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去底层感受小人物的心跳和脉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去底层感受小人物的心跳和脉搏

  何勇

  《人民日报》2010年7月13日要闻6版刊登人物通讯《王秀珍:165张假条写诚信》,文中主人公的事迹,原本是一则“旧闻”,却引发了意料之外的反响,让我产生了一点思考。

  “旧闻”再访触发新感动

  7月初,要闻6版主编杨义打电话,约我给“身边的感动”栏目写篇人物通讯,报道沈阳送奶工王秀珍的事迹。

  作为一名送奶工,王秀珍最感人的地方就是,2009年年底,父亲去世,回家奔丧前,赶写了165张“停奶通知”,让儿子连夜挨家挨户张贴。但她的事迹,一则已过去了半年,二则当地媒体和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

  对这个题材,我一度认为“没有新闻时效,意义不大”。但在杨义的坚持下,我还是很快投入了采访。

  为真实体验王秀珍的工作状态,在凌晨4时,我来到王秀珍送奶的小区,准备跟随她一起上上下下爬楼,挨家挨户送奶时,王秀珍已工作一个多小时了;天亮之后,拍好照片,吃完早餐,我又随她来到第二个工作岗位——奶站。

  采访中,这个曾遭遇诸多不幸的女人,淡定面对苦涩生活,把无奈变成了坚强,把泪水藏起,让微笑绽放,执着地守候着希望……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劳动女性,在艰辛的生活中,磨砺出的最可贵的品质。

  这些感受,我都写在了稿件中。

  应给平凡人更多关注

  出人意料的是,一则“旧闻”,一篇时效性不强的人物通讯,刊出后却引起了较大反响——《大众日报》发表评论《“165张假条”是一面职业镜鉴》;《北京晨报》配图刊发《送奶工的职业精神》一文;新华网、光明网、中青网也分别发出《送奶工的165张假条折射制度之失》《好员工不如“好制度”》和《165张特别假条折射出的敬业精神》等评论性文章;在新浪网站,跟帖千条,网友纷纷议论:“再普通不过的人,再普通不过的事,却有着极不一样的诚信品质。”“待人真诚,佩服,真是值得关注,用心去做,只是小事却能感动众人。”

  我认为,这篇通讯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除了人民日报自身的影响力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关注了底层劳动者、小人物的生存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二是王秀珍身上蕴含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也是人们企盼的,把准了社会的脉搏。

  给平凡人更多关注,给普通人更多镜头,给小人物更多笔墨,尽可能多地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描写他们在社会剧烈变革中的境遇诉求、生存状态,为他们鼓与呼,不仅遵循了新闻报道“三贴近”的要求,也充分体现着我们编辑记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党报人民性之所在。

  社领导要求新闻报道要加入经济社会的大循环中,我理解,这不仅要踏准时代改革发展的节拍,以宏伟的视角,宏大的叙事,讴歌火热的实践创造;而且也要以平民视角,把触角伸到社会的最基层、最底层中去,去感受、描绘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心跳和脉搏。去年以来,我曾先后采访报道了独自一人9年照顾奶奶的少年马鹏飞,10余年从事垃圾清运工作的清洁工范文学,零下20℃的酷寒中仍在户外施工的农民工杨胜华……每当采访这样的普通人物,我都有许多感动和感慨。每一次采访,对记者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辽宁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附:

  王秀珍 165张假条写诚信

  何勇

  阅读提示

  辽宁沈阳市辉山乳业公司铁西送奶一站的王秀珍,是一名普通的送奶工。2009年冬天,她的父亲去世,她要回内蒙古老家奔丧。临行前,她写了165张“请假条”:“对不起,我爸死了,11月30日—12月6日停奶,12月7日送奶。送奶工!”连夜张贴到全部订奶户家门口。

  在繁华的城市里,有无数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的辛勤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38岁的王秀珍,就是这样一位劳动者。这位普通的送奶工,以自己的诚信和敬业,感动了辽宁沈阳500万市民,也感动了她所在的沈阳辉山乳业公司。从今年6月开始,公司聘任她做了铁西区送奶一站的站长。“这样就算有了固定职业,不用像以前那样,白天再去做钟点工或者服务员。”王秀珍说。

  王秀珍现在的生活依然清贫、辛苦、单调,但她十分乐观:“是累了点儿,但凭劳动挣钱,再苦再累也不怕。等孩子工作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特别假条

  “我这几天有事,不能让客户喝到奶,怎么也得告诉人家一声。”

  家住铁西区北一东路118号的刘女士,至今记得那张特殊的“请假条”带给她的震动。“11月29日晚上9点多,我回家后,在单元门上看到一张字条:‘对不起,我爸死了,11月30日—12月6日停奶,12月7日送奶。送奶工!’看到这张字条,我心里特别感动。父亲去世了,这位送奶工还没忘我们这些订奶户,而且这么冷的天儿,这么晚来通知我们。”

  去年11月29日早晨,正在送奶的王秀珍突然接到老家电话:“父亲因病去世了。”虽然悲伤至极,但她还是强抑悲痛将剩余的牛奶送到订户家中。

  送完奶后,王秀珍马上赶到火车站,准备回老家料理父亲的后事。“车票是13时36分,由大连开往海拉尔的。我当时也没多想,合计着人家在我这儿订牛奶,是信任我。我这几天有事,不能让客户喝到奶,怎么也得告诉人家一声。”

  王秀珍一边等车,一边写下了165张“请假条”,交代17岁的儿子李斌“别忘了贴”。当天晚上放学后,李斌拿着订户资料,挨家挨户爬楼梯张贴。

  12月7日凌晨,奔丧归来的王秀珍准时出现在奶站,这一天,订奶户们如期收到了牛奶。

  回忆着这事,爽朗的王秀珍突然忍不住抽泣了起来:“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见上父亲一面。我9岁时,妈妈没了,父亲一人拉扯我和三个哥哥。本来合计着,以后发了财,买个房子,让父亲来享福,还没来得及实现。去年,哥哥去世,我怕耽误送牛奶,都没奔丧。回家一趟路上来回要5天。”

  乐待生活

  在常人看来,王秀珍吃了无数的苦。但她很平静,好像一点都不苦。齐眉的刘海、长脸、大眼睛;说话直来直去;爱笑,笑起来隐约有个酒窝。这是王秀珍给人的第一印象,让人几乎看不到一丝生活的苦涩和挫折。

  “习惯了!”这是王秀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19岁从老家内蒙古嫁到沈阳,一晃快20年了。

  在常人看来,王秀珍吃了无数的苦。9年前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谋生,至今租住在每月300元的插间里。这么多年,王秀珍擦过鞋,干过清洁工、饭店服务员、销售员,一直没有固定工作。2008年,她成了沈阳辉山乳业公司的送奶员,每天凌晨2时30分就起来挨家挨户送奶,以前白天还要兼职做一份工作,无论寒暑,没日没夜,没节没假。

  但王秀珍生活得很踏实,很平静,好像一点都不苦。

  “其实,累归累。我挺喜欢送奶这份工作,一个月1300元收入,还不耽误白天工作。”“送奶很有成就感。”王秀珍笑着说,“当初,光明小区还是空白点,我硬是发展了180多个固定订奶户。”

  公司对送奶时间没有规定,但王秀珍要求自己必须在清晨7时30分之前送完。“一个是我以前白天要兼职;还有就是人家订了奶,都希望早餐时喝上,如果送得不及时,就耽误了人家。尤其是酸奶,当天喝最有营养。人家交了奶费,我必须最早时间送到,这是我的承诺。”

  两年来,王秀珍送奶只耽误过14天——父亲病重7天,去世7天。其他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暴雪酷寒,王秀珍从未耽搁过。

  短评:

  劳动者最可敬

  何勇

  在一座座城市光鲜宜人的背后,在一座座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都会有那么一群人——你也许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却不得不敬重他们、佩服他们。

  高耸楼盘上的建筑工,光洁干净路面上的清洁工……他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夏干伏暑,冬劳酷寒,收入不高却异常艰辛。

  当一座座楼盘耸起,当一条条街道洁净,他们的身影却消失了。也许,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并不指望能够在市民的视野中出现。但我们,平安、清洁、舒适生活的享受者,不应该忘记他们。

  我曾经无数次采访这样平凡的劳动者,每一次,他们都带给我数不清的感动和感慨。我们的城市离不开王秀珍们艰辛的付出,他们是这个城市中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一座感恩的城市,也应该给予这些普通劳动者更多的回报和关爱——一座温暖的城市,一个温暖的社会,理当如此。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13日)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