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

心是什么?心在哪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心是什么?心在哪里?

  在我们的认识中,心是一个十分模糊、含混的概念,什么是心?并没有准确的指明。通常我们指的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成份非常复杂,既有显意识,也有潜意识;既有本来意识,也有应激意识;既有个人意识,也有公共意识;既有先验意识,也有经验意识;既有独特意识,也有普通意识……几乎无法将自我意识的成份分析彻底,如果笼统把自我的意识的反映都归属于心,显然太过牵强,但意识中哪个部分代表心呢?这恐怕连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没分清楚吧。

  心是什么?在人们的使用中,各个用途指示的含义不同:在存在表达中,心是个人意志;在生活表达中,心是个人的态度;在情感表达中,心是内心的愿望;在选择表达中,心是自我的立场……心在各种场合下有不同的表达,人又称其为:心灵、心象、心识、灵魂等等,指示的仍然是自我的精神意识,无论把心的外延和内涵扩大到何种程度,也越不过个人自我的范围,而自我意识除了纯粹的本能意识以外,大多都是主观的个人意愿、个人认识和个人经验。但人们在使用心的概念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心的范围和特有的性质了吗?

  当含混不清的心概念应用于唯心主义,其混乱性澄清了吗?唯心唯的是什么心?如果连心的所指、范围、内容、性质等等都不明确,这唯心之心还可靠吗?心是什么?这不但是普通大众无法定义的问题,也是唯心主义者和心学大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的言行表示了他的心,也不能依据一个人的意愿、意志、思维、认识、思想、态度、情感来判断他的心,更要命的是:我们自己竟然也不知道何意是我心?何处是我心?何时是我心?自己的意识、精神状态、思想活动、情绪情感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使人常常会判若两人,那么人的心呢?心不会变吗?以何时何地何种状态的心为准?以心的什么表达为准?之所以有"人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面如桃花,心似恶魔"这些人间总结,要看到并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心,难!而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心,一会儿菩萨面、一会儿孩儿脸,跟人现人心,跟鬼有鬼心,这样的人,多!而善恶皆有,真假不辨,美丑不分,这种糊涂心的人更是太多太多。人的心五花八门、各色各样,无法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唯心者难道觉得心可靠吗?这样的心认识的世界可以信赖吗?最直接的反思是:心认识了世界,谁来认识心?

  心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迷,在这个迷宫里,人能找到什么?人又凭什么理由在心之迷宫里选择?向心寻找者,比向外探索风险更大,一不小心就掉进心理的陷阱里,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寻找心的人,都不知道心在哪里,人们把心脏当心,为什么不选择肺或者胃?也不选择大脑来当心?心就在心脏里吗?把心画成一个桃心状的图形,完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笑话,心脏有什么理由成为心?心在哪里?有人怂恿科学家在人体组织里找灵魂,结果科学家们还真的找到了灵魂重3.6克,这笑话不知道人们要笑多久。

  心是什么?心在哪里?问题本身就暴露了人的思维问题,心只是人对于自我意识活动现象的一种命名,这个命名本身就不能概括人的各类精神意识和各种思维活动,人不但据此认为人有心,并且和心脏器官相联系,就更荒谬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心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人有内求、求心、禅修之举,都是向心索求所需,人竟误以为心是天生之物,包含人间所有奥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尤是语焉不详:是心自有天下物与理?还是心包含天下物与理?亦或是心相通天下物与理?在心不知为何物也不知从何而来的基础上,让天下物与理都限定在心的范围以内,是何逻辑?和柏拉图、康德、笛卡尔的先验意识有何区别?把含混、复杂的心作为一个常数,其思维逻辑比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考要粗糙很多。

  中国人的心观念不但是一个模糊的认识,还将唯心主义引入迷途。其实分解开来,没有心这一说,人的意识只有感知信息的汇集、处理和储存,人的思维系统、认识系统和思想系统都是感知信息的处理机构,人的大脑中枢就是各类信息的汇集处和处理处,如果没有感知信息,中枢的储存一片空白,何来先验意识?何来心?当然,人对感知信息的处理有别于其他生物,这是人的感知机能和精神感知性质决定的,这具有人的特殊成份,有相应的存在规律,把这些规律看成先验意识甚至看成心识都是牵强的和片面的,因为排斥了感知的要素,而只有感知运行才可以形成相应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才会决定事物的存在。由人构成的事实存在关键因素在感知,而不在其后产生的先验意识和心识,特别是成份复杂的心识,其自我的主观成份往往破坏了感知综合信息的客观性,造成人明显的错误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偏执和主观片面的错误还少吗?

  放下心的观念,在各种感知信息的关联中找到存在的本来,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才可能在感知活动中发现良知、找到良知、施行良知,感知行为与人需要达到的目的相一致,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知行合一。 《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