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第3章 赵普:“赵书记”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赵普当了宰相后,太祖让他多读点书。于是,晚年的赵普一回到家就钻进书房,关上了门,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至于他究竟读的什么书,大家也都不知道。直到他死后,家里人整理他的遗物,翻检他的书箱,却只找到了一部《论语》。而且,从翻阅的痕迹来看,看来看去也只看了前面半部。所以,后人就称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虽然没什么学问,但你可别小看他。他这葫芦里,装的药可多着呢!赵普秘书出身,赵匡胤在后周做官时,赵普就是他的机要秘书,当时叫掌书记。跟所有的秘书一样,赵普伺候长官无微不至,赵匡胤的老爸生病了,赵普没日没夜地煎药递水在病床前服侍,搞得赵匡胤的老妈都很感动,亲切地称他“赵书记”。因为大家都姓赵,赵匡胤、赵光义也就把他当兄弟看待。

  这位兄弟也确实很尽心尽力,在陈桥兵变中,就是赵书记决断地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据说也是赵书记的主意。当时,赵匡胤很想让他的铁哥们符彦卿掌管禁军,赵普认为要吸取五代时期的教训,坚决不能让这些大将掌握军权,赵匡胤开始还没当回事,说:“我这么厚待符彦卿,他怎么会辜负我呢?”赵普立马回应说:“那你怎么就辜负周世宗了呢?”意思是:周世宗以前也很厚待你,你怎么就从他老婆孩子手中抢了天下呢?这话说得很不客气,也只有赵普能说,前面已经说过,赵匡胤是把他当自己兄弟看的,兄弟之间可以无话不说。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才恍然大悟。此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以文治代替武功等的政策据说都是出自赵普的设计。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回到开封,曾经宣布后周的官员都留用,这中间当然也包括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甫。对于赵匡胤来说,本来大家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也不错,自己当了皇帝马上叫人家下岗,这种事情不太做得出。好在三位宰相倒也听话。这么勉强过了一段磨合期,毕竟用着没有自己的人那么顺手。于是,赵匡胤就决定免掉这三位宰相,任命自己的心腹赵普为宰相。然而,因为没有经验,这事做得急了点:赵匡胤先是已经叫三位宰相都辞职回老家去了,然后再任命赵普。按照今天的干部任命程序来说,一点都没问题,然而,在当时任命宰相是有一套特定程序的,问题就出来了——

  根据制度,皇帝的诏命需要得到宰相的副署,也就是共同签名才能真正确认。赵匡胤要任命赵普为宰相,按规定就得其他宰相副署签名,表示举手同意一致通过。然而此刻旧宰相们都已经全体辞职回了老家,一时找不到可以签名的人了。赵匡胤倒是想着变通一下,他对赵普说:“诏书由你自己起草,我签个字任命一下就行了。”但赵普坚决不同意。于是君臣又开会讨论,想办法。总算有人想到唐朝有一个先例,可以让首都市长——也就是当时的开封府尹、皇帝的亲弟弟赵光义来代替签名盖章。赵普这才安安心心,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宰相。

  这事件看起来赵普好像是有点矫情,有点摆谱的味道。其然不然,赵普虽说文化不高,但对于官场的那套组织原则和办事程序还是相当熟悉的,他觉得自己任命自己这种事不能做,被人家笑话还在其次,破坏规章制度,以后的事就不好办,所以,一切还得按制度、按规章来办。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赵书记还确实是有宰相之才的,他那只葫芦里是有点真材好药的。

  在宋朝初年的国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上,宰相赵普都是功不可没的。对于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都能坚持,甚至不惜顶撞了宋太祖。有一回,他推荐某人做某官,但太祖却不同意。赵普认为此人是个合适人选,所以在第二天又将这份名单报了上来,宋太祖还是不同意。第三天,赵普仍然坚持报名单,宋太祖给惹毛了,生气地将这份名单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赵普一言不发,将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第四天,他居然将碎纸拼贴好了又递了上去。宋太祖这才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了赵普的意见,终于觉得赵普是对的,于是也终于通过了这个人的任命。

  由于赵普处世果断,也敢于坚持,他也慢慢地树立了权威,有些人就想到要走走他的路子好办事。有一次,宋太祖没有打招呼就跑到了赵普家里。这一回,情况却有些不妙了:正好有吴越国的钱王派人给赵普送来十瓶东西,说是当地的海货土特产。宋太祖来得突然,赵普甚至来不及将东西遮掩一下。宋太祖眼睛很尖,马上看到了这十个大瓶子,问是什么。赵普只得说是钱王赠送的海产品。宋太祖跟他随便惯了,当即就说:“海货肯定不错,打开我们吃了!”结果一打开,还真没法吃——哪里是什么海货土特产,里面装的全是金子!赵普这下可吓坏了,还没受贿就被皇帝抓个正着,他只得连忙趴在地上谢罪求饶,并且再三申明:“我还没打开过,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宋太祖叹息了一声,说:“你收下也无妨!他们这些人还真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这个书生说了算了。”

  这十个瓶子可不是什么好葫芦,但却真的害了赵普。从此,宋太祖对他的宠信就打了折扣。很快,太祖又提拔了另一个叫卢多逊的人当了副宰相。

  在中国历史上,宰相为百官领袖,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秦汉时,宰相身份尊贵,皇帝任命宰相称“拜相”,宰相可以佩戴着宝剑上殿,见到皇帝也不必下拜,皇帝反而要起身致意。到了隋唐,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皇帝还得给宰相赐茶,与宰相座谈国家大事,即所谓的“三公坐而论道”。宋太祖刚刚即位的时候,宰相在朝堂上也还是有座位的。据说,某一天早朝,宋太祖突然对当时的宰相王溥、范质说:“我眼睛有些昏花,把你们的奏章送上前来,给我说说清楚。”两位宰相从椅子上站起来,走上前去递奏章,而就在他们离座的时候,早已得到指令的宫中内侍乘机将宰相的座位给撤走了。自此以后,宰相便只能站在皇帝面前奏事,宰相的地位由此大大下降。宋太祖不放心赵普后,又在宰相下面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作为副宰相;又设枢密使主管军事,称为“枢相”;再设置三司使,主管财政,称“计相”。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赵普的权力。到了太祖的晚年,赵普基本上就靠边站了,被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赶出了京城的权力中心圈。作为能干、权力欲也很强的人,赵书记当然不会就此甘休。这个时候,正好发生了“斧声烛影”这么一件著名的谋杀事件,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谋杀了宋太祖登上皇位。

  宋太宗的皇位得来不正,这样的大是大非摆在面前,对任何一个大臣都是一种考验。而赵普这个时候却没能再坚持真理,他的葫芦里倒出了一粒假药:为了迎合宋太宗,为宋太宗的皇位继承寻找合法性的借口,赵普炮制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

  金匮,即所谓的“金滕之匮”,指用金属制的带子(后来简化成金黄色的丝绳),封存好收藏书契、盟约等重要物品的小柜子,相当于现在的银行保险柜。

  赵普说,在太祖、太宗的母亲杜太后死的时候,曾经立下过遗嘱:要求宋太祖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兄弟,以便使国家有一个年长的皇帝,不至于落得个孤儿寡母被人欺负的局面。而他赵普,作为杜太后喜欢并信任的“赵书记”,当时在场见证并记录了这个遗嘱,并且奉命将遗嘱藏在一个金匣子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的故事被写入了《宋史·杜太后传》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在此后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都是将其作为宋初皇位继统出现兄终弟及制度的依据。直到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它提出了怀疑,认为盟约内容是虚饰之说。近代的学者们进一步对它进行仔细分析,很多人认为此故事是由当时朝廷政治斗争需要而假造的。

  张荫麟的《宋太宗继统考实》一文对此分析得最为透彻,指出所谓的“金匮之盟”存在五大不可解释的破绽:

  其一,杜太后死时,太祖才35岁,其子德昭已经11岁。虽说“国赖长君”,可太后怎么能预知太祖死时儿子还仍是小孩呢?事实上,太祖去世时,德昭已经26岁,完全成年;其二,太祖既然坦荡无私地谨遵母命,又何必将盟约内容深藏固封,秘不示人呢?如果说是为了防止大臣提前得知储君人选而作出投机迎合的举动,那么,至少在太宗即位之初,就应当公布盟约了吧?为什么太宗继位之初无人提及此事?其三,“金匮之盟”的出台是在太宗即位五年后的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由已经罢相多年的赵普密奏朝廷,然后才公之于世。赵普作为参与者,太祖在世时不敢泄露情有可原,为什么在太宗即位后还要蹉跎多年呢?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其四,太宗时修订《太祖实录》,没有记载“金匮之盟”的事,直到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重修《太祖实录》才加进此事,而且记载中说订盟约时,太宗也在场。这就更加自相矛盾了:因为太宗如果在场,那在登基继位之时就应该立即公布,何须等到五年后由赵普来上书?难道太宗把这么大的事、这么利好的情报给忘了?还得赵普来提醒?其五,“金匮之盟”如果真的有,那作为皇室密约,藏之金匮,一定是要交相关机构、由可靠的宫人谨密掌管,为什么居然没有人负责保管呢?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怀疑。而在当时,朝中的大臣听了赵普的解释都将信将疑,谁也没敢提议要看那个金匣子。而宋太宗呢,对于赵普的挺身而出当然是心存感激的,这么一来,他的皇位继承就变得名正言顺了。当然他也不会拿出这个金匣子来让大家看。事实上,“金匮之盟”自始至终都是宋太宗和赵普两个人在这么说,大家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金匣子,更不要说盟书了。

  其实,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说来还比较微妙和复杂:在陈桥兵变之前,赵普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是亲密无间的,而等到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作为宰相的赵普意识到赵光义对兄长皇权的威胁,出于对赵匡胤的忠心,他开始防范赵光义,并且曾经明确反对宋太祖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建隆遗事》第十一章记载,赵普在太祖死的前一天,还曾对太祖说:“陛下艰难创业,卒至升平,自有圣子当受命,未可议及昆弟也。”尽管有人对这条记载持疑惑甚至否定的态度,但赵普在宋太祖晚年,与赵光义的矛盾已经比较激烈,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赵普在被罢相贬出朝廷时,还专门给宋太祖上书,解释说自己并没有“轻议皇弟开封尹”,这其实从反面证明了赵普与赵光义之间的矛盾已经比较公开化了。只是后来,赵光义终于通过“斧声烛影”而登上皇位,木已成舟,此时的赵普毅然决定掉转枪花,另攀高枝了。

  赵普的这粒假药对于宋太宗来说就是灵丹妙药,“金匮之盟”是赵普与赵光义两人政治勾结的产物,于是,赵光义对他尽释前嫌,赵普重新受到信任和重用也是必然的了。

  重新拜相后的赵普就不消停了,因为一个人说了一个谎话必须要有更多的谎话补充着圆说它。对于赵普来说,他虽然编织了“金匮之盟”的谎言,但根据这个说法,宋朝的皇位继承首先在兄弟之间进行,那么,宋太宗还有一个亲弟弟赵廷美呢!那是不是宋太宗百年之后也不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要传给弟弟赵廷美了?这当然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隐患了。赵普揣摩宋太宗的心思,知道老大肯定不愿意这样,于是,他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又诬陷赵廷美企图谋反,顺便他又把自己的政敌、另一个宰相卢多逊也牵涉进去,诬蔑卢多逊是造反的同谋。这样一来,一石两鸟,宋太宗和赵书记分别除掉了他们各自的眼中钉:赵廷美和卢多逊。

  在权力的毒害下,赵普终于从一个能干的大臣扭曲成了一个蛇蝎般的小人。

  所以说,世间最厉害的毒药就是权力,这句话在封建社会官场是真理。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富媒体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