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宋太宗:谋杀犯的自我救赎与塑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太宗皇帝,一位是唐太宗,一位是宋太宗。宋太宗最崇拜的皇帝就是唐太宗,他将唐太宗作为学习的榜样,努力做出唐太宗的样子来,比如在虚心纳谏方面,他就做足了模仿秀。当然了,这两位太宗皇帝也都有不少的政绩,为后人所称道,普遍认为他们都是好皇帝。
但是,宋太宗之所以要以唐太宗为榜样,其实还有一个潜意识里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他们两个有一个相同点,都有杀兄夺位的原罪!
所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干这件事,是大张旗鼓干的,为天下人所共知,而他以后小心翼翼做皇帝,显然也有努力偿还原罪的意思在里面;而宋太宗赵光义以唐太宗为榜样,努力做个好皇帝,当然在他心里也有将功补过的意思,但他干的那件事,却是在半公开的情况下干的,尽管大家明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他自己始终拼命地掩盖,在遮遮掩掩当中倒暴露了他的虚伪和阴险。
如果说唐太宗走的是一条谋杀者的自我救赎道路;那么,宋太宗其实是在走另一条自我掩饰和自我塑造的道路。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宋太宗的画皮:故事得从公元976年一个深夜说起。
这一天的晚上,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被人谋杀在了皇宫里。
官方的记载中只有“上崩于万岁殿”这么简单的六个字,也就是说皇上在万岁殿死了。怎么死的?什么原因?一概没有交代。而根据相关的史料,从赵匡胤死前一段时间的活动日程表来看,可以发现他当时的精力非常充沛,幸西京、次巩县、拜安陵……频繁地去各地视察,而且,其时史书上也从未有他生病的记录,太祖的身体应该是健康的。因此,他的猝死显然不是因为疾病。那么,有人推测是不是饮酒过度呢?可是太祖饮酒一向是有节制的,他曾经批评酗酒的大臣“沉湎于酒,何以为人”,他自己也从未有醉酒的记录。如果说此次是因酒致死,那么,当时与太祖同饮的正是赵光义,会不会是赵光义在酒里做了手脚呢?怀疑是不无根据的,因为,赵光义精于此道:南唐后主李煜、后蜀降王孟昶都是被他毒死的,吴越国主钱弘俶也是在生日那天,吃了太宗赏赐的酒食后当晚就暴卒的。
其实,关于宋太祖的死,早就有人把矛头指向了宋太宗。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个叫文莹的和尚,首先记录了这桩谋杀案。在他的《续湘山野录》中记载,这桩谋杀案几乎是很早就被预见的。
文莹的书中说:宋太祖还没当皇帝时就认识了一个道士,这个道士连姓名都没个准定的,一会儿叫“混沌”,一会儿又叫“真无”,但这个道士却很厉害,不仅能随手变出金子来,还准确地预言了赵匡胤黄袍加身做皇帝的事,赵匡胤对他非常迷信。可惜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这个人就失踪了。直到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这个道士又突然出现,赵匡胤就问他:我还能活多久?道士回答:今年十月二十日的夜里,如果天气晴好,那么你还可以再活12年;如果是阴天,那你就得做好准备了,意思是如果阴天,赵匡胤就必死无疑了。说完这番预言,此人就再次玩起了人间蒸发。
赵匡胤牢牢记着这些话,到了这一天晚上,他独自登上阁楼四面遥望,只见天晴气朗,星斗灿烂。他刚刚有些高兴,却不料阴霾四起,天气陡变,片刻之间,大雪夹着冰雹从天而降。赵匡胤心情忧郁地下了阁楼,传旨召来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两个人进了内室,让所有的太监宫女和侍卫都远远地离开,然后他们开始喝酒谈话。
守在外面的人只能远远地看到,蜡烛的影子在不停地摇晃,赵光义不时地离席站起,向后退缩,像是在慌张地躲避着什么。到了三更天,大殿外的积雪已经有数寸之厚,两兄弟走了出来,所有的人都看到赵匡胤拿着一把长斧戳着地上的积雪,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也就是:你干得好!你干得好!当天晚上,赵匡胤就莫名其妙地死了,而赵光义这天晚上也留宿宫内,他马上在赵匡胤的灵柩前继承皇位,成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这就是“斧声烛影”的最原始版本。这之后,各种传说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甚至出现了香艳的版本:比如《烬余录》就说赵光义趁太祖酒酣入睡,在太祖的床前调戏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欲行不轨,花蕊夫人拼命挣扎,把太祖给吵醒了,太祖大怒,怒斥道:“你做的好事!”赵光义自知无法得到兄长的宽宥,就拿斧头杀人……
这样的说法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似曾相识的成分也太多了点,而且用斧头杀人痕迹也太过明显,况且后世考证:“斧声烛影”里出现的斧子并不是砍柴打仗用的斧子,而是一种斧子形状的文具用品,有点类似一柄如意,可以拿它在图上比比画画,但它既不锐利也不太沉,杀人是不可能的。
而在文莹的记载中,拿斧头的不是赵光义而是赵匡胤,从赵匡胤用斧戳地和大声说话来看,他们两人之间似乎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那么,太祖最后说的“你干得好”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发现了酒有问题后,他踉踉跄跄地用斧头支撑着,对凶手连声指责:“你干的好事!你干的好事!”
如果是用毒药,那么又是谁向赵光义提供的毒药呢?另外一本叫《汜水纪闻》的书里,隐约其词地把一个医官程德玄推上了前台。这位医官在太宗当皇帝后十分受宠,以致很多大臣都要投在他门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记载:“程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一个医生会受到皇帝的如此宠幸,很可能是他用相关医术帮助赵光义取得了皇位。而且,这个人当天的行迹也颇为可疑,因为当晚的毒药是他配制的,所以他急于知道结果,于是他在赵光义就职的开封府门口彻夜长坐,等候着宫中的消息。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对皇宫里发生的一切只字不提,在他的笔下,赵光义当晚也没有在皇宫里,而是老老实实地一直待在自己主政的开封府里。
直到次日凌晨,一个叫王继恩的太监来找他。
司马光是这样叙述这件事的:
赵匡胤死后,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太监王继恩去召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也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的那个“八贤王”进宫。但这位姓王的太监却自作主张,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竟不去宣赵德芳,而直接去开封府宣召赵光义进宫。就在开封府门前,王继恩遇到了一直坐在门口的程德玄,两人共同入见赵光义。然后三人踏着大雪,步行入宫。
不知道王继恩何以有这样的胆子违背宋皇后的命令而自作主张?唯一的解释是,他们原本就是一伙!
到达宫门,王继恩让赵光义先在值班房等候,自己好去通报。但程德玄却说:“还通报什么!直接进去!”于是,三个人直接闯进了大内。
宋皇后听到王继恩的声音,便问道:“德芳来了?”王继恩答道:“晋王(赵光义)来了。”
宋皇后在宫里左等右等,儿子不来,却来了兄弟赵光义,她的第一反应是很吃惊,“愕然失色”,然后她马上认输,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也流着泪回答道:“共保富贵,别怕,别怕。”第二天,赵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司马光的叙事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撇清了赵光义当晚就留宿在皇宫内的说法,说他一直在自己的开封府里,这也就有了“不在场证明”;二是把进宫说成是太监王继恩的自作主张,而且借王继恩脑袋里转的念头,说出了太祖一直想把皇位传给弟弟的想法。这份记载闪烁其词,故事离奇却经不起推敲,似乎当天晚上是在举行跑步比赛,谁先到谁先得皇位。当然了,这样的记载,其实也在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这次皇位交接的不同寻常。
而到了南宋的史学家李焘手上,他对所有的版本去芜存精,重点关注晋王赵光义、太监王继恩和医官程德玄在当天的全部活动记录,终于侦破了一个谋杀皇帝的阴谋集团,使得本案水落石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基本采纳了文莹和尚的说法,并且暗示了赵光义下毒杀兄。他的这本著作曾经南宋的孝宗皇帝亲自审定,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南宋以后的官方说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什么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没有相关的记载,而在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却侦破了这起案件呢?这里面有个原因:因为北宋的所有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赵光义的后代在靖康之耻中几乎被金兵一网打尽,而到了南宋孝宗开始,所有的皇帝又都是赵匡胤的后代了,说到底,大家都在替自己的祖宗说话,太祖一系的要揭露真相;而太宗一系则要掩盖真相。宋孝宗让这本书问世,也是为自己的祖先申冤鸣屈。
现在的问题是:凶手赵光义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呢?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大宋朝的皇帝继承是兄终弟及,也就是说赵匡胤死后就得由他继承,那么他等不及了吗?何以要这么性急地冒这个险呢?
其实,“金匮之盟”只是赵光义一个人的说法,据说这是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决定下来的,但事实上,传说中藏在金匣子里的这份盟约谁也没有看到。在《宋史》的记载中,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情深,赵匡胤曾经亲自为赵光义用艾灸治病,赵光义疼痛难忍,赵匡胤还亲自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但这样的兄弟情深会不会也是编造的假象呢?真实的情况是两个人之间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就在这一年的2月,吴越国王钱弘俶来朝觐见,赵匡胤命自己的长子德昭前往接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暗示着赵匡胤准备以德昭为接班人了。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赵匡胤以开封不易防守为由想要迁都洛阳,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对洛阳情有独钟,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赵光义在开封担任府尹长达16年,根深蒂固,培植了大批党羽,而赵匡胤想以迁都来动摇赵光义的根基呢?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这年的春天,赵匡胤带了不少随从去实地考察洛阳,原本赵匡胤离开京城都是由赵光义留守,但这一次,赵匡胤却坚持赵光义也一同前去,而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留守开封,这又是在向世人传递怎样的信息呢?赵光义后来拉了很多人一起来反对迁都,他们的理由说来也很玄乎,说是一个京城牢不牢固在于一个皇朝的德行好不好,而不在于地势的险要。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但却暴露了自己在开封培植了个人势力而不愿意离开的真实想法。
所以说,这两兄弟到后来其实已经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形势迫使赵光义实施他的谋杀计划了。
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问世以后,宋太宗谋杀兄长篡夺皇位的史实也被后世主流的史学家所接受。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来看看宋太宗是怎样完成他的自我塑造的。
宋太宗当了皇帝后,贪图唐太宗的名声,想要追随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但问题是他个人的能力和宋朝的国力却都掉链子、跟不上。所以,总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他想开疆拓土,发动了两次对辽国的战争,但两次都大败而归,甚至连自己都在逃跑的时候大腿上中了致命的箭伤。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无法像唐太宗那样直面杀兄夺位的事实,所以,他的一生都在掩饰和虚伪中度过。
按照中国历代的传统,史官记录皇帝的言行历来都不让皇帝审阅,以保证记录的客观公正,唐太宗遵循这个原则,我做了什么事尽管让后人去说。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史料确凿而翔实;但宋太宗生性多疑偏狭,他对这个皇帝的“起居注”十分在乎,坚持要由他亲自审稿。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的注解中道出了这个秘密:宋太宗时期的言行实录曾经修改过两次,第一次修改好,他看了不满意,认为没有记载自己在陈桥兵变时的功劳,多次要求宰相组织史学家们重新修改。第二次修改完毕,就删除了所有对他不利的记录,增加了不少拍马屁的东西。以后编纂《宋史》和其他有关史书都采用了第二次修成的实录作为根据,赵光义的宣传材料,当然也就都编进去了。宋太宗这个好皇帝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宋史》也就成了二十五史中最可怀疑的一部。
宋太宗除了要掩饰杀兄的阴谋,更要证明自己继位在法理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所以,他炮制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把“兄终弟及”说成是大宋朝的既定国策;另一方面,他又大力渲染、美化自己在陈桥兵变中的功劳,说自己在陈桥兵变的前线出谋划策,并说服太祖和众将领约束军纪,圆满完成了这次和平政变——搞得似乎都是他的功劳,太祖反倒成了傀儡。既然这样功高盖世由他继位当然也是顺理成章了。
然而,史书中美化宋太宗的许多记载都不真实,都是在赵光义登上皇位后,由一些御用史官秉承他的意旨增补上去的,举一个简单的证据,就可以推翻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立了大功的假话。这个证据就是《邵氏见闻录》引用的《建隆遗事》所说:陈桥兵变时,赵光义留在京城陪伴母亲杜氏,根本没有到陈桥驿。人都没有去,事迹又从何而来?对于这些内幕,宋朝的人不好说,但是元朝的人敢说。《宋史》是元代修的,元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中“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事条例事状”一文中就说:陈桥兵变时“太宗叩马”要求太祖下令约束军纪,不得骚扰百姓那一段话,是“后人增入,显是迎合。”袁桷完全理解,宋朝的许多御用史官迎合皇帝、拍皇帝马屁不惜造假“塑造”的手段。
宋太宗,就是这么一位被“塑造”出来的好皇帝,而他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篡位的谋杀犯!因为谋杀,而需要掩盖;因为掩盖,历史就失去了真相。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