能动者乎?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然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如庖丁之解牛,掌上之弄丸。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中庸》之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孟子曰:“深造自得,左右逢源。”生也逢也,皆由不贰深造得之。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名,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噫!此由心悟,不可言传。字者,孳也;书者,心也。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徇象丧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夫雨粟鬼哭,感格神明,征往俟来,有为若是。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

  █ 碧玉凤鸟形滴砚

  【注释】

  [1]散:调整心态,放下俗务。

  [2]舒:精神愉悦舒畅。

  [3]意:心意。

  [4]如:反映,映照。

  [5]如意所愿:书法自然表现出心意愿景。

  [6]匪:非。

  [7]大造:大化自然。南朝宋谢灵运《宋武帝诔》:“业盛曩代,惠侔大造,泽及四海,功格八表。”唐代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诗云:“大造功何薄,长牟气尚冤。”

  [8]玄功:神圣的功用。《南齐书·明帝纪》:“玄功潜被。”明代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倏显还倏隐,造化有玄功。”

  [9]宣泄:泄露或排遣,这里用作表达、表述。

  [10]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

  [11]流峙:水的流动和山的耸峙。

  [12]振衣长啸:甩动衣衫,歌舞啸傲。《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晋代陆机《招隐诗》:“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晋代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13]挥尘:挥动拂尘。

  [14]谈玄:谈论玄奥的天地宇宙的根本道理。谈玄说理是魏晋时代上层士族知识分子流行的活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

  [15]舞袖流盼:舞女长袖飞动,眼波如流,顾盼多情。

  [16]泫露:滴露,降露。北齐刘昼《新论·言菀》:“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唐代舒元舆《牡丹赋》:“或带风如吟,或泫露如悲。”宋代丁宥《水龙吟》:“未更深,早是梧桐泫露,那更度,兰宵永!”

  [17]潜鳞翔翼:游鱼和飞鸟。

  [18]形质法度:书法的笔法结构和规则规范。

  [19]端厚和平:端正厚重,平和自然。

  [20]参互错综:互相融合交错。

  [21]玲珑:灵活敏捷。

  [22]飞逸:飞动飘逸。

  [23]体势:体格姿态。

  [24]奋笔:有力的笔画。

  [25]约本:寻找根本。

  [26]深探:深入探究。

  [27]相时而动:观察时机,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左传·隐公十一年》:

  █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是一件行楷书短简,此迹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对赵孟 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从用笔来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此帖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

  “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周书·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

  [28]恂恂:温和恭敬的意思,《论语·乡党篇第十》:“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29]在朝之侃侃: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

  [30]执圭之踧踧:执圭的时候显得很恭敬。《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战国策·韩策三》:“申不害与昭釐侯执珪而见梁君。”古代大夫始得执圭,因以指称仕宦。踧踧,恭敬的样子。明代唐顺之《罗君八十寿序》:“天子事老者踧踧然,如子弟之事其师而无敢肆也。”

  [31]私觌:私地里相见。

  [32]于鲁:在鲁国。

  [33]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指仕宦。《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宋代梅尧臣《杨畋赴官荆州》诗:“吴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辄以山水为富,不以章甫为贵,任性浮沉,若淡兮无味。”

  [34]适宋:到宋国去。

  [35]缝掖:同“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孙希旦集解:“逢掖之衣,即深衣也。深衣之袂,其当掖者二尺二寸,至袪而渐杀,故曰逢掖之衣。”掖,腋下;袪,袖口。

  [36]汉《方朔赞》:《东方朔画像赞》,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

  [37]燕《乐毅论》:《乐毅论》共44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

  [38]修禊集叙:《兰亭序》。

  [39]兴逸神怡: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表现出的怡然自得、逍遥物外的精神状态。

  [40]《私门誓文》:王羲之《告誓文》,孙过庭《书谱》:“王羲之撰并书。王羲之为王述所扼,决意世事,为文以誓不复出,故称《告誓文》。”

  [41]阴阳舒惨:《文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旧唐书·杜审权传》:“万灵舒惨,四海安危,尽系朝纲,咸由庙算。”宋代沈括《梦溪补笔谈·象数》:“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宋代范成大《晓枕》诗之三:“舒惨常随天气,关心窗暗窗明。”

  █ 〔明〕沈周《雏鸡图页》

  [42]《关雎》:《诗经》首篇中有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里用《关雎》指代诗经。

  [43]恒心:常存的善心。《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晋书·丁潭传》:“在官者无苟且,居下者有恒心。”这里应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

  [44]矜疑:矜持怀疑。

  [45]将志帅:将会是心志在前。

  [46]投壶引射: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投壶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引射”指的也是“投壶”这个游戏。

  [47]博习专研:广泛学习,深入研究一门专业。

  [48]宛尔:明显、真切如在眼前。元代耶律楚材《又索六经》诗:“简策灿然新制度,文章宛尔旧仪刑。”明代李贽《观音问》:“抑诸相宛尔在前,而我心自不见之耶,抑我眼不见之也?”

  [49]悠然忘思:悠悠然思虑消散,物我两忘。

  [50]翰逸:飞动飘逸的羽毛。

  [51]掌上之弄丸:古代的一种技艺,两手上下抛接好多个弹丸,不使落地。《庄子·徐无鬼》:“昔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清代龚自珍《明良论四》:“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掀天揭地英雄手,拔石应宜似弄丸。”

  [52]测量:揣测估量。

  [53]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它自身诚一不贰,化生万物,深不可测。《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元〕赵孟 《千字文卷》

  █ 〔元〕赵孟 《三段卷》

  [54]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深入学习就能有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运用起来就能左右逢源。《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55]不息其功:不停止努力。

  [56]孳:衍生。

  [57]有象:易经八卦体系的概念之一。《左传·僖公十五年》韩简之言:“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有物体才有形象,有形象并生长后才会分出数目。这是中国古代的象数学。

  [58]无为:《道德经》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59]条理:事物的规矩、规则、法度。《孟子·万章下》:“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60]通会:融会贯通。孙过庭《书谱》:“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61]徇象丧心:得意忘言,得意忘荃,得意忘形,比喻得到真理,心就不重要了。张载《正蒙》:“由象识心,徇象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

  [62]定志以帅其气:心性坚定,引领精神气质的振作有为。

  [63]养气以充其志:存养浩然之气以巩固心志的坚韧。

  [64]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也不要助长。园艺是指在道家修炼之中,对于身体内景的变化,保持自然的口诀。张三丰真人云:“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这里指书法学习过程中不要放弃,也不要急躁。

  [65]由勉入安:由勉强刻意的造作到熟练掌握以后的安定悠闲。

  [66]雨粟鬼哭:天上下粟雨,夜里鬼怪哭。《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 〔宋〕黄庭坚《苦笋赋》

  [67]感格神明:格,到。感动神明。清代王洪绪《卜筮正宗》:“每见世之人遇事辄卜,而诚之一字昧焉,罔觉或饮酒茹荤或邪淫不洁,迨至临时祷告遂欲感格神明,不亦惑乎。”

  [68]征往俟来:了解遥远的过去就可以推测未来。

  [69]致中极和:达到中和的最高标准。《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0]蕴奥:蕴含的奥妙。

  [71]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万世之太平。

  [72]功将礼乐同休:伟大的功劳将可以与礼乐一起受到崇敬。

  [73]曜:照耀。

  [74]神怡务闲:神情愉悦,事务轻松。

  【译文】

  书法的本质在于排遣,在于抒发,发于精神,在于自如。要进行书法创作,必须先舒散怀抱,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时,可称得上进入神化境界了。如果书法没有变化,则永远达不到神化境界。然而神化境界难道是要超出规矩法度之外吗?由规矩进入巧妙才可以成为神化,所以不要滞重,不要执著己见,才能在书法上有圆融通达的美妙。况且天地的伟大品德要用文字才能表达出来,所谓神化,不过是宇宙天地自然的运转而已,就是所谓的气韵生动罢了。日月星辰的排列布置,寒暑昼夜的变迁,风雷云雨的聚散,山岳河流的奔流耸峙,这些难道不是天地的变化吗?古今高人振衣长啸,挥动拂尘,谈论宇宙的本源本体,佳人临镜梳妆,歌舞曼妙,顾盼生情,就好像是美丽的花儿迎风含露,又好像是美丽的鸟儿啾啾悦耳,千姿百态,奇妙无穷;更像那烟雾中的树林,似乎很清晰而又朦朦胧胧捉摸不定;也像是鱼儿潜入水底,鸟儿振翅高飞,无迹可寻。这些是世间万物的变化。世间的书法如果真能够做到形态结构端正厚重,平和雅致,错落有致,趣味飘逸,就可以谈谈神品的可能了。现在世上谈论神化境界,大多是指体格气势的异于常人,以及那些好做鼓努用力的笔画的人,异口同声称赞他们,他们的见识何其浅陋啊!从大的原则上找其缘由,深入地探讨神化的本质的话,不过就是把握好时机,伺机而动,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已。孔夫子、王逸少不就是这样吗?《论语》记载孔夫子在乡党邻里之间时,似乎是不善言谈的人;在朝堂之上反而是侃侃而谈,拿着圭在王的面前时,小步快走,显得恭谨小心,而在私下会见宾客时又是愉快而喜悦的。到了鲁国戴着章甫的冠,到了宋国穿着宽大的衣服。而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意象瑰丽奇妙,《乐毅论》则情绪多抑郁不乐,《兰亭序》又兴致安逸,神情愉悦,《告誓文》则又是情志拘束,气韵壅蔽。这些都是因时而动,根据阴阳的盛衰循环自然显现,随心所欲,随机而发,完全是《诗经·关雎》的风格。如果不是心手相应,哪能这样尽善尽美呢?一般来说因时而动都能恰如其分,而随心所欲则很少能悟出根本的道理。人的正常心理都是欲正不欲邪,想要熟练一些,不要陌生。如果规矩还没有非常老练,心和手不能配合默契,心志动了而神气不饱满,意思有了但笔力不能表达出来,这些都不能做到从心所欲。至于能随心所欲了,难道还有超越规矩之外的吗?孔夫子说了“从心所欲”又说“不逾矩”,是担心越过了中道的界限啊。比如投壶射箭,岂有不愿投中或射中的吗?手不能应心的要求,发出来自然不能中。然而没有行动就不会有进步,能不断进步就能逐渐达到神化境界。倘若没有最诚恳坚定的心志哪里会不断地努力行动呢?静下心来坚定志向,广泛学习各种书体以及各种技法,学习全面的理论和历史,同时又深入专研,书法的全貌了然在胸,笔法的妙用浑化无迹,进入了无思无虑的状态,自然手腕能顺从臂膀,五指能顺应心灵的妙用,潇洒神飞,如飞鸟闪耀着彩色的翅膀盘旋环绕,又如庖丁解牛,宜疗弄丸,执笔的人都说不清楚,旁观者就更难以揣度理解了。《中庸》里面说,“天地没有两个”“天地生成的事物不计其数”;《孟子》里面说,“达到精深的境界而自成领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生和逢都是由不贰深造得来的。由此可知书法想要进步,必须有最诚恳的志向,不断地下功夫,才会豁然开朗,触类旁通,一本万殊,变化无间,既神且圣。啊,由此悟道,难以言语表达它的美好。字是不断衍化出来的,书写是为了表达心中所想。字虽然有象可循,但其巧妙却无心而为。心灵虽然没有形象,但它却是行为发生的主宰。初学书法的规矩法度,必须刻意地模仿训练,从字体的具体姿态结构上去体会它的神韵;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时候,自然而然,得意忘象。所以说由象认识到心的本体,而执着在象就会丧失对心的体悟,所以象不可执着,要时刻关注心的存在。未书之前,凝心定气,振作气概;将要书写时,提起精神明确目标,勿忘勿助,由勉强造作渐入自然安稳,这样自我的精神就与书法融为一体了。古人所讲的雨粟鬼哭,感动神明,深入地探求历史并能清醒地明晰未来,竟然如此神奇,不可思议。经典的书法作品出自神化之手,达到中和的极限境界,可以显现出天地精微的造化神功,宣扬人间道义的奥妙之旨,为往圣继承濒临衰亡的学问,启迪后来者之道德良心。其功绩将能和礼乐一样伟大,与日月之光而同光,岂只是个人在明窗净几,神情愉悦,事务悠闲,笔墨精良的时候的一点人间小情趣和小清福而已吗?

  █ 〔宋〕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延伸阅读】

  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气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 〔晋〕王羲之《雨后帖》(宋摹本)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以辨认。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应在宋。

  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我们学佛修行要能做到不着相,怎么样是不着相?就是不跟随一切现象而转。如果以为现象只是我们身心以外的现象,这样的观念对佛法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反转过来看,内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换言之,自己心性之体所起的一切现象都是外相。”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初九这个吉日,王羲之独自走到那杂草丛生的他父母的墓地,向双亲亡灵陈词告誓,他将离开官场,绝禄退隐。他说:“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夭,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儿。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皎日!”后来王羲之把上述的一番话书写下来,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告誓帖》。《告誓帖》情感真挚,诚恳动人,在自谦自责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无可奈何、十分忧伤的情绪。王羲之从秘书郎起家到弃官退隐,经历了政坛的风风雨雨,怎不感慨万千呢?

  对于王羲之辞官,史家、研究家多有分析,见仁见智,但不外乎以下原因。

  当时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攻克了成都,一举打败了成汉国,一时名声大振,其势力迅速壮大起来。荆、扬是当时的两大重镇,荆州位居长江上游,对长江下游的扬州、建康威胁很大,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故将殷浩拉做自己的亲信,并委以重任,让他掌握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大权,以防桓温不测。在这种情况下,殷、桓矛盾日渐尖锐,桓温原来与王羲之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由于王羲之与殷浩非同一般的关系,王羲之在殷浩的邀请之下,出任护军将军,桓温视王羲之为殷浩的亲信、党羽,这对王羲之是非常不利的。桓温军事力量的强大对殷浩触动很大,殷浩求功心切,不顾主客观条件先后北伐,每次北伐,王羲之都苦口婆心地劝告他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会以失败告终。可是殷浩根本不加理会,王羲之预感到“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结果都被王羲之言中,特别是最后一次,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大败而回。王羲之在《与孔彭祖帖》叹息:“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也。”《增运帖》云:“吾于时地甚疏卑,致言诚不易。”他深深地感到人微言轻。“皆谓尽当今事,宜称,好仗义直言”,朝廷自然不喜欢他。

  王羲之辞官另外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与王述的矛盾。王述原与王羲之齐名,但是王右军素轻之。在王羲之为临川太守时,王述只是一位县令,然而王述后来成了扬州刺史,会稽属王述管辖。王述来检查会稽刑政,竭尽苛求,王羲之引为奇耻大辱。他曾要求朝廷将会稽改为越州,结果不但未达到目的反而给他人以笑柄。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至终。

  【名家杂论】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神化代表着最高境界,不论是诗词文章,琴棋书画,不论是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抑或是建筑园林、杂耍方技,都以神化为最高标准,也在为此目标修炼磨砺。神化似乎带着一种神秘玄奥的色彩,往往给人一种虚幻的印象,或许有但又是不可企及的事物。而作者在本篇中就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渊源于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观点,那就是最高的境界其实是与现实世界合二为一的,所谓道不远人,道不离日常用度,最高的境界就是神化的境界,也就是中和的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所谓自然的境界,就是日月经天,江河纬地,草长莺飞,鱼翔浅底。天地自然有大美,有无限丰富,无限变化,无限精彩,并且都本着自然之道,顺应自然,创造神奇。所以书法之道也要顺应自然,顺应天行健自强不息,顺应地势坤厚德载物,不勉强造作,不懈怠萎靡,不冒进等。坚守本源,自然变化,由技入道。所以本篇后半部分就强调,所谓自然的、神化的最高境界是要靠不断的磨炼才能达到的,要靠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得到的,必须是沿着学规矩,熟练运用规矩,然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节奏逐步实现的。就是文中提到的“为物不贰,生物不测” “深造自得,左右逢源”,“生”也“逢”也,皆是由“不贰”和“深造”得之。他强调了书法的规矩法度与随心所欲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它本身也是来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

  █ 〔明〕沈周《江亭避暑图扇页》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