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宋恭帝:在西藏雪域出家的皇帝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前几年,西藏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成了文艺青年的最爱,他的诗集被各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你见,或者不见”“你听,或者不听”“你在,或者不在”这样的句式,也成了小资们最喜欢模仿的“仓央体”。
仓央嘉措的身世确实很富传奇,那一袭黄色的僧袍更给他增添了一份神秘。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一位西藏的神秘僧人,他在出家之前的身份是宋朝的皇帝。
公元1274年,宋度宗一病不起,太子赵显继位。赵显就是宋恭帝,因为他即位时才4岁,历史上又称少帝、幼帝。他的母亲全皇后因为上面还有婆婆在,媳妇当然就当不了家,而由他的祖母、宋理宗的谢皇后作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小皇帝真是生不逢时!他即位的时候,宋朝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蒙古大军水陆并进,长驱直入,兵临杭州城下。谢太后以恭帝的名义向蒙古统帅伯颜递交了投降文告,并献上了象征政权的皇帝印章“传国玉玺”。投降文书写得哀婉凄楚,说皇帝年幼,奸臣误国,以至于国家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现在宁愿将国土人民全部献上,只求饶命,让赵氏子孙不要断绝。但是,蒙古人哪里肯放过这位小皇帝。
伯颜攻破杭州城的第二天,就传来元世祖忽必烈的诏书,要宋朝皇帝去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朝见元朝皇帝。当时年仅7岁的赵显懵懵懂懂地被人搀扶着叩头谢恩,以前都是人家向他叩头,他搞不明白自己也得向人家叩头。反正明白不明白,也都无关紧要了,他的母亲全太后带着他启程去北京了。小皇帝要去北京的消息传出,一路上不断有宋朝的军民前来劫持,但由于兵力不够,均未成功。恭帝一行在惶恐不安中走了一个多月到了大都。而宋朝的军民眼看小皇帝救不成了,就又立了一个小皇帝宋端宗,继续实施抵抗运动。
忽必烈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知道自己手上这个小皇帝还有潜在的号召力和市场价值,可以用来制约宋端宗,也可以招降那些尚未归附的宋朝官员,于是便慈眉善目、客客气气地接见了赵显,封了他一个国公的称号,勉励他为元朝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些当然只是表面文章,实际上赵显母子是被软禁在了深宫大院里。随行的四个宫女不堪凌辱,到北京不到十天就都上吊自杀了。元世祖忽必烈对赵显的母亲全太后很看不起,认为她屈辱偷生还不如那四个宫女有气节。于是就将四个宫女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赵显他们住的院子里,以示对全太后的羞辱。四颗血淋淋的脑袋挂在眼面前,这对7岁儿童的幼小心灵会造成怎样的创伤。
这么提心吊胆地过了几年,赵显刚刚对大都北京的水土有些习惯,却被命令迁往上都。上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更加远离南方故国了。为什么要将恭帝迁往上都呢?原来,福建有一位僧人夜观星相,说是土星侵犯帝星,便告诉元世祖,说可能有人要加害皇帝,应该提防。而河北又有一位狂人,自称宋王,聚集起数千号人马,扬言要来大都劫持宋恭帝和同样被俘在大都的宋朝宰相文天祥。京城也有人写匿名信,举报说有人要劫持宋恭帝和文天祥。虽然后来查明这些都是谣言,但忽必烈却感到不安了。关了四年的文天祥仍不肯屈服,元世祖也终于杀了他;全太后被勒令削发为尼,在北京做了尼姑;而赵显就被转移到了蒙古人的大本营上都。
赵显在这个时候已经像仓央嘉措诗里写的那样,“不悲也不喜”了,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他那颗心已经冷如死灰。到了他19岁那年,忽必烈又来关心他了:你也不小了,得找份工作了,你看你妈当尼姑当得多好啊,你何不也出家去当和尚呢?就这样,他被送到了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去学佛当喇嘛了。
恭帝到了西藏,居住在萨迦大寺,改名叫“合尊法宝”,意思跟周星星的“至尊宝”也差不多。这位小皇帝原是个很聪明的人,很快就学会了藏语,在佛学理论上也钻研得很深,还翻译了一些很深奥的佛学著作,并且当上了寺院的住持。从哪方面看,他都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高僧大德,而没有人会想到他曾经是宋朝的皇帝。
但是元朝的皇帝是知道他的身份的,而且也时刻提防着这位年轻的宗教领袖。宋朝皇帝的号召力在西藏当然是没人响应的,但一个高僧大德在虔诚信奉佛教的藏民当中还是有影响力的。保不定他哪天揭竿而起呢!留着总是祸水。
宋恭帝或者叫合尊法宝,跟后世的仓央嘉措一样,也有写诗的业余爱好。
他写了这么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林和靖就是南宋杭州著名的隐士林逋,写出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位。林和靖不仅不肯做官,连娶妻生子都免了,终生“梅妻鹤子”,也就是以梅花为妻子,养仙鹤当儿子,性情高洁得不食人间烟火,今天的杭州孤山还保留着他隐居时的放鹤亭。“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当然是少小离家,想念故乡的意思了。而下面两句就更加不得了:黄金台在河北易县的东南,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士而筑起的一个土台,据说燕昭王在上面放了千两黄金,高薪诚聘可以助他打天下的人才。“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是什么意思?你要搭黄金台干什么?你想招募死士跟我们大元朝争天下吗?原来你的黄色僧袍下还隐藏着这么一颗躁动的心。元朝的皇帝算是抓到了把柄。
这个时候的元朝皇帝已经是元英宗了,他已经是蒙古的第九位大汗,元朝的第五任皇帝。他可没有优待俘虏的好性情了,直接以“煽动天下人心”的罪名,将赵显赐死了。
在很多年以后,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即位了。有一种传说,说元顺帝居然是宋恭帝赵显的儿子。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披露了这么一个惊天传闻,根据这种说法,赵显曾经到过甘州也就是今天甘肃张掖的大佛寺,当地的王公给他献上了一位美貌的回族女子,赵显在这位美女身上播下了种子。后来,元顺帝的父亲也因为宫廷斗争而流亡西北,又把这位回族美女给收用了。美女在生下元顺帝时因产后血崩死了,而元顺帝其实是宋恭帝的儿子。这种说法,在明朝的时候传得有板有眼,明朝人袁彻记载,说明成祖曾经观赏历代皇帝的画像,发现元顺帝长得像极了宋朝的皇帝,验证了元顺帝是宋恭帝儿子的说法。
故事还没有结束:蒙古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元顺帝北逃时有一个妃子已经怀孕三个月,逃不动了,被朱元璋俘虏纳为妃子。这位妃子为了怀孕的事情不败露,天天祈祷上天,最后果然怀孕十三个月才生下了皇子,这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所以,蒙古人认为明成祖其实是元顺帝的儿子。
现代学者多认为这些传说纯属野史,荒诞不经,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这些说法是宋朝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
宋恭帝和元顺帝,元顺帝和明成祖,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种勾连,无非反映了一种民族情绪。离奇的故事寄托着国破家亡的宋朝人的哀思,也把他们的国魂托付给了未来。宋朝最后的两位小皇帝都死了,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然而江山并不能因此而死去,宋朝人在心中总是隐隐地想着,有一天,恭帝还会回来的,因为他只是在某个地方出家。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