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15章 欧阳修:道德文章下那一点点小心思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篇文章放在了宋仁宗的桌子上,皇帝看了一遍又一遍。说实话,这篇文章非但没有说服他,反而让他的疑心病更重了。过了几天,一场原先由皇帝亲自主导的改革,宣告戛然而止,改革派的官员也纷纷被贬官赶出了京城,包括文章的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章高手,在整个宋朝的文化界他可是文坛的“一哥”,连三苏父子也是因为有了欧阳修的点赞才名声大噪的,所以,苏东坡一生都将欧阳修尊为自己的恩师。这样的大文豪居然不会写文章?

  说欧阳修不会写文章当然是荒谬的,他的好些文章都是中学教材里的课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等。那么,欧阳修的哪篇文章吃了宋仁宗的枪子儿呢?说起来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古文观止》里收录着,篇名叫《朋党论》。

  关于这篇文章的是是非非还得从宋仁宗的庆历年间说起:宋仁宗即位后,发现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所以他决定改革。庆历三年,宋仁宗撤免了吕夷简、夏竦等守旧的大官,起用了改革派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帷幕。而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些被触动利益的守旧派不敢明着反对改革,就造谣诬蔑,说改革派拉帮结派形成“朋党”,想要架空皇帝。

  “朋党”一词,可是含有贬义的,所谓“君子不朋,君子不党”,也就是说正人君子是不结党拉派的。宋仁宗听到这样的传闻,也暗暗担心范仲淹他们是不是真的在形成朋党。而就在这个时候,欧阳修写了一篇《朋党论》,上书陈情,进呈皇帝。

  欧阳修在文章中没有对诬蔑进行否认和辩解,却别出心裁地说:搞小团体的也有好坏之分,正人君子抱团是因为志同道合,所以朋党也是有积极意义、正面作用的——他的本意是要替范仲淹等改革派说话!

  这样的一篇文章,新意倒是蛮有,但却坐实了守旧派的诬蔑和宋仁宗的怀疑。可以说,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而皇帝呢,才不管你是正面反面,皇权专制的政体,最怕你们团结一致对付老子,因此对“朋党”也就特别敏感。既然你都承认了,那我就不客气了:宋仁宗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就撤了范仲淹等一干改革派大臣的职务。

  这真是帮忙反添乱啊!庆历新政就这么被欧阳修的一篇文章给搞掉了。你说欧阳修会不会写文章?至少是不合时宜吧!

  当然了,宋朝的文人可不管什么时宜不时宜。大宋朝善待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舆论环境十分宽松,宋朝的文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欧阳修写文章、做事就这么有个性,不计后果。

  欧阳修跟三苏父子一样,都是四川人,性格中就有四川人的辣味。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只能用芦苇秆子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不过欧阳修还真是个天才少年,读过的书过目不忘。后来,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他脱颖而出。据说他本来是可以中状元的,但主考官晏殊,也就是那个写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大词人,出于保护他的目的,为了让他今后更好地发展,把他的名次稍稍往后挪了挪,避免他戒骄戒躁。

  欧阳修尽管没中状元,但他的才华却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举世公认。宋朝是个爱惜人才的时代,从皇帝到大臣,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都高看一头,宠爱有加。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写文章时就更加无所顾忌。从这一点来看,欧阳修确实有一点迂。

  我们今天说一个人迂,那是说这个人不通人情世故,做人没有情趣。但欧阳修作为一个诗人,其实还是很有情调、蛮解风情的。这么一位感性的才子,当然有不少的红颜知己,而欧阳修在情网中挣扎也是奋不顾身的。他甚至被牵连进一桩有关生活作风的艳情案件中,差点陷于牢狱之灾。

  这桩案子的情节包含了通奸、乱伦等各种劲爆的元素,对于案情的真伪,至今还争执不下,没有定论。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桩案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欧阳修有个妹妹嫁给了一个姓张的人,姓张的死了,欧阳修妹妹自己没有生孩子,就带着老张前妻的女儿回了娘家。那个小张妮子长得娇小可爱,就跟洛丽塔一样,后来,欧阳修把她嫁给了自己族兄的儿子欧阳晟。欧阳晟在外地做一个小官,夫妻俩长期两地分居,这就给所有的故事创造了条件。

  有一天,欧阳晟不知怎么的招呼不打就回家了。这下可好!小妮子正跟别人厮混,被欧阳晟当场捉奸在床。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以为被捉奸在床的就是欧阳修了?——那倒不是!是欧阳晟的管家。那跟欧阳修有什么关系?

  是没关系,但关系是可以扯上的呀!

  话说欧阳晟当然不肯戴绿帽,遂将奸夫淫妇扭送到开封府。开封府的知府叫杨日严,以前在四川当官的时候曾被欧阳修弹劾过,他一接到案子,一看与欧阳家有关系,就特别兴奋,指使手下人千方百计要把欧阳修牵连进来。

  当时有一个言官叫钱明逸,是五代吴越国钱王的后人,钱氏家族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历代都出名人。但不知为什么,欧阳修却老是跟钱家过不去,在他写的书里包括《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归田录》等多有贬损吴越钱氏、揭露其骄奢淫逸的内容。钱明逸作为钱王后人,当然很不满意,也怀恨在心。听说了这桩案子后,他使出浑身解数,弹劾欧阳修与罪妇张氏之间早有私通的奸情。

  本来是跟管家通奸,怎么就扯到欧阳修身上来了呢?我们说捉奸要捉双,你总得有证据吧!哎,证据之一就是欧阳修写的一首艳词《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间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首词理解,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叶小未成阴”,“留取待春深”,字面解释就是叶子还小,要等到春天长浓郁了再采摘,那意思不就是说张氏年纪还小,等她年长后再下手吗?而“堂上簸钱堂下走”,还抱着那么个“琵琶”显然说的就是同在屋檐下的故事了,“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更是说这一段不伦的恋情已经有一段时日了。

  开封知府得到钱明逸送来的这颗“炮弹”当然是欣喜若狂。于是,对张氏严刑讯问,而张氏也终于供认,说自己在还没结婚时就与欧阳修有过奸情,还交代了许多“内情”和“细节”。

  这一下引来了轩然大波:一位朝廷大臣居然如此,案情似乎还相当重大,连皇帝都被惊动了,宋仁宗下令派户部判官和一名宦官进行复审。

  二位复审官倒还算公正,最后查明了许多事情纯属诬陷和捏造,但要彻底洗白,恐怕也没能够。所以,朝廷还是下令将欧阳修贬官,去担任滁州知州,就在那里,他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

  至于欧阳修是否真的与张氏有暧昧关系,后世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比如胡适就在《欧阳修的两次狱事》一文中说:“大概张氏一案不会出于无因。”

  胡适是以做学问严谨著称的,他尽管用了“大概”一词,但想来这已经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呢,连那首《望江南》的词也一概否认了。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就说:“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意思是欧阳修的词其实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他写的,今天记在欧阳修名下的很多艳词并非出自欧阳修的手笔,而是仇家和小人的恶作剧。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几次主持进士考试,对于后学文人的进退有至关重要的发言权,他在提拔了一批人的同时,也免不了得罪另一些落第的举子,所以这些举子们就写一些淫词艳曲,冒名欧阳修,借此诋毁欧阳修。

  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客观地说,欧阳修的词集中可能有少数的伪作,但把那些今天看来庸俗、浮艳的全说成是伪作,恐怕也不符合事实。正如欧阳修所说的“人生自是有情痴”,他在熟人面前也曾扮演“情痴”,结下了不少的风流情债。

  欧阳修在河南当官的时候就有一个相好的官妓,两人同进同出跟两口子似的。在洛阳质西京留守的钱惟演是他的官,他也是一位钱王后裔。钱长官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非常倾恭,简直把他“供”起来的。而欧阳修不知为什么经常跟钱王的后人有点过不去。有一次,钱长官邀请同僚聚宴,众人赴长官的酒宴都很准时,唯独欧阳修与那位官妓姗姗来迟。钱长官不禁责问起原因来,官妓倒也大方,说出一个香艳的原因惊倒四座:“天气太热,在凉堂里午睡,头上的金钗不见了,他帮着我床上地下满世界找。”钱长官听了好笑,问有没有找到,回答说还没有。钱长官倒也大度,说叫欧阳修作一首词,稿费替你买金钗吧。欧阳修当仁不让地作了一首词,钱惟演也当仁不让地拿钱替妓女买了金钗。官妓很高兴,满斟一杯酒递到欧阳修嘴边。

  情节很香艳,老欧很受用!

  还有一次,欧阳修知颍州任满,与同僚属下游颍州西湖。酒宴上,欧阳修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此时正是三月十四日,春色正浓,海棠花正盛开,先生何以心情如此颓唐?原来,此海棠非彼海棠。这个海棠是颍州一位歌妓的名字,此前曾与欧阳修相识,当时欧阳修还在扬州任上,等到他转任颍州,这位歌妓却已脱籍从良,不知了去向。

  太守以此作为知颍州以来的一大憾事,并在离任的时候还要提起这份遗憾。

  当然,欧阳修在扬州知州任上也没闲着。大名鼎鼎的平山堂就是那个时候盖起来的。平山堂里种了千余朵荷花,每年夏天,欧阳太守都要带着客人来平山堂消暑度假,让官妓们采摘荷花在客人当中传递以行酒令,实在是风流潇洒!所以说不必把欧阳修词集里的那些艳词推得一干二净。

  宋朝的舆论环境很宽松,许多文人都是既写文章又作艳词的,这也反映出宋朝文人性格的多元和生活的多彩。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轻松、华丽甚至带些俗艳的诗词,倒往往是诗人们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享受。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