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1章 宋太祖:用自己的人生底线划定大宋朝的底线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公元十世纪的一天午后,洛阳一座叫夹马营的军营里,一位少年跨上了一匹没有上鞍的烈马。那马未经驯服,颇为不羁,颠簸了几下没能把少年给颠下来,就使着性子顺着城墙的斜坡飞奔起来。前面是一堵箭垛的门楼,情形就像好莱坞西部片中游侠在火车顶上打斗,火车突然要穿越隧道一样。周围的众军士只看到少年的头撞在门楣上重重地从马上摔落坠地,“咦!——”大家一起惊呼起来,以为少年此番一定是凶多吉少,脑袋必定被撞碎了。

  然而,奇迹却发生了:众人还没从惊魂中回过神来,少年居然没事人一般地从地上坐了起来,然后他又追赶上去,重新跃上了马背,身上居然毫发无损!军营里驰马飞奔当然是不被允许的,何况又是一匹没有被收服的烈马。然而,少年的身份特殊,他叫赵匡胤,他的父亲就是这座军营的长官。所以,军士们对这位赵公子的行为只是报以一片掌声。

  这段被记入《宋史》的生活版,只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少年生活的一个花絮。

  赵匡胤是在洛阳夹马营的部队大院里出生的。他出生于927年,以中国的生肖农历计,应该是一个金猪年。金猪年的说法源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公元627年的一次币制改革。当时唐王朝采用汉五铢钱定制对隋末混乱的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奠定了后来的贞观盛世。铢系金,谐音猪,627年恰巧也是一个猪年,于是就有了“金猪年”的说法。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吉祥的年份,总有祥瑞降临。虽然是出生在洛阳,然而,从籍贯来说,赵匡胤应该是河北涿郡人。在他之前,做皇帝的老乡有三国蜀汉的刘备。

  赵匡胤应该是很崇拜刘备的,所以他年少时的行迹几乎是他的翻版。好声色犬马,好行走江湖,好结交豪杰,好刀枪骑射。不过他的家庭成分比刘备要强些,他是部队大院的子弟,他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高级军官。

  据说赵匡胤出生的时候“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诸如此类的天文异象几乎在中国的每朝开国皇帝出生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是我们“二十五史”的特点,借此宣扬天赋异秉、君权神授而已。今天如果用科学的观点来看,“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恐怕是新生儿黄疸了,医生会让你多抱出去晒晒太阳的。

  跟王朔、姜文笔下的大院子弟一样,赵匡胤过着他“阳光灿烂的日子”,闯祸、做一些危险的游戏也是经常的事情。除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宋史》上还记载说:有一回,他与另一个大院子弟韩令坤——此人也是后来他手下的大将——在屋子里打架角力,正好门口飞来一只漂亮的小鸟,两个人停止了战斗,一起冲出屋去捉那只小鸟,而就在此时,轰隆一声巨响,他们身后的屋子倒坍了。多亏小鸟相救啊!

  《宋史》的记载当然是为了说明赵匡胤吉人天相,如有神佑。然而,我们从这些记载中还是可以看出,这位少年可真不让人省心,简直就是一个小混混,或者叫古惑仔。

  青少年时代的赵匡胤确实是一个捞世界的古惑仔。传统历史演义小说《飞龙全传》记载了他浪迹天涯最终发迹的故事,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开篇交代历史背景时也不无自豪地称宋太祖赵匡胤是“一条军棍打下了八百座军州”。

  赵匡胤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古惑仔横行的年代!五代十国,力大为王,利益至上,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位叫安重荣的军阀曾经公开扬言:“天子者,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种情形,就很像我们熟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胡司令说的“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草头王”。所以,赵匡胤这样的古惑仔生活在这样一个古惑的时代,应该是如鱼得水,生逢其时的!而他也确实捞到了江山。

  不过,赵匡胤终究是一个有底线的古惑仔。如果他跟此前的那些军阀一样,一味地“古惑”下去,那么他开创的宋朝也许只能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正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底线,而他的人生底线又为他开创的大宋朝划定了一个底线,所以,他才能结束分裂,一统江山,开创了三百年的繁荣盛世。

  这位古惑仔的人生底线就是:不能再这样“古惑”下去了!他要结束自己的古惑人生,同时也要结束这个“利益至上、力大为王”的古惑时代。

  京戏《千里送京娘》讲的是赵匡胤年轻时闯荡江湖,救了被强盗囚禁于暗室的苦命女子赵京娘。为了不让京娘再次遇险,赵匡胤与京娘结为兄妹,千里迢迢护送京娘回家。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古惑少年其实是有着侠肝义胆。而正是这种情怀,决定了他的事业,决定了大宋朝的走向。

  军人当政,枪杆子说话的时代必须结束。手握枪杆子的赵匡胤决定开创一个文人政治、安定和平的崭新局面。

  公元961年,也就是他黄袍加身创立宋朝的第二年,这位皇帝巧妙地安排了一场酒宴,把他当年的古惑仔兄弟各路诸侯大将都请了来。

  酒酣耳热之际,太祖屏退左右侍从,对大家说:“我不靠你们的帮助,坐不上这个皇帝的位置。我先敬大家一杯,表示谢意!”

  这帮将领听皇帝说得这么郑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正想谦虚一下,赵匡胤却搁下酒杯叹起气来:“唉!不过这皇帝的位置也不好坐,还不如当节度使时自由自在。我现在晚上连觉都睡不好,夜不能寝。”

  众将一听,一头雾水,连忙询问原因,有几个恐怕已经准备献上治疗失眠的方子了。

  赵匡胤却拍拍自己的座椅说:“原因还不简单,请问谁不想坐我这把交椅啊!”

  此话一出,众将领大惊失色!我的老天爷啊!皇帝若有所指的话,顷刻之间便可兴起血流成河的灾难!众人惶恐地起身叩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怀有二心?”赵匡胤再叹一口气,说:“我当然相信你们没有二心,但你们能保证你们的部下吗?如果他们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恐怕也办不到吧。”

  话说到这份儿上,众将早已吓出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受到了猜忌,弄不好很快就有杀身之祸。众将领都担心赵匡胤摆的是鸿门宴呢!于是,一个个流泪叩头,请求皇帝给指明一条出路。

  到这个时候,赵匡胤反而话锋一转,从容不迫地跟他们谈起人生、谈起理想、谈起享乐主义哲学,劝他们放下兵权,回家去做个大富翁,及时行乐,也为子孙置些永久的产业。然后,我再跟你们结成儿女亲家,世代友好下去。这样,我们大家都可以喝得好酒,睡得好觉。于是,宴会又转回到坦率和欢快的气氛中。

  第二天,这帮高级将领一个个都识相地交了辞职信,主动要求解除自己手中掌握的兵权。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据说,当初是因为宰相的学识不够渊博——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学问当然好不到哪里去——以至于宋朝的开国年号居然用了一个前朝已经注册使用过的年号:“乾德。”但到了乾德三年,宋军攻灭四川的割据政权后蜀后,一大批战利品运进宫来,其中有一面铜镜,背后居然刻着“乾德四年”的字样。面对这样诡异的事情,当时的宰相赵普等人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还是一个叫窦仪的读书人告诉他,前蜀最后一个君主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原来,乾德这个年号已经被人注册过,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用过的年号。虽然那个时候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但用人家亡国的年号作为开国年号,感觉总像是吃了苍蝇一般。赵匡胤在感到“情何以堪”的同时,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从此,作为一条规矩,宋朝的宰相多用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而发轫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了宋朝也得到发展:唐朝的科举考试每次只录取二十几名进士,真正凭着考试进身的读书人在官场上所占的比例仍旧是微乎其微,不能改变贵族政治的基本格局;而到了宋朝,每科都有数百甚至上千人及第并走上仕途,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论出身、无论成分,只要你有志于报效国家、贡献社会就可以参与国家的管理,真可谓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人政治也因此而确立。作为一个曾经的江湖人,五湖四海惯了,独占的私欲倒不是很重,赵匡胤把大批的天下文士提拔起来,在他的重文偃武政策之下,读书士子阶层空前崛起,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士大夫为主体的文人政治的帷幕。宋朝的名臣文彦博就曾经对宋神宗说:我们大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上升为与皇帝一同治天下的主体地位,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理想状态的分权模式。而这种文人政治的模式甚至影响到现代英国的文官政治。

  赵匡胤文武双全,但他不喜欢用武力解决一切。那个时候皇帝也有工资,叫作“好用”。宋朝的每个皇帝都有一千二百贯的“好用”作为月薪,兑换成今天的人民币相当于120万元。这么高的月薪工资当然跟宋朝的经济实力有关。而赵匡胤很有意思,他拿到这份工资就悄悄地找个地方藏了起来,他把这个地方叫作“封桩库”。就是封存起来不用的。

  做皇帝还要藏私房钱?你们误解他了,他是有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他要将这笔私房钱存到四五百万贯时,拿去跟辽国谈判,赎回在五代时期被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

  文人政治、和平理念是宋太祖用自己的人生底线为大宋朝划定的一条底线,这条底线改变了以往武夫横行、力大为王的价值取向。但是,这又怎么改变百余年来利益至上的世风人心呢?赵匡胤任重道远,而他又做了些什么呢?南宋史研究专家姜青青在他的新作《风在坊间云在巷》里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军事史上各国都有各国的精锐部队,比如俄罗斯的阿尔法特种部队、美国的海豹突击队。宋朝也有这么一支精锐部队,它的番号叫“东三班”,而这支部队的前身居然是誓死不肯效忠赵匡胤的后周禁军,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立即回师开封,以便高屋建瓴掌控天下局势。可是,当他意气风发地率兵抵达开封北面的宣祐门时,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宣祐门城门禁闭,守城的后周禁军部队严阵以待,拒绝接纳这支在前线哗变的叛军入城。

  攻城在当时绝对是个下下策,且不说动了刀兵之后的胜负难测,即使顺利破城,毕竟也将流血伏尸,在京城百姓心目中留下阴影,也破坏了赵匡胤和平演变、受命于天的良好自我感觉。

  那么如何才能迅速进城呢?宣祐门进不去,赵匡胤只好移师去其他城门碰碰运气。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运气也真不错,第二个城门仁和门的守城禁军见是他们的老长官赵匡胤要进城,连忙开门相迎,于是,赵匡胤就顺利地进城占据了皇宫,赶走了后周小皇帝,正式宣告登基称帝。

  称帝后的赵匡胤想起了宣祐门外那惊险的一幕,觉得有必要追根究底一下。他问左右:“刚才咱们进城的那个城门,守城的是哪支部队?”左右回答:“守仁和门的是禁军中的散直班。”赵匡胤想也没想就说:“把这个散直班降级一等!”然后又问:“守宣祐门的又是哪支部队?”左右回答:“是东三班。”赵匡胤当即下令:“好!嘉奖这个东三班!今后朕要出行就由东三班在前面开道护卫!”——我们前面说过,赵匡胤是个江湖人,江湖人有江湖的原则,背主求荣、见风使舵的人靠不住,而这个东三班对故主绝对忠诚,那我的禁军第一面旗帜就是它了!

  但是,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道嘉奖令人家却不领情:东三班耻于效忠另外的主人,全体官兵决定自杀成仁!

  赵匡胤听到这个消息吓了一跳,作为原先的禁军最高长官,对这班禁军兄弟还是有感情的。他赶紧跳起身往外跑,想要亲自去劝说营救这班老兄弟。但是,等他赶到东三班的营地,那里已经尸横遍野,一副悲壮的情形,只剩下为首的两名“班长”还没来得及死。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惨象,赵匡胤极为震惊,脱口说道:“这是为了什么呢?至于这样吗?”两位班长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他:“我们无力改变局势,但又不忍背弃故主,所以只好杀身成仁!”

  在利益至上,见利忘义,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一切的五代纷乱时期,居然还有这么一群忠贞不二的军人,赵匡胤打心底敬佩这两位军官。他一再夸奖东三班都是忠义之士,向两位军官承诺永不废止东三班的番号,甚至他们还讨论到军服的细节,答应他们军帽仍然采用原先的青、红二色式样,并且将皇帝的先导部队这一荣誉永远赐予东三班。

  赵匡胤一心想挽留两位军官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还是白费了,这两名军官在得到东三班的光荣旗帜将延续的承诺后毅然地自尽了。

  赵匡胤震撼不已。下令对全班将士厚加赠恤,并信守诺言,不但不废其番号,还在“东三班”的驻地建立祠庙,四时祭祀。

  赵匡胤以这样的行为为天下树立了一个信奉“忠义气节”的典型,“东三班”成了当时的一块金字招牌,忠义气节也逐渐成为宋朝的人们推崇的核心价值观。

  新组建的东三班从此效忠赵宋皇朝,靖康之变的东京保卫战中英勇抵抗的有东三班的将士;东京城破后,不少东三班的将士突出重围,辗转追随康王赵构;徽、钦二帝被掳掠到五国城时,身边也有形影不离的东三班侍卫;高宗躲避金军追击一路南逃时,鞍前马后一路护驾的还是东三班将士。到了南宋定都临安,“东三班”的番号和建制又在临安恢复,今天的杭州鼓楼脚下,就是当年“东三班”的营地。

  后人曾经百思不解,一向被视为积弱多难的宋朝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特别“顽强”的王朝。300多年的国运居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之一。强大的蒙古铁骑灭西夏用了十年时间,灭金国用了二十年时间,但征服一个号称弱小的南宋却整整耗费了半个世纪,还搭上了一位蒙古大汗的性命。即使在京城沦陷之后,宋朝军民仍节节抵抗,一直到崖山之战宋朝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竟有十万军民也跟着蹈海赴死。据说,当时的日本国听闻这个消息后举国戴孝,向西哭拜了整整三天,来祭奠这种崇尚忠义的精神。

  而宋朝军民的这种忠义的精神是靠什么来锻造的呢?

  东三班的故事恐怕是解开这个答案的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正是由赵匡胤精心打造的。

  当然了,鼓励臣民效忠王朝,还必须是这个王朝值得效忠。赵匡胤在确立了他的“文人政治、和平理念、忠义气节”三项原则后,又将“宽厚包容”作为了他的执政基本原则。

  举一个简单的的例子:唐朝虽然强盛,但唐朝的老百姓活得可不自由,要想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你就得去官府打通行证,当时叫“关防”,因为打不出“关防”,一代大师玄奘只好偷渡去印度取经——《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御弟和尚,那都是小说家言,玄奘法师的真实身份是个偷渡客;而到了晚上,唐朝的老百姓就像笼中鸟一样被禁锢在一个个隔绝的坊巷中。太阳一落山城门就关闭,政府每天宣布宵禁,不允许外出,更别说什么夜生活了。一到夜里,长安城就漆黑一片,活像个鬼城。这一点,在王小波的小说《寻找无双》《红拂夜奔》里都有描述。

  作为一个古惑仔出身的皇帝,赵匡胤从小接触社会,对老百姓的欲望和需求还是蛮了解的。他自己年轻时是混江湖的,跟我们一样喜爱夜蒲,当了皇帝后也不去对百姓的生活刻意限制。相反地,他一改唐朝以来实行宵禁的政策,下令三鼓以后夜市不禁,于是,宋朝人民终于过上了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夜生活。道路被打通、街区不封闭、城门不关禁,想要外出旅游甚至举家迁徙,也没问题,政府不予干涉。

  从前的笼中鸟变成了自由的鱼,这简直就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模样了!不对,西方社会也比不了,宋朝的GDP占到当时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当大宋朝的开封府、临安府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时候,纽约、巴黎、拉斯维加斯还是一片荒漠。

  最后我们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宋朝文人叶梦得的《避暑漫抄》,叶梦得当过南宋初年的宰相,他记录的故事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叶梦得说,在北宋首都开封的太庙里有一个殿,里面存放着宋太祖密刻的一块碑文。平时,这个殿门锁紧闭,碑也用黄缎子遮盖,任何人看不到。只有在新皇帝即位的时候,这个殿方才打开,皇帝必须进入里面恭恭敬敬地读碑上的誓词,有点像今天的宣誓仪式。届时呢,也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太监跟随,其余人员都要远远站立,不敢窥视,因此大家都不知道碑文上的誓言究竟是什么。

  那么,赵匡胤究竟在这神秘碑文上刻下了什么呢?

  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太庙被金人洗劫,大门洞开,人们才一睹此碑的尊颜。这块高约七尺,宽四尺的碑上赫然写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作为开国皇帝的政治遗嘱,赵匡胤用这样一种形式为大宋朝划定了一条底线。

  这种对百姓幸福生活的保证就是赵匡胤为他的后世子孙划定的一条底线,而这条底线也保证了宋朝的老百姓对赵宋皇朝的热爱和效忠。这么看来,赵匡胤的这条人生底线是不是很有价值啊?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