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多写新鲜生动的“亲身经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多写新鲜生动的“亲身经历”

  朱磊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有点小波折。

  开栏前,地方部让各分社报选题,我报了一个“扶贫干部进村来”的题,说的是固原市某村在第一书记带领下,开发出旅游和产业结合的扶贫模式,在宁夏备受推崇。不过,当部里编辑把汇总后的所有选题在工作群里发出来时,我发现类似选题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而且料更多,新闻点更足,心里不免犯嘀咕,便跟编辑商量,编辑也觉着选题可以再斟酌,不妨先到“西海固”,边看边想,不怕找不到好题目。

  到固原后,跟组织部、宣传部门的人商量,他们推荐了王元明,他所在的姚磨村,曾是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村子,“不过,他现在不在姚磨村了”。

  “去哪里了?”听到这话,我有点泄气,随口一问。

  “去了西吉的一个落后村,是镇上点名要的。”

  我眼前一亮:虽然错过了习总书记视察的村这个新闻点,可从一个先进村被要到后进村,又要从头开始,王元明心里怎么想,能不能接受,工作怎么开展,这些不都是很好的故事吗?

  和王元明见面后,整整一天,我随着他走村入户,中午就在他办公室的暖炉上烤几个土豆。看到村子从一个后进村慢慢有了底气,有了发展的劲头,我更坚定了采写他的决心。

  经过认真思考和写稿,成稿2200多字,三个小标题,仍觉意犹未尽,碍于篇幅,咬咬牙缩写成了1800多字,信心满满地发回了部里。

  谁知道这个自己还颇为满意的产品,第一道关都没过。编辑告诉我,事迹很感人,故事也不错,但是“走”的味道太淡——现场感差。

  仔细琢磨,也对,写稿子的时候,我脑子里尽想着王元明了,他的身边人、村里的村民虽然都采到,但是着墨不多,缺少记者走基层的现场感。

  于是将文章架构先打散,将一路所见所闻,将一个村子和村民的精气神变化作为主体,突出王元明和村干部在这个变化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时候,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派上了用场,比如贫困户袁荣虎拦车,从他个人的思想转变映射出全村人的观念转变;比如采访时正是大冷天,山上的雪都没化,但是村部篮球场上,年轻人却穿着薄衣在打篮球,映射出村子从没有生气到生机勃勃;再比如,因为后进村的缘故,老支书过去在镇领导那里说话不硬气,头抬不起来,现在为了争项目敢跑到镇领导那里拍胸脯……

  将这些新鲜生动的“亲身经历”搬上来后,我发现王元明的形象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还强化了,一个点子多、作风硬的第一书记跃然纸上;文章不但突出了王元明,还将村干部作风转变、村民观念转变等细节也凸显了,将一个后进村努力脱贫摘帽的群像表现了出来。

  这篇稿子虽然波折,于我却很有裨益。算一算,从2012年参加新春走基层报道开始,我已是一名“走龄”6年的老兵,写稿时难免有一些程式化的想法、模式化的套路。但是“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不妨抱着重新出发的心态,多观察一些细节,多思考一些问题,尝试让文章多一点变化,这样,也才能时常保持职业的新鲜感。

  当然,遗憾也还有。王元明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新庄村是个很有意思的村子,过去老百姓受制于文化水平显得蒙昧落后,并不代表未来他们仍甘于贫穷。很多有着强烈冲突和对比的小故事,没能通过这次报道全部呈现出来,心中有些不舍。

  好在王元明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新庄村我也不会只去一次,留在电脑里的采访内容,未来肯定还能派上用场。新庄村今年就要摘帽,我跟王元明约定,今年还要再去拜访,到时候再把这些遗憾通通补上。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附:

  “穷中穷”的村子人均收入一年涨了两千

  这个第一书记,用了啥法子?

  朱磊

  眼瞅着挂职期满,去年,一纸调令,王元明又从宁夏原州区姚磨村调到了西吉县的新庄村,还任第一书记。

  “西吉是西海固苦中苦,新庄是西吉县穷中穷!”知情人对着老王直摇头。的确,全村816户人,30岁以上的人近半文盲。

  出人意料,短短一年,新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比2016年增长了近2000元,更关键的是,人们精气神起来了。

  王元明用了啥法子?

  去新庄的车子颠簸不已。贫困户袁荣虎远远看见车子,伸手拦住,拉起王元明的手走进院子。牛棚里,几头膘肥体壮的大黄牛正在惬意地大嚼饲料。拍拍牛,袁荣虎开门见山:“书记,给咱建个青储池吧!”

  “当真呀?不是上门给你推荐都不要吗?!”王元明一句玩笑,让袁荣虎很不好意思。当时王元明上门,他窝在炕上懒得下来,催人快走。不仅袁荣虎,过去村里没有一户把牛养壮实的,“牛毛往天上炸。几十亩地什么都种,样样捞不着!”王元明说。

  必须改变种养结构!村里开村民大会,连开三次,才来十几号人。王元明灵机一动,找来村里在外做生意的几户人,给他们算账:“养一头牛,至少能挣两千,国家还给补贴,你再把地包下来种牧草,一斤能卖一块二……”

  见大家心动,王元明又说:“青储池子我帮你们建,没钱,我帮你们贷。”

  王元明找县农牧局要来项目,找县邮储银行办了放贷。全村建起30多个青储池,肉牛养殖增加到2855头,贫困户养牛数翻一倍。

  “我今年收入肯定过2万。”袁荣虎兴奋不已,“现在全村的心气都起来啦,前两天市农广校来讲养殖,呼啦啦来了160多号人,我去晚了,只能扒着窗户听。”

  年前一场大雪,山峦如封,格外清冷。村部广场上,一帮年轻人却在满头大汗进行篮球赛,笑声、喝彩声满场飞。村主任袁青玉发出一声感叹:“多少年,咱村没这个气象了!”

  (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2月12日)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