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三章

  望梅止渴

  建安三年 的元旦。

  曹操业已四十几岁了,他不仅威严有加,而且气质高贵,一副意气风发的派头。闲暇之时,曹操常常独自一人,在春兰之室中看书作诗。他还时不时与绕膝子弟享受天伦之乐,俨然一副慈父的模样。曹操如今已经万事俱备,他身为丞相,功成名就。看到他这副悠闲的做派,人们不禁疑惑,是否曹操早已忘记弓马剑枪的沙场厮杀?

  正月之中,曹操进宫觐见皇上,在拜贺新年之后,他笃定地说道:“臣打算于今年继续西征之业。”

  袁术占领的淮南之地,经过曹军整整一年的征讨,损失惨重,只得暂保安定。

  而张绣则仍在西面,盘桓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至荆州一带蠢蠢欲动。

  曹操于这年的初夏四月,下令西征。大军整然有序,出发前往,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讨伐张绣!

  将士们慷慨激昂,纪律严明。

  皇上亲自乘坐銮驾,将曹操及西征大军送出城外。

  此时正值初夏时分,田间麦穗业已成熟。当军队浩浩荡荡地离开许昌都城,走进田间小路时,不少劳作的农民见状纷纷四散奔逃,躲避官兵。

  曹操看到此情此景,立刻派人将村官和老者们叫来。他告诉这些胆战心惊的村民:“各位老乡,你们不用怕。如今是麦子喜获丰收的好时节,你们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有了收获。曹某此番带兵出征,乃是奉了天子的旨意,去讨伐逆贼。因此途经此地,并非前来掳掠。乡亲们,你们尽可回到地里继续劳作,我已下达军令,任何人员马匹都不得毁坏庄稼,践踏良田。若哪个发现我手下的官兵有掠夺百姓财物的情况,请立刻报告我们。必定军法处置,严惩不贷!”

  农民们听到这个大官模样的人都发话了,这才放心下来。于是他们回到田间地头,目送大军通行。连一些老弱妇孺也敢挤在人群之中,观看热闹。

  曹操既已下达军令,大军立刻严格执行。尤其当兵马穿过田间小路之时,将士们小心翼翼地一手勒紧缰绳,另一只手分开麦穗,生怕践踏了农田,但是,没想到曹操的坐骑突然被野鸽惊扰,一时不听指令,冲进了麦田,糟蹋了不少庄稼。

  曹操立刻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并叫来执行军纪的行军主簿说道:“曹某自己不慎,惊马践踏了农田,破坏了自己制定的纪律。作为大军统帅,更应该严于自律,如今知法犯法,罪应当罚。若身为上级,自己不遵守规则,又如何要求属下。因此,我要立刻执行军法,自裁以正法纲。请诸位将士莫要悲伤。你们要继承我的遗志,继续为天下百姓造福,遵纪守法,报效朝廷!”

  曹操说罢,立刻拔剑,作势就要向脖子上抹去。

  “丞相!万万不可啊!”

  众将士眼看曹操要拔剑自刎,急忙扑上前去将他拦住。其中一名属下劝阻道:“依《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身为一军之统帅,您的生死就是全军的生死。请丞相为一军将士所考虑,千万不可行此短见。”

  “哦?既然有春秋古例在先,我亦不可不从。身体发肤乃父母所赐,今日曹某就将头发割下,替我领受斩首之刑。”

  曹操说罢,揪起一把头发,用短剑齐根割下,将它交给了主簿,以作受刑之凭证。

  秋霜严烈,纪律严明!

  众将士在一旁目睹丞相如此作为,不禁深深感动,以为警醒。

  远征大军一直长途跋涉,从五月走到了六月,恰逢炎暑。

  河南伏牛山的山路崎岖难行,大军一路叫苦不迭。

  士兵们汗流浃背,大军过后的土地都被汗水打湿。土地干旱,龟裂成片,就连山上的草木也被蒙上一层厚厚黄尘。整座山上都覆盖着滚烫的红岩,而没有山泉,更没有绿荫。很多士兵饥渴难忍,更有人因中暑晕倒。

  “水!给我水!”

  “谁能给我点水啊?”

  中暑的士兵无意识地喃喃道,而尚未倒下的士兵也痛苦不已,难以维持。

  曹操也是喉间干渴难忍,他灵机一动,忽然用马鞭指向前方。

  “将士们!大家再坚持一下!等咱们翻过此山,前面就有一片梅林。赶快赶过去的话,就能在树荫下乘凉休息。那有满树梅子,又甜又酸,可以随意摘取。”

  士兵们闻言,不禁精神为之一振。

  “有梅子吃就好啦!”

  “再坚持一下,翻过山后就有梅林了!”

  将士们心中振奋,便打起了精神,继续行军。

  而且当大家心中想到要吃酸酸的梅子,就不禁口中生津,也忘记了干渴之事。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由来。

  曹操平时博览群书,他此次也是将阅读时所得来的知识即兴发挥,今日得以巧用。后世的兵学家将此事作为曹操兵法的代表之一,他们认为这是曹操运用智慧,巧妙地解除了士兵酷暑中行军,口渴难忍的好方法。

  曹军翻越伏牛山时,扬起的满天黄尘,被远在南阳宛城的守军看得十分清晰。

  而张绣闻讯后,惊慌不已。他立刻向荆州刘表求援,请求其在后方支持。

  张绣将军师贾诩留下守城,亲自率军出城迎敌。

  “曹军远征而来,早已力竭。并不足惧!”

  第一战时,张绣派出手下勇士张先,结果不敌许褚,首战大败而归。张绣只得仓皇逃回城中,闭门不出。

  曹军立刻攻到城下,将宛城的四门紧紧包围。

  攻守双方,僵持不下,战事异常胶着。

  守城的宛城之军不断将铁水烧沸,倒下城头,将攻城的士兵烫得摔落下去。他们又将各种屎尿封边,战士的死尸以及各种污秽之物灌满护城河,希望以此将曹军吓退。

  但是张绣的这种卑鄙下流的手段却没有奏效。曹操亲自督战:“将士们,曹某此城不破,誓不为人!”

  曹军集中大半兵力,专攻宛城的西城门,攻城战不眠不休,持续了三天三夜。

  曹操也不眠不休,指挥了三天三夜,将士们更是拼命进攻。

  攻城部队用尽了各种方法,他们架设云梯,堆土填壕,乱箭齐发,又向城内投掷油渍火炬,攻势猛烈,声势浩大。

  而张绣也早已难以支撑,城内的物资用品也快告急了。他慌忙咨询军师贾诩:“荆州刘表怎么还不派援军?咱们马上就要守不住了,他们再不来的话就晚了!”

  张绣仔细观察军师贾诩的脸色,以寻求一点心理安慰。只见贾诩从容地答道:“主公尽可以放心!”

  “我怎么放心得下呢?”

  “自然可以放心!若宛城负隅顽抗,不但守得住城,说不定还能顺道将那曹操生擒活捉。”

  “什么?能活捉曹操?”

  “正是!我并非说大话,不过只要主公能相信我的话,必能将曹操拿下!”

  “哦?军师莫非有何妙计?”

  张绣急忙问道。

  贾诩的心中到底有何妙计呢?

  他对张绣坦言:“曹军来临之时,我曾登上箭楼,瞭望敌情。我发现曹操在攻城之前,曾经绕城三周,仔细地观察过四门的守卫。他最关注的应该是东南的巽门,因为那里的栅栏已经非常破旧,城墙也刚刚修整过,新旧城砖混砌在一起。因此,他应该认为东南的巽门是我们防守最为薄弱之处。”

  “哦,确实如此!”

  “既然曹操已经有此判断,心中一定已将巽门当作攻城的突破口。而他在巡视之后,立刻就布兵主攻西门。而且曹操还亲自督战,身先士卒地站在西门布置攻城。”

  “这又是为何?既然曹操已经打算重点攻击东南的巽门,他为何转而打西门呢?”

  “这就是所谓声东击西之计!曹操貌似主攻西门,这样就迫使我们也将主力守军集中在西门。而到时候,他会突袭东南巽门,这样就更容易突破入城,杀入宛城之中。”

  张绣闻言,不禁不寒而栗。

  “请主公放心,让我来督办此事吧。”

  贾诩说罢,立刻排兵布阵。

  曹操其实早就知道贾诩作为张绣的军师,正在宛城。他也知道贾诩智谋高深,不可小觑。但他十分自负,认为自己的才略过人,贾诩不足道也。实际聪明反被聪明误。

  集中攻打西门之后的一夜,曹操果如贾诩所预料的,佯装主力攻打西门,却暗中调精兵来到东南巽门之外。曹操率领精兵,一举跃过木栅鹿寨,迫近城墙之下。而此时,却未发现守军前来迎战。

  曹操不禁非常得意,他笑道:“哈哈哈!敌军果然中了我声东击西之计!如今他们都到西门去守城,根本不知我们的目的是东南巽门啊。”

  于是曹军一举攻破城门,率军冲进城中。只是眼前的情形有些异常,城门之内漆黑一片,寂静无声,没有一丝篝火。

  “怎么有些不对劲?”

  曹操勒住战马,驻足观察四周,侧耳倾听。只听一声炮响,周围狼烟四起。

  “糟糕!中了敌军的埋伏了!赶快撤退!快撤!”

  曹操这才发现他们反而中了敌军诱敌深入之计,慌忙大声呼喊,命令将士们撤退。

  但是,为时已晚。

  只听得敌军的呐喊之声如山呼海啸,守军从黑暗之中一拥而出,众人纷纷嚷道:“活捉曹操!”

  曹操无奈,只得拼命鞭打坐骑,落荒而逃。但当晚在巽门城内,无数曹军都惨死于守军之手。

  除此之外,由于曹军在西门只是布置了少量兵力,佯作攻城。在贾诩识破曹操的伎俩之后,守军主动出击,将西门曹军打得落花流水。一夜之间,曹军大败而归,不仅折损了五万余人不说,更是被张绣率领的宛城军一路追击。从五更时分一直逃到天亮之时,曹军退守二十里。

  而正在此时,曹操又得到消息:“荆州刘表已出兵,将我军的退路截断。而且他貌似要进攻许昌。”

  曹操闻讯,脸色大变。他咬碎钢牙,撂下狠话:“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走着瞧吧!”

  然后曹操以退为攻,指挥大军掉头,折返许昌。

  当大军行至半路,又得到一个情报:“荆州刘表虽然率军而出,但听闻东吴孙策已经布置兵船,有意溯江而上。他唯恐出兵之后荆州防务空虚,因此立刻收兵,不知将来是否再出战。”

  古今战将之中,少有可以像曹操一样连获大胜者,更少有能像他一般遭此败仗之人。

  曹操之于作战,就如曹操之于作诗一样。他酷爱作诗,也同样热衷于作战。

  曹操的热情和他宏大的构想,总会注入自己的诗歌之中,抒发心中的情怀。这种作诗的情怀与他作战沙场,指挥三军时的做法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可以说曹操所经历的每场战斗,都是他独特的创作。而在其中,自然有杰作,也不乏败笔。

  无论如何,曹操是一介武人,他生性好战,因此并不会因经历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过于伤怀,更不会因此消沉萎靡。

  但此番大败而归之后,曹操也难免紧锁眉头,面容憔悴。他于马上作诗一首:

  梅酸为酸,败战亦酸,异类相同,心舌犹甘。

  曹操性格坚韧,因此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苦中作乐,决不被困难和挫折所压倒。

  当曹军经过襄城,来到淯水之畔时,曹操突然停住战马,低首徘徊。

  忽然,这位丞相大人啊的一声,泪水滚滚而下。

  诸将见状,不由得问道:“丞相大人,何事悲伤?”

  “此处可是淯水?”

  “正是!”

  “我去年就是在此处攻打张绣,由于一时疏忽,折我一员大将典韦。睹景生情,如今又到淯水之畔,我不禁怀念典韦,心痛难当。”

  曹操下得马来,将战马系于一处柳树上。他命人在河滩的一处小丘之上垒石成塔,又杀牛屠马,祭奠典韦之英灵。曹操亲自祭拜,一时动情,忍不住放声大哭。

  一旁的将士们看到曹丞相如此怀念故将,也不禁心生感动,纷纷跪倒祭拜。

  之后,曹操又祭祀了长子曹昂之灵,以及侄儿曹安民。

  河岸之上,柳枝低垂,秋水萧瑟,水雾凝结。天空之中,归巢的黑鸟聒噪声声,而全军将士,悲声不止,回荡于淯水之上。

  就在不久之前,曹军在初夏之时踏上征程。全军将士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如今到了凉秋八月,将士们满身伤痕,大败而归。难怪他们都要大哭一场,以宣泄胸中郁闷之气。

  曹操回顾四周,他的心腹大将吕虔和于禁等都身负重伤。而当初一路带来的辎重补给也被丢在前线之上。他不禁对天长叹,如今暮色昏沉,晦日不明。

  “前方有人来了!”

  “来的是我们的急报。”

  士兵们看到远方人影,正在猜测之际,一骑快马飞奔而至。

  原来是留守许昌的荀彧派来的信使,他带来书简一封。

  曹操急忙展信阅读,只见信中写道:

  荆州刘表,业已出兵。他正屯兵于安象城附近,意图拦截丞相之军。他已与张绣联手,请加强警戒为好。

  “此事早已在我的意料之中!”

  曹操见信并不惊慌,他交代荀彧的信使已知此事,便打发他回去。

  当大军行至安象地界后,果然发现刘表的荆州兵和张绣的军队已经合为一处,组成联军,还将一路之上的险要关卡都把控住。

  曹操说道:“既然敌人利用地利之优势,我军也需根据地形布阵才是。”

  于是,他命令部队依山势布阵。他们趁着夜色行动,从黄昏一直干到次日黎明,在一座荒山之上辟出一条新路,并将八成的军队都埋伏在山谷之中。

  天明之时,晨雾散尽。刘表与张绣的联军将士纷纷远眺曹军阵地,他们不由得心生奇怪。

  “怎么曹军只有这么一点人啊?”

  “恐怕他们就只剩这么些人了吧。”

  士兵们看到曹营阵地的阵势,不禁议论纷纷。

  “曹军在宛城之战中就战死了五万多人。他们节节败退之后,肯定又有不少逃兵,而伤病的战士被丢弃不顾也是常有的事。这一路跋涉之后,他们可能现在只剩下这么点将士了吧。”

  带兵的将领们亦是如此看法。因此他们毫无忌惮地率兵出关,放弃了据守的要塞,向貌似空虚的曹营攻击而来。

  联军打算先好好地羞辱曹军一番,趁他们出战之际,再一举歼灭。

  正在这时,曹操突然现身于山头之上,他高声号令道:“将士们,听我号令!以蛟龙出渊之势,冲出山谷!将他们团团围住,全歼敌军!咱们痛痛快快打一场狠仗!掀起那血雨腥风吧!”

  霎时之间,曹军仿佛从地下涌出一般,兵力一下猛增八倍之多。他们将联军的退路截住,从四面八方收紧口袋。而刘表和张绣的联军见状,完全出乎意外,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曹军形成围剿之势,将联军尽数全歼,一时之间,尸横遍野,血染草木。而侥幸逃脱的联军将士也不敢逃回关隘之中,而是径直逃进了山对面的安象城中。

  “放火!烧城!”

  曹军沿路追击,意图泄愤。而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方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曹操接到了许昌有难的急报。

  河北袁绍趁许昌防备空虚,业已动员全军,意图趁虚而入。

  “好你个袁绍!竟然想趁火打劫!”

  曹操闻讯大惊,不得不放下追击联军的战斗,日夜兼程赶往许昌。

  张绣和刘表见曹操此时慌张撤兵,便欲掉头追击。而张绣的军师贾诩力劝道:“现在万万不可穷追败勇,否则必将惨败而归!”

  两人却根本不予理会,他们率军一路狂追。而半路之上,果然遭到曹军强兵的埋伏,不敌而归。

  贾诩眼见二人惨败而归,神情落魄,又连忙鼓舞道:“此时回来做甚?既然你们一击不成,此时正是良机。如今再去追击,定可获得大胜!”

  既然军师贾诩如此自信,张绣和刘表便不再犹豫,再度领兵追击。而此番交战之时,曹军显然不敌,联军大获全胜,奏凯而还。战后,两人都忙向贾诩讨教其中的奥妙:“先生实在料事如神!请问如何可以预知胜负?我等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贾诩笑道:“这些并不足道之,仅仅是兵法中最基本的常识罢了。第一回追击之时,敌人早有准备,因此会以强兵断后,此乃退兵之道也。而第二回追击之时,敌军并未料到会再有追兵,因此以强兵在前,弱兵在后。我军趁敌军疏忽懈怠之机,正好乘虚而入。因此我可判定,再次追击必定获胜,不过如此道理罢了。”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