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好稿是怎样改出来的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篇好稿是怎样改出来的
费伟伟
2月17日编前会表扬了当日一版头条《无锡再唱太湖美》:
报道充分运用具体事例、人物感受以及大量数据,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与说服力。篇幅短而内容精,特别是开头选用的例子非常巧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悬念感,很好地起到了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效果。
此稿首次发地方部是10月15日,到刊出历时4个月,其间6次修改,从没故事,到有故事,到最终讲好了一个好故事,剖析一下修改过程,对如何“讲好故事”,或有启发。
第一稿导语:
无锡美,美在太湖水。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虽然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但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好于全湖,连续6年确保太湖安全度夏。被称为“太湖明珠”的无锡,正重焕她原有的光彩。
地方部编辑组对该稿会商后提出,应按编委会要求,讲故事,有场景。这个题材适合讲故事。
记者接受建议。第二稿导语:
江苏省太湖办近日称,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虽然高温少雨天气持续时间长,但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好于全湖,连续第六年确保太湖安全度夏。记者看到,太湖岸边,生态景观林带宽阔悠长;古运河畔,十里风光带华灯绽放;马山脚下,自然村落粉墙黛瓦……被称为“太湖明珠”的无锡通过大力治污和转型升级,正重焕她原有的光彩。
再次会商认为,有场景了,但不是故事。
记者说,稿里有故事:
雪浪钢铁厂原是滨湖区的利税大户,如今,这个位于太湖边的高能耗工厂已经迁走,留下的厂房则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在这些厂房基础上建设的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已经开园,已有87家影视企业签约落户园区,完成了50多部影视作品,今年又有38部影视剧在园区进行拍摄和制作,成为无锡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
记者认为故事不一定非要放开头。
编辑提出两点:一是报道篇幅短,有粉要搽脸上,有肉不该埋碗底,应在导语里就讲故事;二是故事要典型,一定要讲最能体现报道主题的故事。江苏分社另一篇通讯中提到,有“化工之乡”称号的周铁镇,产业转型后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故事似更贴切。
这样,第三稿便从周铁镇的变化讲起:
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党委书记裴焕良还记得当初要创建“全国最佳人居示范奖”时遭干部哄堂大笑的情景。如今,这个昔日的“化工之乡”已经捧回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
周铁镇位于西太湖边,曾经聚集了大小化工生产企业150余家,化工占全镇经济比重高达85%,环境压力大。2007年,无锡市自来水水源遭受太湖蓝藻暴发污染,媒体一路寻踪,竟发现周铁镇一家临近太湖的化工厂正偷排污水。因太湖水危机而受到问责处分的5名干部中,就有3名来自周铁镇。周铁名噪一时。
“再也不能守着太湖没水喝了。”裴焕良在干部大会上说,“我们要创全国最佳人居示范奖。”话音刚落,全场一片哄堂大笑。大家心里清楚,从一个化工之乡变身人居示范小镇,几乎不大可能。
周铁人治理环境的第一招,便是对化工企业掀起了暴风骤雨式的“关停并转”。2007年8月12日,周铁镇第三化工原料厂高达30多米的大烟囱顶部,两位工人挥舞大锤,拆除了这一庞大的“污染标志物”。这一拆,周铁镇一年损失4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
周铁镇的动作是无锡太湖治理和生态重建行动的一个标志。
第三稿完成了从没故事到有故事的蜕变,而且讲得相当生动。但编辑会商后认为,记者是文章高手,完全可以讲得更好。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篇幅太长,近1500字;二是故事没讲透,只道“壮士断腕”,没说“凤凰涅槃”。
此后围绕三方面反复修改:一是补充周铁“凤凰涅槃”的内容;二是整体性删繁就简,精致简练;三是对故事要素重新组合,画出波澜。
后来的三易其稿,就为一个目标:把一个好故事“讲好”。于是,我们读到了评报称赞讲得“非常巧妙”的故事:
水从江苏宜兴市的丘陵山地流出,经周铁镇汇向太湖。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的“化工之乡”,如今河水清清,白鹭翩跹,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
6年前,周铁镇党委书记裴焕良在一次干部会上提出要争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干部们哄堂大笑。全镇化工产业占比高达85%,“化工之乡”还能成为绿色发展典范?“我永远记得那一天——2007年8月12日,周铁镇第三化工原料厂两位工人登上30多米高的烟囱顶,挥大锤敲掉了这个‘污染标志物’。”裴焕良说。
紧接着,“化工之乡”实行了密集的专项整治,先后关停109家化工企业,全镇财政年收入骤减4000多万元,“再痛,我们此后也没批过一个化工项目。”存活下来的几家化工企业,则经历了比关停更艰难的转型阵痛。
曾经独大的化工产业,已悄然淡出;取而代之的装备制造业,正成为周铁镇新的顶梁柱。目前,该镇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已达190家,固定资产原值超30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全国“单打冠军”型企业就有5家。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讲得“非常巧妙”呢?
起句巧妙。“水从江苏宜兴市的丘陵山地流出,经周铁镇汇向太湖。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的‘化工之乡’,如今河水清清,白鹭翩跹,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这样的开头营造的场景由远而近,有静有动,在远近动静之间,一个有内涵、有张力的故事来到我们面前。这样的开头也是富有韵律的,是叙述,又带抒情,长短错落,诗情画意蕴含在字里行间。
语言巧妙。一是重视用动词,比如,“两位工人登上30多米高的烟囱顶,挥大锤敲掉了这个‘污染标志物’”,“登”“挥”“敲”,一句话连用三个动词,让富有悲壮色彩的一幕连续展开在读者面前。二是文字简洁洗练,极具镜头感。如果说起句如镜头从远摇到近,紧接着回溯治理过程,镜头则由近推到远:干部会上,“干部们哄堂大笑”;污染最严重的企业,两个工人悲壮“挥大锤”;这两个近镜头、大特写之后,精练的概述又让人宛如看到全景,每一个段落都有“活动”的视觉形象(有的刊出时限于版面篇幅删了)。
从“壮士断腕”说到“凤凰涅槃”,一波三折,结构谋篇也可谓巧妙。
整篇报道不足800字,记者拿出400字的篇幅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有取有舍,疏密有致,简练里有饱满丰润,理性中不乏激情飞扬。而且,散文诗般的开篇,是一种“陌生化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跳出了写法上的传统框框。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多次获中国新闻奖)
附:
关停企业两千多家 水质连续六年向好
无锡再唱太湖美
本报南京2月16日电 (记者贺广华、王伟健)水从江苏宜兴市的丘陵山地流出,经周铁镇汇向太湖。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的“化工之乡”,如今河水清清,白鹭翩跹,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
6年前,周铁镇党委书记裴焕良在一次干部会上提出要争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干部们哄堂大笑。全镇化工产业占比高达85%,“化工之乡”还能成为绿色发展典范?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2007年8月12日,周铁镇第三化工原料厂两位工人登上30多米高的烟囱顶,挥大锤敲掉了这个‘污染标志物’。”裴焕良说。
紧接着,“化工之乡”实行了密集的专项整治,先后关停109家化工企业,全镇财政年收入骤减4000多万元,“再痛,我们此后也没批过一个化工项目。”存活下来的几家化工企业,则经历了比关停更艰难的转型阵痛。
曾经独大的化工产业,已悄然淡出;取而代之的装备制造业,正成为周铁镇新的顶梁柱。目前,该镇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已达190家,固定资产原值超30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全国“单打冠军”型企业就有5家。
2007年盛夏,太湖因蓝藻暴发引发供水危机,不少地方湖水像“酱油”一样。“以‘湖’为鉴,可正发展观。”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表示,“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唯有铁腕治污,发展转型,才能让太湖重现碧波。”
为挽回一湖清水,抽走太湖的“酱油”。6年来,无锡市累计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2600多家,劝退和否决1100多个“不环保”项目;累计投入443亿元,完成治理重点工程2663个;1284条河流全部建立“河长制”,所有乡镇生活污水实施集中处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随着持续生态治理与修复,太湖水质连续6年持续向好。2013年,无锡市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城市群。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脍炙人口的《太湖美》,又重新回荡在无锡人的心头。
(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17日)
(贺广华系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社长,时任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王伟健系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记者)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