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树立问题意识,增强洞察能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树立问题意识,增强洞察能力

  马跃峰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遇到新挑战,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关乎老百姓利益的讨论不绝于耳,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不断出现。作为党报记者,一方面,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去发现时代变迁中发生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要通过自己的报道引导受众正确看待问题、客观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

  增强问题意识,敏锐做出判断

  记者是时代的同行者。与时俱进,就是要在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点,遵循规律,把握变化,放出新眼光,发现新问题。对于驻地记者来说,要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规律的认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只有树立问题意识,才能增强洞察问题的敏感性。

  201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政治版推出的头条报道《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曝光了有些地方在制定扶贫政策、考核评估、督查巡查等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面子工程、一刀切等问题,直指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各大媒体平台广泛转载,并引发多篇后续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十九大后在成都主持召开首次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在讲话中多处引用该文的内容。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要实打实干,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各地落实的情况怎么样?在脱贫攻坚引向深入阶段时,总编室政治版约稿,让记者密切关注。接到任务后,我迅速到河南某县采访,所见所闻的问题比平时听到的更为严重:

  “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

  一位第一书记介绍,有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码就填了几百次。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不少于2万元。“在扶贫中,这些表格的主要作用就是迎接检查。”今年5月,有一个乡迎接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

  一位第一书记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山区县,从县城到村里要一两小时车程,签到不合格还要被通报、处分。“第一书记天天待在村里,反而扶不了贫!”

  这些问题被反映后,不少干部说“看了过瘾”,“说到了点子上”。

  立足当前,不要超越阶段

  事物发展有不同阶段,阶段之间互相区别,各有特点。因此,要立足当前,去做那些现阶段应该做又可能做到的事情,不要超越阶段。因此,我们的报道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记者也要有“建设心态”,看问题要有“过程意识”。在日常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地方盲目提出夸张口号,许出空头支票,拿出“偏方花招”。这时,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其危害,剖析其动机,切不可随波逐流,甚至曲意逢迎。

  2017年年底,我到豫东采访。当地干部极力推荐健康扶贫经验,其中包括,对贫困户实行大病救助、花费上限封顶等政策。县医院设立贫困户绿色通道、专用病房。凡是贫困户住院,医院赠送一个洗脸盆、一条毛巾、一盒香皂。看过之后,对照中央提出的“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既要下决心消除绝对贫困,又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我认为县里集中力量,突破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部分做法是可取的,但设立绿色通道、专用病房等做法,明显拉高标准,会引起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的不满。在写作时,没有采用这些看似生动的细节。

  到河南柘城县蹲点,采写“记者调查”《一个小镇彩礼的潮起潮落》时,在分析高价彩礼的巨大危害、产生原因,讲述当地采取的有效举措后,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总觉得少点什么。因为,农村的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搞一两次活动就可以成功。于是,即将结束采访之时,我选择了暗访。从柘城县张桥镇向南,开车不过10公里,就是鹿邑县玄武镇。两镇百姓常有通婚,张桥镇降彩礼,玄武镇却不降。由此可见,移风易俗难在不能“一盘棋”,关键不能只刮“一阵风”。

  后来报道把结尾结在“不能只刮一阵风”这个问题上:“一位红娘道出了自己的担心,‘表面看谁也不敢多要了,可私下里,女方追加彩礼,男方能不给?不少人在观望,新风到底能坚持多久?’”实事求是,也更显思考的力量。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与时俱进,是树立“问题意识”的内在要求。中国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关注“好不好”“该不该”,更应探寻“行不行”“能不能”。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对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不过,如果能在记者的引导下,多点“过程意识”“建设心态”,会更有利于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附:

  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

  马跃峰 姜峰

  “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的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

  近日,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县采访中发现,很多第一书记对扶贫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深恶痛绝又深感无奈。

  填报材料耗时费力

  “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

  很多第一书记反映,填报材料耗费了大量精力。扶贫档案要求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三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有任何变化,三份都得改,改一项数据就得折腾好几天。如果在小村工作,贫困户不多,执行起来没问题。如果在大村扶贫,贫困户有1000多个,光靠第一书记一个人填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互联网时代,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些落后。”一位第一书记介绍,有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码就填了几百次。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不少于2万元。“在扶贫中,这些表格的主要作用就是迎接检查。”今年5月,有一个乡迎接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

  精准扶贫成了“精准填表”。不久前,有领导到某村检查,发现档卡有一处涂改,大发雷霆,“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脱贫档案是进入博物馆的历史见证,你们就是这么做工作的?”对此,一位第一书记认为,扶贫工作的确要避免疏漏和失误,但现在要求做到三个“零差错”,干部们压力很大。“要求给贫困户算账必须精确到几角几分,实话说,自己家的账也未必能这么精细。”

  “经常有领导来检查后,指示扶贫要怎么搞,于是乡里就得在表格上再增加几条,原来填过的表格再重新弄。”西部某省的一位第一书记说,有一次,检查前两天,县扶贫办又发下来一套全新的表格,填完再让贫困户签字。“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

  考核监督流于形式

  “驻村书记最大的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结果我们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里”

  为何如此重视填表?很多干部看来,这种形式主义源于考核验收不重实际,导致基层栽盆景。

  检查组进村,主要看工作有无痕迹,一般一看表格,二看照片,三是入户。为了迎接检查,有的村制作大型标识牌、宣传牌,花费数万元,只为了让检查组看着舒服。

  中部某村,最近这几个月,每天都至少有两次验收,省、市、县、乡,各级督导组的标准和说法也不够统一。为了应对检查,一些干部只做表面文章。记者从西部某县了解到,有的村子为了应对检查验收,贫困户家里不好看就给买新的衣服被褥,再花钱把房子内外一粉刷,检查组入户一看就像新的一样,而实际问题并未解决。

  此外,打卡出勤成为很多地方考核驻村干部的重要手段,“这有利于约束和监督驻村干部,确保出勤天数,但不能过于僵化,驻村书记最大的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结果我们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里。”一位第一书记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山区县,从县城到村里要一两小时车程,签到不合格还要被通报、处分。“第一书记天天待在村里,反而扶不了贫!”

  对口帮扶冷热不均

  一些强势部门的对口扶贫点,村民已住上别墅,可为了打造“亮点工程”,仍有大把资金支持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然而也有不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农业种植往往利润低,群众挣钱慢、挣钱难,西部某村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在产业项目设计上“图省事”,找点资金,给群众买羊买牛。一户贫困户10只羊,按一只羊能卖2000元计算,就是2万元,再按这户人家人头平均下来,脱贫任务就完成了。然而从养殖技术、疫病防治、市场销路等各方面来看,这种所谓的“产业”发展持续性都比较差。甚至有极端情况,牲畜得病死掉了,还继续给贫困户买羊买牛,还有个别贫困户偷偷把羊卖掉,然后说被偷了,却要求补偿养羊的“工资”。

  现在,各地都要求干部要给群众讲清楚扶贫相关政策,于是,有的村子就自制扶贫卡、宣传单,贴到贫困户家。但事实上,很多贫困户对政策依然不了解,就抱怨说:“政府发钱给我们就是了,何必搞那么多名堂?”

  访谈中,一些第一书记反映,不少地方存在“越富越帮”现象。特别是一些强势部门的对口扶贫点,村民已住上别墅,可为了打造“亮点工程”,仍有大把资金支持。而同乡有的贫困村,至今路还没修通。“一个省直机关对口帮扶600人的贫困村,投资5000多万元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什么不多关注一下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为什么不到深度贫困村看看?”一位书记说。她希望,最近省里下派200多名第一书记,能多分配到深度贫困地区,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制定政策脱离实际

  房子外层覆盖保温层,每平方米造价100多元。这一设计在农村不实用,还必须按规定办

  脱贫工作中,官僚主义时有出现,其中之一就是贫困发生率一刀切,群众有的被贫困,有的被脱贫。此前,某村被定为贫困村时,按照贫困发生率需要有42户以上贫困户,可村里算来算去只有30户。乡里不答应,无论如何必须达标,只能人为增加。今年该村要整村脱贫,按照国家规定,贫困发生率需低于2%,最多只能留下12人,乡里又人为加压,要求贫困发生率低于1.5%,只能保留9人。这可难坏了驻村干部,连续5天在贫困户家,一算一天账,希望算出个脱贫户。驻村干部们认为,各村实际情况不一样,标准一刀切难免脱离实际。

  某县为贫困户改造房屋,按规定,房子外层要覆盖保温层,每平方米造价100多元。第一书记老周发现,这一设计在农村不实用。村民习惯在外墙挂梯子或堆杂物,保温层极易损坏,建了就是浪费。他们找到规划部门说明情况。工作人员说:“施工方案按国家建筑规范统一标准制定,你们也可以选择不建。”问施工单位,又说:“不按图纸建,验收通不过。”干部纳闷:“用不着办的事,还必须办,眼看着浪费资金。”

  “扶贫工作有特殊性,不能做表面文章,只有深入实际潜心找规律才能找准脱贫药方。”很多第一书记表示,纠正“四风”新表现,既要从驻村干部自身找原因,各级主管部门也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些真抓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才能真正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怪圈。

  (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8日)

  (姜峰系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