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6章 吕端:糊涂背后的真相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毛泽东当年曾经表扬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大家都知道,就是三国的诸葛亮;而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宋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毛泽东是借用了这句话,也因为有了主席的这句话,使得吕端这个人的知名度在当今的社会中还很大。

  吕端小事怎么糊涂了呢?有一个笑话,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说是吕端穿了一双新鞋子去上班,同事问他,这双鞋子多少钱。吕端说:“九百。”他的同事马上跳了起来:“我这双鞋子怎么要一千八呢?”他是担心仆人虚报价格,贪污了他的钱。可第二天,吕端却对同事翘起另一只脚说:“昨天说的九百,是那只鞋子的价格,另外一只鞋子也是九百。”——搞了半天,他连自己的鞋子价格也没搞清楚。当然了,这个笑话,在不同的记载中人物也有出入,有的说这是五代时的宰相冯道的故事,不是吕端。但吕端做人,在小事上糊里糊涂,这一点却是肯定的。

  宋太宗晚年想让吕端做宰相,有人就提出不同意见,说吕端这个人做事糊里糊涂的,怎么可以做宰相呢?宋太宗却很有知人之明,当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这样,硬是通过了吕端的宰相任命。这一年,吕端已经六十一岁了。

  那么吕端在大事面前又怎么表现得不糊涂了呢?

  在宋太宗的接班人问题上,吕端充分表现出了他“大事不糊涂”的一面,他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托付,将一场针对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的宫廷政变不动声色地消灭于无形之中。

  故事的前因,我们在“宋太宗”“八贤王”以及“赵普”的三个章节中都已经交代,太宗在“斧声烛影”中谋杀了宋太祖,并且炮制出一个所谓的“金匮之盟”的皇室继承规则。然后,为了让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又相继害死了太祖的两个儿子和自己的小弟弟赵廷美。太宗的长子元佐本来是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但元佐在政治上却是宋太宗的反对派,他同情被父亲迫害致死的小叔叔和两个堂兄,他想反叛却又无力反叛,于是也学哈姆雷特的样,假装发疯来发泄对父亲的不满。宋太宗只好宣布元佐是神经病,从而改立赵恒为太子。

  事情本来也就这么定了,但到了宋太宗病危的时候,宦官王继恩却伙同李皇后想要废掉太子赵恒,仍旧让赵元佐来当皇帝。对于李皇后来说,两个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她显然更喜欢元佐。

  王继恩这个大太监大家还记得吗?在“宋太宗”的章节里我们曾经讲到过他,据说宋太祖的皇后在太祖死后原本是让王继恩去召太祖的儿子赵德芳进宫继承的,但这个王继恩居然自作主张,掉头去把赵光义给召来了。由于他在宋太宗继位的事情上立下了大功,所以,太宗对他宠爱有加。作为两朝元老,王继恩的权势在太宗晚年达到了巅峰。

  那么,这样一个太宗的亲信,为什么想要违背太宗的意志,再度冒险参与皇太子的废立大事呢?按照正史的记载,他是因为听了亲信的劝说。王继恩的亲信对他说:“赵恒是既定的皇太子,他如果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也一定不会感激我们;而假如我们拥戴了另外的皇子,那么新皇帝必定感激我们,这样才对我们最有利。”

  这样的说法当然也说得通。但是,王继恩此时已经权高位重,而且年纪也一大把,作为一个太监,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他犯得着再冒这个险吗?这里面恐怕还有别的原因。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皇太子赵恒此前对王继恩有丝毫的不满,那么,王继恩为什么还要把宝押在被大家都认为是“神经病”的赵元佐身上呢?赵元佐究竟是不是神经病,王继恩和朝中的大臣都是知道的,说到底,他是“被神经病”的。而赵元佐的政治倾向,大家也是知道的,如果他上台,搞不好就会替他那位背负着谋反罪名的叔叔赵廷美平反,更说不准干脆将皇位让给了太祖或者赵廷美的后人。他既然被谬为“疯子”,总有些行为出格的地方。王继恩当然可以预见到这样的结果,所以,他想改立赵元佐是不是出于对宋太祖的一份内疚?是不是对自己曾经的一些作为有了懊悔之心呢?

  这个历史的谜团我们再也无法确认,只能作为一种猜测了。反正事情就是这样,王继恩想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太子赵恒的势力还相当弱,这恐怕也是宋太宗在觉得自己行将去世时,匆匆忙忙一定要将吕端扶上马出任宰相的原因。宋太宗心目中最信任的还是这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宋太宗病危时,吕端进宫探望,却发现太子赵恒不在太宗的身边,他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匆匆在自己的笏板————也就是笔记本上写了两个大字:“大渐”,意思是皇帝病危,赶紧派亲信给太子送信,让太子赵恒立即进宫。

  这边刚刚安排好,那边宋太宗已经咽了气。这时候,王继恩就对吕端说:“李皇后召见宰相,请宰相赶快过去,商议该由谁继位。”

  吕端一听全明白了,赵恒不是早就已经立为皇太子了吗?太子就是法定的继承人,还有什么好商议的?如果要商议,那就表明李皇后和王继恩他们想要另立太子了。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吕端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他的老辣了。他脑筋急转弯,立马编造了一个谎话,他对王继恩说:“先帝已经提前写好了遗诏,就藏在御书房里,麻烦公公跟我一起去找出来,一看就知道该由谁来继承皇位了。”王继恩一听也大吃一惊,如果真有太宗的遗诏那倒一定得先拿到手,如果遗诏上面的名字不是赵元佐,那还可以篡改或者销毁。打着这样的算盘,王继恩跟着吕端一起来到了御书房。为了抢先一步,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冲进了书房,而没想到的是,吕端等他一进去,就在门外把房门给锁上了。就这样,阴谋者被关在了御书房里无法实施阴谋。一向鬼机灵的王继恩竟然糊里糊涂地中了一向以“糊涂”著称的吕端的诡计。

  将王继恩关进“笼子”后,吕端跑着来到朝堂上。李皇后还想以立长子的理由来为元佐说话,吕端理直气壮、斩钉截铁:“先帝早已立赵恒为太子,岂能还有另外的说法!”

  朝堂上的大臣们不禁对吕端侧目相看:这位平时稀里糊涂的吕宰相,这会儿怎么主意这么坚定了?而李皇后,因为失去了王继恩的支持,也不知所措,只好默不作声。

  吕端大声吩咐:“快把太子请出来!”

  这个时候,赵恒也正好进了宫,宫女和太监就引着他出来见大臣。因为李皇后也在,所以大殿上垂着帘子,赵恒的身影出现在帘子后面。大臣们正要向新皇帝下跪叩拜,吕端却制止了大家,他要让太监先将帘子卷起来,让他一睹赵恒的真容。这个平时糊涂的家伙,此刻却是精明到了家!他刚刚骗过了王继恩,也怕被别人骗呢!

  直到帘子卷起,确认无误后,吕端这才率领群臣跪拜,山呼万岁。

  幸亏吕端处置得当,一场蠢蠢欲动的宫廷政变才没有得逞。太子赵恒得以顺利登基,是为宋真宗。

  李皇后当然不会有什么事,哪个皇帝即位她都是皇太后;王继恩这次的宝没有押对,那就倒霉了,作为罪魁祸首,他被逮捕下狱,财产充公,后来又被流放而死去;至于元佐,因为他事先并不知情,何况他已经是个“疯子”,你还能拿疯子怎么样?所以,他也安然无事,活得还比宋真宗寿命长,直到宋仁宗年间才老死的。

  吕端呢,立下如此大功,当然是备受恩宠,真宗皇帝后来都不直呼他的名字,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吕端身材高大,再加上年纪大了,行动不便,真宗还特意让人改造了台阶,以方便他老人家上下台阶。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宋太宗为什么这么信任吕端?吕端在当宰相之前,曾经先后担任过赵廷美和李元佐的副官,两位上司都倒了霉,为什么他却非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扶摇直上了呢?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受命去监督两位上司的呢?或者说,这背后,有没有他出卖两位上司的情况呢?可惜,我们从现有的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记载,这样的历史谜团同样是无法解开的。而吕端的形象,却在我们的面前变得晦涩和阴暗起来,看一个人还真不可以只看表面,那些平时大大咧咧的人,难道真的只是大大咧咧吗?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