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16章 王安石:吃西瓜皮不吐西瓜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仁宗皇帝有一次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为了活跃气氛,仁宗决定每人只发一副渔竿和一盘鱼饵,让大家自己到御池里去钓鱼,然后由皇家的御厨现场服务,用大家自己钓上的鱼做自己想吃的菜。

  这肯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大家兴致勃勃地拿上渔竿和鱼饵开始钓鱼比赛了。只有一位刚刚被仁宗从地方上召回的官员,没有动身去钓鱼,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张台子前,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位官员就是王安石,一向在做地方官,政绩不错,每次考评都是优秀,仁宗把他召回京城就是想提拔他,委以重任的。

  仁宗也在暗暗地打量着王安石,只见王安石不知不觉地把手伸向了那盘鱼饵,抓起一粒球状的鱼饵塞进了自己的嘴里。仁宗以为他是误食了鱼饵,正觉得好笑,令他吃惊的事发生了:王安石居然一粒接一粒地把眼前那盘鱼饵全部都吃光了!最后,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声中,王安石拍拍肚子表示他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仁宗皇帝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反感的情绪,他认定王安石是一个虚伪矫情的伪君子。皇帝的理由是:一个人可以不喜欢钓鱼,也可能会在漫不经心中错吃了几粒鱼饵,但他不可能稀里糊涂地吃掉整整一盘的鱼饵!

  这个故事被记载于《宋名臣言行录》,仁宗认定王安石是在作秀,所以,在仁宗一朝,王安石终于没有“发育”,还是回去做他的地方官了。

  王安石当年是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的,当时的进士们一般都喜欢选择在京城当官,天子脚下机会多多嘛,而王安石却主动选择了去当地方官。他的理由是家庭情况不好,负担太重。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尚在,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六位弟妹,再加上若干名仆人,十五六口人的生活开支全部需靠他的工资,很难在高消费的首都生活。所以他选择了深入基层。而这一干,就干了将近三十年。

  王安石踏上仕途的第一份工作是扬州知州手下的小职员。当时,他的领导就是跟范仲淹齐名的、庆历新政“三巨头”之一的韩琦。

  有一次,王安石通宵读书,困了就眯一会儿,结果这一眯就错过了上班时间。王安石急忙去衙门里报到,来不及洗漱,蓬头垢面的,却正好被顶头上司韩琦给撞见。韩琦见这个小年轻这副样子,怀疑他“夜生活”过度,便拿出领导的姿态教训说:你还年轻,不可荒废了学业。王安石低着头,一言不发,既不接受领导的批评,也不反对领导的教训。在下班回家后,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对领导的评价:韩琦这个人,除了长得漂亮外,其他没什么用。

  其实,韩琦对王安石的告诫也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宋朝的读书人十年寒窗就为了博取进士及第,等到考中进士后,那就得放松放松了:于是喝酒的喝酒,赌博的赌博,嫖娼的嫖娼……对了,当时嫖娼是合法的,妓女不仅有执照,甚至有官府养着的,专门服务各级官员,称为官妓。很多新科进士乐不思蜀,从此不思进取,荒废了事业。韩琦这也是好心地提醒他。

  然而,被韩琦怀疑为夜生活过度的王安石却在默默地学习用功,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淮南杂说》。这本书现在已经散失,从书名来看应该是一本学术、思想方面的随笔集。这本书一出版,当时就引起了轰动,成了超级畅销书,连当时举世公认的大学问家司马光、欧阳修都对此点赞好评。韩琦更是当面向王安石道歉,表示自己当时错看他了。

  《淮南杂说》这本著作显然为王安石的仕途额外加了分。当王安石回到京城述职时,京城忽然刮起了一股“王旋风”,很多官员上书要求把这样的优秀人才留在京城工作。但是王安石还是选择了地方,这一次,他被分配到了宁波的鄞县。

  鄞县几乎成了他后来改革变法的试验田,什么“青苗法”、什么“保甲法”、什么“常平敛散法”,都在这里一一推行,而且效果都。王安石名声大噪,像欧阳修、文彦博、曾公亮这样的大官都认为他地方工作有经验,一致推荐他到中央工作。于是,出现了前面所说的宋仁宗暗中进行面试的那一幕。

  很遗憾,王安石没有通过宋仁宗的面试。不过没关系,老板马上换了,仁宗去世英宗继位,英宗去世神宗继位,皇帝好像寿命都不长,这倒恐怕真跟夜生活过度有关了。

  新上任的神宗皇帝可是王安石的超级粉丝。这位有志于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此时刚满20岁,他接手的这副摊子已经显现出了积贫积弱的势头:所谓积贫,就是没钱!所谓积弱,就是军队战斗力不行!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心目中的改革设计师就是王安石。

  这一次,王安石被召进京的时候可真是风光无比。皇帝下令大开天章阁的正门——就像我们现在到庙里去,正门一般都是不对你开放的——皇帝只对王安石开了正门,召见的时候还特别赐座,让王老师坐着说话。这次召见的结果,王安石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过了不久,就提拔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功过有许多的争论,在这里我们也不想展开,我只想从王安石的生活小节来管窥一下其中的一些奥秘:

  王安石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从前面的描述里大家也可以知道,他在生活上是极度的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不洗澡、不换衣服,甚至不洗脸、不漱口。他的衣服上到处都是油渍汗迹,身上也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服换走了他的脏衣服,想看看他如何反应。没想到,王安石根本没有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是谁的衣服,他也茫然不知衣服已经被换过了。

  有人还根据王安石的长相,说他“眼中多白”,是奸臣之相。苏轼的父亲苏洵就很不待见王安石,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针对王安石的文章,题目就叫《辨奸论》。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洗脸换衣是人之常情,只有大奸大恶之人,才会违背人之常情,整天不修边幅,吃着猪狗之食,邋里邋遢地谈论诗书礼乐,博取不流俗的名声。

  前面我们也说了“鱼饵事件”,宋仁宗认定他虚伪矫情,其实倒是冤枉他了,他在家里也是这么马大哈的: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告诉王夫人,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鹿肉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就问:“那盘鹿肉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就在王安石眼面前。”王夫人说:“那你们明天把鹿肉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在食堂吃饭,大家将鹿肉放得远一点,将另外一盘菜放在王安石面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那盘菜吃得一干二净,远处的鹿肉他连筷子都不去碰一下。

  像王安石这样一个吃西瓜皮不吐西瓜籽的怪人,显然是很难跟一般的正常人交朋友、打交道的。而可以忍受他身上那股怪味、他生活中的种种怪癖的,又往往是看中他的地位、刻意逢迎他的人,而这些人的人品一般都成问题。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多是朝中公认的一些正人君子,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而他的支持者、变法的参与者,则大多在《宋史》里被打入了奸臣的行列。很多人评价说:王安石的变法初衷和设计其实都是不错的,就是用人不当,这帮奸臣在执行的过程中,让变法走了样。

  在历代的评价中,都认为王安石在私生活上是无可挑剔的,即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也很难从中找出可以攻击他的破绽来。然而,一个人的生活小节其实还是对人很有影响的,你向外展示什么样的形象,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一个怪僻的人就很难交到正常的朋友,除非是人家别有用心、刻意要跟你亲近。

  王安石就吃亏在这里。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